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学习

2022安徽中考语文专题之2022中考语文复习之现代文阅读专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含泪的笑声

秦建荣

①那年夏天,我大学毕业,被广州的一家公司招聘。第一次去单位报到时,父亲去送我,他用浑身都响只有铃不响的自行车,骑了二十多里山路,把我的行李箱带到了火车站。

②看时间不早了,我对父亲说:“你回去吧,我要进站了。”

③父亲看着沉重的行李箱说:“不急,还是把你送上火车吧。”

④父亲就去买了站台票。

⑤排队的时候,父亲把昨天晚上叮咛的话又重复了一遍,我听得不耐烦,没心没肺地应着。

⑥这时响起了一声汽笛,火车来了。

⑦以往这里上车的人并不多,今天却不少,许多人都买了站票,好不容易才挤上火车。父亲提着沉重的行李箱跟着人流往前走,我对父亲说:“你快下车吧。”父亲说:“不急。”

⑧他一直把我送到座位,要举起沉重的行李箱往货架上塞。这时哨子响了,父亲赶紧往外跑,可刚跑到门口,车门哐的一声关了。他又向另一个车门跑去,边跑边喊:"我是送人的,让我下车。"可是列车已经启动,最后一个门也关了。

⑨这下糟糕了。

⑩父亲回到我身边的时候,不停地搓着手,嘴唇嗫嚅着。

⑪列车越走越快,窗外的大山一座座向后隐去。

⑫我埋怨父亲:"让你下车、让你下车,你就是不下,没一点时间观念,现在只有到商南才能下了。"父亲站在我身边,像一个做错了作业的学生。

⑬快到商南车站的时候,列车员查票,我准备掏钱给父亲补票,父亲不让我掏,说他自己有。我说你晚上要住店,明天还得坐汽车回去,钱够不够?父亲掏出一卷钱,我看见是十块的。他在我眼前绕了一圈说:“这些钱足够了。”边说边背过身取出一张十元钱补了票,列车员还给他找了两毛。

⑭这就是我父亲送我的情景,他把自己也送走了,一直送了二百里以外。

⑮后来我们一家人常说起这事,母亲笑他脑子笨,缺根弦儿。妹妹则笑得捂着肚子,差点背过气去。父亲被我们笑得不好意思,就给自己找理由说:"不是我手脚慢,是火车司机弄错了,本来应该停五分钟,他只停了三分钟。"

⑯我们为父亲找的这个理由感到更加好笑。

⑰不知不觉十几年过去了。有一年春节,全家人聚在一起吃团圆饭,妹妹又讲到了这事,我儿子听了,睁大好奇的眼睛问:“那后来呢?”我说:“当然是坐车回来了,要不咋会坐在这里呢。”儿子又问:“那是坐火车还是坐汽车回来的?”我没好气地训斥:"真笨。只要有钱,火车和汽车由人选。”儿子不吱声了,母亲却来了一句:“你爸当时只有几毛钱,怎么坐车?”

⑱我马上反驳:“父亲当时带着钱啊。”

⑲母亲说:"他带啥了?那天他只带了十二块钱,原准备送你回来,给你妹妹买书包的,结果全花啦。”母亲顿了一下又说:“我当时问你爸,你咋不让娃补票呢?”他说:“娃在外花钱的事由多,我将就着就过去了。”

⑳这回该我惊讶了,我像孩子一样问父亲:“爸,那晚你没有住店?又是咋回来的?”

㉑父亲摇摇头,笑而不语。

㉒母亲接着说:“他呀,在商南汽车站门口坐了一夜,被人当吊花子往出赶。第二天在本站帮人下了一车货,才坐货车回来的,浑身脏得就像一头猪。”

㉓啊?原来这样!

