来源:广州日报
日前,一则“童书内容里充斥暴力血腥、美化自杀等内容”的帖子刷爆了社交平台,随后一份“排雷书单”开始疯传。在这份书单中,一些知名儿童文学作家纷纷“中枪”,一些广为流传的童书成了“危险书目”。
童书究竟能不能有自杀、性情节?孩子们需要的究竟是一个“无菌环境”还是真实通透的观察窗?
应该说,儿童不是活在真空里,童书也不应变成蒸馏水,一味将儿童成长过程中可能面对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加以剔除。通过适度的内容呈现、适当的表达方式,对儿童进行必要的性教育、死亡教育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儿童直面成长过程中的难题,给予他们温暖的抚慰和真切的引导。
童书要把握尺度,这道理谁都懂,问题是儿童能接受怎样的尺度,并非每位作者都能达成共识,也并非所有人都有一致的理解。比如说面对家长对《狼王梦》中动物“异性相吸”片段的质疑,作者沈石溪就回应称“我自己是认为无伤大雅”。
为解决这一问题,有人提出了“童书分级”的方案,但从现实角度看,童书分级的操作难度太大。一方面,每个孩子的阅读能力千差万别,以年龄或是年级作为划分标准过于简单;另一方面,我们也很难确保儿童会不会接触到不符合“分级”要求的图书。
因此,要确保童书成为儿童健康成长的精神食粮,童书行业从业者和学校家庭等相关方还需多花些心思,让童书在创作、出版和购买的全过程中接受更严格的把关。对于创作方来说,儿童文学工作者一定要有高度的责任意识、伦理意识、社会文化担当意识,在拿起笔为孩子写作的时候,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字,都应该在充分考虑影响的前提下字斟句酌;而童书出版行业应该形成具有执行力的指导性意见,从源头上规范童书写作,才能够让童书出版更健康。而从把关角度看,最关键的还在于老师和家长。与其排雷,不如躬身入局。在阅读这件事上,家长不能偷懒,而是自己要去读书,把好书推荐给孩子,和孩子一起读,当孩子的领路人,帮助他们辨别善恶美丑。 (许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