㉔我们再也笑不起来了,我觉得自己的眼里湿漉漉的,平时总爱笑的妹妹眼里也噙着泪花。

㉕只有母亲一个人笑着,边笑边给父亲夹着菜说:“那时咱家穷,你爸为了供你们念书,舍不得吃,舍不得花,他从来没为自己花过一分钱。他那天呀,是饿着肚子回来的,一顿吃了三个黑馍,两碗稀饭。”

㉖我的眼泪终于忍不住了,哗哗地往下淌。妹妹趴在桌子上啜泣起来。

㉗从此,我们再也没有提起过这个笑话。

(选自《小小说月刊)2020年第1期,有改动)

1.根据小说的情节,完成下列表格。

时间

情节

那年夏天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后来

后来一家人常拿这件事取乐,父亲忙给自己找理由

有一年春节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多处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请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3.品昧下列句子,揣摩人物心理。

(1)父亲回到我身边的时候,不停地搓着手,嘴唇嗫嚅着。

(2)我的眼泪终于忍不住了,哗哗地往下淌。

4.请结合全文,分析标题的用意。

(二)遥远的椿树

陈奕纯

①我已经9岁多了,仍然长得像六七岁的小孩子那么矮小,头发又黄又细又稀疏,和同龄人比起来很不起眼。我好想好想让自己长高,可是,我越想长高,身子就越像有根绳子往下拽一样,越是不往高长。

②我问母亲怎样才能长高,母亲说,这样吧,到今年的大年三十,人家都熬年儿,你早早睡下,等到大年初一天未明,你就快点儿起来,别说话,悄悄地到咱家那棵大椿树下,绕着椿树转三圈儿。

③我说,娘,咱家的大椿树长在晒谷场东头,四边儿空荡荡,我害怕,我不敢去。

④母亲说,你想长个子,就不能害怕,你绕着椿树转圈儿的时候要念:“椿树椿树你姓王,你发粗来我长长……你要正转,念一遍儿转一圈儿,转三圈儿念三遍儿,就行了。”……

⑤新年将近了,家家户户都开始置办年货,父亲把鞭炮、豆腐、猪肉都买回来了,家里已经开始清理大大的锅台,要蒸过年的白馍和黑馍了。我的心仍然处在极度的不安和恐惧中,还在为转不转椿树而忧心忡忡。我心里明白,大年初一,一年只有一次,你在这一天的早上转了,你就有希望长高,如果你不转,错过这一天就错过大好机会了。并且母亲说,你想长个儿得自己去,人家没法代替你,你还不能让人知道,知道了就不灵了。

⑥这在我却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我无法面对黑暗,我最怕黎明前的黑。大年初一早上过了四更,五更前是最黑暗也是最奇幻的时候,我想也不是只有我们人类才过春节,神都会从天上或者什么地方下来了,来到了一家家供桌上,祖宗们也回来了,一想到这里我的心里就像揣个小兔子一样“咚咚咚”跳个不停。

⑦但现实是,转不转三圈儿是你的事,你可以不转。长不长个子,不仅是你的事,也是大家的事,因为你长不高,外人会取笑你。

⑧我终于下定决心的时候,也就到了那年的年三十。除夕夜,我的父母都希望我们陪着爷爷熬年儿,我们要一个个跪下给爷爷奶奶磕头,爷爷笑眯眯地给我们发红包。大家都熬年儿,好像是越睡得晚越好。直到我们都撑不住了,才纷纷去睡觉。

⑨我心里有事,躺在床上睡不着,就在心里默默地背“椿树椿树你姓王……”直到进入梦乡。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听到村子里劈里啪啦的鞭炮声响起来了,我从梦中惊醒,赶紧爬起来穿衣服。只见母亲已经起床,父亲把柏枝拿到院子中间,正在点亮小小的红蜡烛,哥哥早跑出去拾鞭炮了。我非常想出去拾鞭炮,那是一年最激动人心的事情,可是我不能去,我要去转椿树。

⑩因为大椿树在院子的前面,我必须赶紧往院子前面跑。这时候,院子里空无一人,只见供奉“天地全神”的小石桌上点着一根红烛,烛光一明一暗。这个时候天还是黑沉沉的,星星还在高远的天空一闪一闪地眨着眼睛,整座大院子里静穆神秘。院子里越静,我越恐惧,天又冷,我两手捂着耳朵,只往天上瞅了瞅,不敢再看别处,几乎是闭着眼睛摸到椿树下。

⑪我抱着大椿树,浑身发抖,我在心里告诉它说我来了。其实我心里什么也没想,想也想不到,大脑一片空白,然后开始转圈,边转边念:“椿树椿树你姓王,你发粗来我长长……”

⑫我忐忑惊慌地转了三圈儿后,拔腿就往屋子里跑,我的脚趾头碰到了脚后跟,觉得有什么东西,如细软的藤在搂抱我的腰,又觉得像是有什么东西在摸我的头,撵我的肩膀,我吓得头皮发炸,嘴唇直哆嗦。

⑬母亲正在和饺子面,她看见我慌里慌张跑回来,也不问我。我哆嗦说:“娘,我去转椿树了,我照你说的做了。”母亲一听,笑得抿不住嘴,我不知道她究竟笑什么。

⑭这个时候,村里鞭炮齐鸣,公鸡也一个劲儿地啼叫,此起彼伏,整个村庄都沸腾起来了。我想,我的哥哥在村子里已经跑了好多家了吧,他的上衣口袋里已经装满小鞭小炮了吧,我心里好急。我多么渴望踩着厚厚的炮屑,闻着炮花香和柏枝香,拾到那带着长长灰色小炮捻儿的红红的鞭炮啊。

⑮想到这里,我像箭一般冲出家门,冲进黑暗里,向着村里鞭炮声最集中的地方跑去,几乎奔跑了半个村子,直至看到兴奋的男孩女孩弯腰捡着“哑巴”的小鞭炮,沉浸在收获的喜悦里。我跟着我的哥哥和村里一群小伙伴,风风火火跑到每一家家里门外拾鞭炮,早已忘记了转椿树的苦恼。

⑯转眼,转椿树的日子,已经过去得相当久远了,可那棵椿树,一直那么深刻地留在心间。想到那椿树,就想到母亲,想到她让我转椿树时的神秘。我常想,今天的我虽算不上十分魁伟高大,但也决不矮小,是不是因为转椿树才长高的呢?于是又常常看到母亲那悄然抿着嘴、微妙的笑,又觉得那笑里藏着多么好笑的、逗弄的故事。到好久我才看懂了母亲的笑,其实,椿树哪里管得了我的个儿,母亲是借着椿树让我的胆子长大,让我的身体长高、心灵长熟,只要我的意识里自己长高了,我的个儿才能够往高长……

⑰那椿树,它就在我那时的日子里,在母亲的日子里,在一家人的日子里。它目睹着我们的欢乐与忧伤,它祈祷着我们的平安与吉祥,就如大年夜给爷爷磕头,给个红包,预示压住岁、包住福一样,我转椿树,是向椿树讨个福乐!

⑱椿树,什么时候想到它,就想到葳蕤的绿绿的湿润润的村庄,想到那一庄子的人,想到老家那小院子,想到那一家子人。椿树,它就是故乡,它在心间,故乡就永远在那里……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2020年3期,有删改)

5.文章以“转椿树”为核心事件展开叙述,结合原文按要求填空。


事件

“我”的感情

起因

害怕

经过

“我”克服困难与诱惑,按照母亲教的方法转椿树

结果

6.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1)我已经9岁多了,仍然长得像六七岁的小孩子那么矮小,头发又黄又细又稀疏,和同龄人比起来很不起眼。

(2)我两手捂着耳朵,只往天上瞅了瞅,不敢再看别处,几乎是闭着眼睛摸到椿树下。

7.文章用儿童的视角来叙述故事,有何好处?

  1. 简析文章最后两段的作用。

(三) 半支蜡烛

谢志强

那天出差,我来到北方一个陌生的小城市,投宿在一家普通的旅馆。进进出出的,都是陌生面孔。

房间内有三个床位。入晚,仍是我一人;我担心着随时可能闯进一个陌生人来。我看着电视,荧屏一闪一闪换着人物,很频繁。我略为轻松了。蓦然,荧屏内热热闹闹的人群没了影儿,室内一片漆黑,像隆重的舞会一下断了电。楼外的灯光也消逝了。整幢楼传出惊愕的呼叫。

我摸近写字台,拉开抽屉,捏住了空荡荡的抽屉一隅的半截蜡烛。这是我进入这个房间时,无意中发现的秘密。

半支蜡烛,很细很圆,也很凉,它躺了不知多久,几乎被遗忘了,连服务员清理房间时也忽视了它的存在。我捏着它。我没有火柴,捏着蜡烛,走出房门,能看到长长的走廊尽头一扇窗口外边朦胧的夜色。走廊内一片混乱,开门声、脚步声、召唤声。显然,大家都没料到断电。

于是,我想开门看看。我手里的半截蜡烛已有些年月了——人们似乎已经忘记了它的存在。可现在我握着它,生怕它失落。我握着它,我的体温通过掌心温暖了它。

迎面闪过一个身影。我说:“有没有火柴?”她说没有。她一开口,我才知道是个女性,声音使我想到了山泉。她喊服务员,声音包含着恐慌。我说我有蜡烛。她便朝走廊内毫无目标地喊:”谁有火柴打火机?点个亮!”她仿佛向人间呼吁。

我继续试探着朝走廊尽头的窗口方向走。我的眼睛渐渐适应了突然降临的黑暗。

数步远,猛然跳出一朵火苗,像茫茫戈壁的暗夜中遥远处闪现出一堆篝火。他说:”快点快点!”一个中年男子粗犷的喉音。

我赶上前,蜡烛的顶端棉芯接触了打火机的火苗,蜡烛的火苗陶醉地摇摇晃晃,渐渐明亮起来,欢跃起来。它的光亮映出其他两张绽开了微笑的脸,接着,又惊喜地围过来几张陌生的脸,都笑着。我看着他们并不陌生的陌生的脸,我也笑了。我没急于返回房间。这亮光属于众人,我不能独自享用。

她说:”你倒有经验,出差还备着这玩意儿。”

我说:”我在抽屉里发现的——我可没先见之明。现在出差到哪里会没有电灯呢?在城市,蜡烛已成稀罕物了。”

我持着蜡烛,缓缓地走过一扇一扇敞开的门——迎接光明的门,我十分乐意地接受里边的旅客偶尔提出借个光的要求。他们是在寻觅断电的瞬间失却或遗落的物件;找着了那物件,像重逢一样的欢欣,简直显出孩童的纯真。

我的心房也随着烛光一亮一亮闪动。这个旅馆这座城市不再陌生和恐惧——一个人进入一个陌生地难免生出的感觉。

经过一扇一扇敞开的门,我到达了房间门口。又是意外,霍然灯火通明。走廊传来惊喜的声音,接着,传来纷纷“砰砰”关闭房门的响声。我也关上了房门。

9.随着情节的发展,“我”的内心感受发生了变化,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补写下表。

情节

投宿旅馆

旅馆断电

点燃蜡烛

满足旅客的借光要求

重新来电

感受


意外




10.品味下列加点词,分析其表达效果。

A、数步远,猛然跳出一朵火苗,像茫茫戈壁的暗夜中遥远处闪现出一堆篝火。

B、蜡烛的火苗陶醉地摇摇晃晃,渐渐明亮起来,欢跃起来。

11.结合选文内容,分析标题“半支蜡烛”有何妙处。

12.文章以“接着,传来纷纷‘砰砰’关闭房门的响声。我也关上了房门”结尾,有何深意?

(四)夏天的选择

肖复兴

①三四岁的时候,小铁刚上幼儿园。

②那时幼儿园的旁边有一家商店,卖各种零食,一年四季雷打不动,变化的是夏天卖冰糕,冬天卖糖葫芦。恰恰这两样都是小铁喜欢吃的。

③店门口还有一个报刊亭,卖各种报纸杂志,花花绿绿地摆满一亭子。这恰恰也是小铁喜欢去的地方。

④每天黄昏,从幼儿园回来,小铁总要光顾这里。要说,哪个小孩不嘴馋?哪个小孩不爱看幼儿画报之类的东西?做家长的看着孩子吃着看着,又有物质食粮又有精神食粮,是很惬意的事情。

⑤那时候,小铁最喜欢看《幼儿画报》《幼儿童话》《小朋友》……每次到了那里,只要看见它们,非买不可。这些画报一般是每一个月或者每半个月出一期,架不住品种多,出版日期不一样,几乎不出一星期就会有新面孔出现,招引着小铁去那里,磨我掏腰包。

⑥那时候,日子过得并不富裕,这样又是吃又是看,腰包瘪瘪的很快就成了问题。我便和他妈商量,得有个限制,让孩子自己去选择,要买吃的,就不能买画报。这样,一方面让他知道过日子的艰难,另一方面也看看他到底最喜欢哪一种,是重物质还是重精神?

⑦这天,我接他从幼儿园回来路过商店门前,他又像以前一样想两样都要。我对他说:“爸爸兜里的钱不够了,再说咱们一家子一个月还得过日子呢,你必须从吃的和画报两样里选择一样。”

⑧他看我议得很坚决,知道没有通融的余地了,大眼睛眨了眨,望望亭子里的画报,望望小摊上的雪糕,然后又望望我,看得出一时舍弃哪一样对他都不是那么心甘情愿。我的心也在不住地发软,因为那天天气很热,看他小脸被太阳晒得通红,嘴巴干燥,可怜巴巴的样子,尤其是好多别的家长接了孩子都到冷饮摊前给孩子买雪糕,心想自己对孩子是不是有些太苛刻了?日子过得并不是真的那么紧张,干嘛让孩子在这么大热天里受委屈?

⑨但我很快就把自己一时浮上来的恻隐之心压了下去。什么事情都是第一次难,什么事情都是家长别先缩回去才能要求孩子要照一定的标准往前走,否则,什么事情都会前功尽弃。

⑩孩子虽小,但察言观色的本领都很大,我这一时的犹豫,他肯定察觉到了,伸出小手拉了拉我的手,可怜巴巴地叫一声:“爸爸……叫得我差点心软了,他到底还是孩子,干嘛不让他的童年过得随心所欲痛快点儿?不就是一支雪糕和一本画报吗?干嘛要为难他呢?

“爸………”他又叫了一声。

这一声把我叫清醒了。我必须坚持和他妈妈商量好的一切,让孩子从小多少懂得一些生活并不能全都随心所欲,谁也不可能把太阳和月亮都揽在自己的怀里,而选择是早晚的事,是必须的事。我咬咬牙,握住他的小于,继续坚决地说:“你挑吧,只能买一样。”

他知道暂短的犹豫已经如风逝去,一切只能这样了,磨蹭了一会儿,只好说:“那我就买画报吧。”

我替他买了那本《幼儿画报》。他立刻看了起来,一路爱不释手。

回到家,我先给他倒了一大杯凉白开水,然后有些心疼地问他:“渴了吧?”

他摇摇头:“不渴。”继续那本《幼儿画报》,那里面仿佛有无数有趣的故事吸引着他,使他忘记了那馋涎欲滴的雪糕。

以后,我再到幼儿园接他,碰上这种关于雪糕和画报的选择的时候,他不会再有什么犹豫,哪怕我心慈手软或有意逗他说买支雪糕吧,他也不买,而只买一本画报。那个夏天的选择,让他形成了习惯。什么事情只要形成了习惯,并不用家长再操心,就像沿着一条老路回家不会迷途一样。孩子时代好的选释,有益于帮助孩子好习惯的养成,而且让他幼小的心能学会多一点承载,别什么都是那样吃凉不管酸的样子。

(选自《我的你亲手记》,有删改)

13.从孩子和父亲的角度分别说说你对文章题目中“选择”一词的理解。

14.第⑬段中“我”“暂短的犹豫”包含了复杂的心理变化,试用表格加以梳理。


变化原因

变化过程

第一次犹豫

(1)

反思自己是否过于苛刻

家长别先退缩,否则前功尽弃

第二次犹豫

孩子伸手拉我,可怜巴巴叫我

反思自己是否为难孩子

(2)

15.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1)这恰恰也是小铁喜欢去的地方。

(2)(他)大眼睛眨了眨,望望亭子里的画报,望望小摊上的雪糕,然后又望望我……

16.简述“我”坚持让小铁在冰糕和画报中做出选择的理由,并结合生活体验说说你对此事的看法。

(五)母亲觉得你需要

汤小小

①从外地回家,上午坐车,到家时是凌晨。这条路已经走了很多遍,但母亲还是不放心,在电话里一遍又一遍地嘱咐:“下车后坐在车站别走,我让你爸去接你。半夜三更的,一个人走夜路多危险啊。”一听这话,我连连叫苦,我又不是三岁小孩子,再说了,这条路早就走熟了。家离车站还有半个小时的车程呢,与其让老爸半夜打车来来回回,不如我直接打车回家,我一个年轻人,应该比一个老年人走夜路安全系数高吧。

②无论我怎么苦口婆心,母亲都不松口。最终,我一下车,就看到了夜色中的爸,他站在昏黄的路灯下,引颈张望,看见我从车上走下来,一个箭步冲过去,夺过我手里的行李,将我引进了出租车里。车子驶离车站时,看到很多乘客还在无头苍蝇一般到处找车,爸特得意地说:“你妈真英明!我要不来,你不一定能打到车。”我无语,比家乡更大的地方我去过不少,一次也不曾在站台上过夜呀,我早就不是扯着父母衣角的年龄了。

③回到家,母亲早已从被窝里爬了起来,微波炉转着,滋滋冒着烟,馒头的味道在整个房间里弥漫。转动停止后,母亲从里面端出一个盘子,盘子上面是热气腾腾的馒头,她催促:“赶紧吃,专门给你买的,狗不理包子,可好吃了。”我苦笑不已,半夜三更的,哪有食欲吃东西啊,再说了,坐在车上已经吃过晚饭,我现在也不饿啊。母亲却自有一番道理:“哪能不饿呀,我还不知道,坐车可辛苦了,吃不好睡不好的。”

④洗脚水早已备好,临睡前,母亲将一个装满水的杯子塞到我手中,像抱着一个火球,整个手一下子暖和起来。看着我不解的样子,母亲说:“一个人睡冷,把它放脚头取暖。”虽然天气有些冷,但真的没到这个地步啊,本能地想要拒绝,母亲却已经一把抢过去,自顾自掀开被子,把它丢到我的脚头。那一夜,因了这个水杯,整个人像睡在春天里,手脚冰凉的毛病一下子全消失了。

⑤在家里的每一天,母亲总会出其不意地做一些完全没必要的事,可是,你说没必要,她偏说有必要,非要逼着你就范。我忍不住嘀咕,说她多此一举。可她并不因此收敛,离开家时,她又是准备了一大包东西,一样样地拿出来给我交待:“这壶香油是自家酿的,送给你们领导,你还指望人家多照顾呢。这几包花生也是自家种的,给一个同事送一包,大家低头不见抬头见的,要搞好关系。这些红枣是给你的,每天煮粥时,里面放几颗,补血的……”我一脸黑线,这哪用得着啊,母亲真是想得多。刚把它们拿出来,母亲又执拗装进去,到最后,我只能背着这沉甸甸的包裹上路。

⑥我一直觉得,母亲太啰嗦,太喜欢操心,还总是操不到点子上,明明我不需要的东西,她偏要硬塞过来,真是麻烦。直到我自己做了母亲,天冷了,强迫女儿穿棉衣,女儿不吃早餐,非要把她摁到餐桌前,女儿数次气咻咻吼:“真是多此一举,我根本不需要!”

⑦看着倔强的女儿,我站在那里气得不行,天冷了不穿棉衣会得风湿的呀,不吃早餐对胃不好啊,我没有多此一举,是她太不会心疼自己啊。

⑧那一刻,我忽然想到了母亲,想到了她一次又一次的多此一举,那些在我看来“多此一举”的事情,在她眼里,一定是必需的。我忽略掉的事情,我不在意的事情,她都会细心地捕捉到,样样周全地为我准备好。

⑨原来,这世上,有一种感情,叫母亲觉得你需要。你觉得不需要的,母亲偏偏认为需要,不是因为母亲多事儿,不是因为母亲瞎操心,而是因为,母亲比你更珍惜你。

(选自《中学生阅读》,有改动)

17.文章主要写了母亲为“我”做了哪几件事?

18.赏析文中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

⑴看见我从车上走下来,一个箭步冲上来,夺过我手里的行李,满脸喜悦地将我引进了出租车里。

⑵我只能背着这沉甸甸的包裹上路。

19.文章结尾处写“我”与女儿的故事,有何作用?

20.“母亲”的“多此一举”给你带来哪些关于母爱的思考?请结合原文,写出两点启示。

参考答案

1. 父亲送我去广州在火车上错过下车时间,把自己送到了二百里外。 得知父亲当年送完我没钱回家在车站帮人卸货搭货车回家的真相。

2.那年父亲送“我”时“我”的不耐烦、埋怨和有一年春节知道真想时候的“眼泪终于忍不住了,哗哗地往下淌”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我”得知误解父亲后的愧疚、自责和感动;从而体现父爱的伟大无私(或答突出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从而升华文章的主题。

3.(1)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生动传神刻画出父亲送“我”错过下车时间时的自责和不知所措。(2)神态描写,刻画出“我”得知当年父亲送我错过下车时间自己帮人卸货、搭货车回家这一真相时的愧疚、自责和感动。

4.“笑声”是父亲当年送“我”错过下车时间被带到二百里外时的“笨”带给家庭的笑料和乐趣;“含泪的笑声”是“我们”得知真相后的自责、心疼,更是对父亲伟大无私的爱的赞扬,蕴含了儿女对父亲的感激之情,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分析】

1.本题考查概括故事情节。根据第一段到第十四段的内容可概括事件为:父亲送我去广州上学,因为错过了下车的时间,只能到下一站下车,把自己送到了二百里外。根据第十七段到文末可概括事件为:从母亲的嘴里,我知道了父亲当年送完我后,其实没有钱坐车回家,是以帮人卸货为代价才搭车回了家,心中感动愧疚。

2.本题考查赏析对比。文中多处出现对比,比如那年父亲送我时,我对父亲的不耐烦和父亲对我的殷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我的不懂事和父亲对我的照顾与关爱。当年我面对父亲时的不耐烦又与得知真相后的感动愧疚形成了对比,突出父爱的伟大无私与我的愧疚自责。

3.本题考查揣摩人物心理。(1)“搓着手”是对父亲的动作描写,“嗫嚅着”是对父亲的神态描写,联系此时父亲错过了下车时间,我对父亲不满的语境可知,这句话通过父亲的动作和神态,生动地刻画了父亲面对我指责时的自责和不知所措。(2)这句话是对我的神态描写。联系此时我从母亲的嘴里得知了父亲当年根本就没钱坐车,是靠给人卸货才搭车回家的具体语境,可知这一神态表现了我得知真相后的内疚、自责与感动。

4.本题考查对文章题目的理解。需联系文本内容和主旨具体分析。根据第十五段内容可知,题目中的“笑声”指的是多年以后我们一家人说起当年父亲错过下车时间的事,大家都笑了起来。“含泪”一词点明了文章主旨。从母亲的嘴里,我们得知了真相,当时父亲根本就没钱坐车回家,只能是帮别人卸货才得以搭车回家,而且还没有吃饭。我从父亲的这种行为里感受到了父爱的无私与伟大,也深刻意识到当年的自己是有多么的不懂事,所以“含泪”一词里,包含着我们对父亲的感激、对父爱的赞美、内心的自责与愧疚之情。

【点睛】

概括故事内容的答题方法:

1、理清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尤其是主要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恰当连接,语义通顺。

2、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一般陈述格式为:何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何事+结果如何。公式中的“何人”,如果是第一人称的文章,可以用“我”,也可用主人公;如果是第三人称的文章,必须用主人公。

5.①我苦于不能长高,母亲告诉我年初一转椿树可以帮助长高②恐惧③我转椿树后拾鞭炮,忘了转椿树前的苦恼④喜悦

6.(1)“又”表示几种情况或几种性质同时存在,三个“又”字连用,写出了我头发的兼有黄、细、稀的特点,写出了“我”的营养不良,暗示了作者的自卑心理,为后文作者急切寻找长高的方法作铺垫。

(2)“摸”是动作描写,“用手探取、寻找”的意思,与上文“只往天上瞅了瞅,不敢再看别处”相照应,写出了“我”在黑暗中寻找椿树的恐慌。

7.①只有小孩子才想长高、才相信“转椿树长高”,让故事显得真实可信并顺利推进;②用儿童的感觉来写,可以对黑暗的恐惧、捡鞭炮的喜悦等情感表现得更丰富,更引人共鸣。③用儿童的眼光来叙述,让文章充满天真童趣,更充满纯真、纯美、纯爱,营造了美好温暖的氛围。

8.①这两段收束全文内容(是全文内容的总结);②赋予了椿树更多的内涵:椿树见证着我的成长、目睹着我们一家人的欢乐与忧伤,也预示着一家人平安吉祥;③将情感从思念母亲升华到思念亲人、思念故乡,言简意远,令人回味。

【分析】

5.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

从第①段的“我已经9岁多了,仍然长得像六七岁的小孩子那么矮小……我好想好想让自己长高”和第②段的“母亲说,……等到大年初一天未明,你就快点儿起来,别说话,悄悄地到咱家那棵大椿树下,绕着椿树转三圈儿”及第③段的“我说,娘,咱家的大椿树长在晒谷场东头,四边儿空荡荡,我害怕,我不敢去” 和第⑥段的“我无法面对黑暗,我最怕黎明前的黑”可概括出,我长得不高,很苦恼,娘让我在大年初一天未明去转椿树,我很害怕;

从第⑧段的“我终于下定决心的时候”和第⑨段的“我要去转椿树”及第⑩段的“我两手捂着耳朵,只往天上瞅了瞅,不敢再看别处,几乎是闭着眼睛摸到椿树下”,⑫段的“我忐忑惊慌地转了三圈儿后,拔腿就往屋子里跑……我吓得头皮发炸,嘴唇直哆嗦”可概括出,我终于克服了困难与诱惑,按照母亲教的方法转椿树,内心充满了恐惧;

从第⑮段的“想到这里,我像箭一般冲出家门,冲进黑暗里……我跟着我的哥哥和村里一群小伙伴,风风火火跑到每一家家里门外拾鞭炮,早已忘记了转椿树的苦恼”可概括出,我转椿树后跟哥哥拾鞭炮,忘了转椿树前的苦恼,内心充满了愉悦。

6.

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1)“头发又黄又细又稀疏”,连用三个“又”字,细致描绘我的头发,表示“黄、细、稀”这几种情况在我的头上同时存在,表现了我营养不良,描绘出了我的焦急心理,为第②段“我问母亲怎样才能长高”作铺垫。

(2)“摸”是“用手探取、寻找”的意思,是动作描写,写出了“我”在黑暗中寻找椿树的恐慌,又与“几乎是闭着眼睛”相照应。

7.

本题考查写作角度作用分析。

文章故事围绕我转椿树展开,第①段交待原因:“我已经9岁多了,仍然长得像六七岁的小孩子那么矮小……我好想好想让自己长高”;第②段写母亲教给我方法,“等到大年初一天未明,你就快点儿起来,别说话,悄悄地到咱家那棵大椿树下,绕着椿树转三圈儿”,接下来第⑥—⑫段写我克服恐惧,真的去转圈——“我忐忑惊慌地转了三圈儿后,拔腿就往屋子里跑;第⑮段“想到这里,我像箭一般冲出家门,冲进黑暗里……我跟着我的哥哥和村里一群小伙伴,风风火火跑到每一家家里门外拾鞭炮,早已忘记了转椿树的苦恼”写我转椿树后拾鞭炮,完全忘了转椿树前的苦恼。

从小孩子的角度来写,是因为小孩子单纯,才会相信“转椿树长高”的说法,才让故事真实可信并顺利推进;才可以写出孩子的感受——对黑暗的恐惧,捡鞭炮的喜悦,活灵活现;使文章充满童趣,让人感受到儿童世界的天真美好,生活中的情趣。

8.

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

用⑰段中的“那椿树,它就在我那时的日子里,在母亲的日子里,在一家人的日子里”来收束我转椿树长个子的故事;

⑰段中的“它目睹着我们的欢乐与忧伤,它祈祷着我们的平安与吉祥,就如大年夜给爷爷磕头,给个红包,预示压住岁、包住福一样,我转椿树,是向椿树讨个福乐!”赋予了椿树以吉祥如意的象征,表达了我对家人的祝福;

用⑱段的“椿树,什么时候想到它,就想到葳蕤的绿绿的湿润润的村庄,想到那一庄子的人,想到老家那小院子,想到那一家子人。椿树,它就是故乡,它在心间,故乡就永远在那里……”来升华文章的主旨,椿树不再只是椿树,它还代表了我的亲人,我的故乡,表达了我对母亲、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9.①担心(感到陌生) ②开心喜悦 ③乐意 ④失落(再次感到陌生)

10.A句示例:“跳”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火苗出现的突然,表现了“我”的惊讶和意外。

B句示例:“陶醉”本指一个人沉浸在某种境界思想中,此处用来形容左右摇晃的火苗,是一种拟人手法,使火苗具有了动态的美感、诗意,表现了“我”再次见到代表光明的火苗的喜悦。

11.①是文中的一条线索,以半支蜡烛为线索,串联起旅馆里旅客们在断电后和来电后的活动表现。②设置悬念,让人期待了解蜡烛背后的故事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半支蜡烛象征着黑暗中的光明,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关心和友爱。

12.人们纷纷“关紧房门”与上文“敞开房门”形成对比,突出温情消失之快;“我也关上了房门”暗示着“我”再次感到了陌生,内心充满失落;“门”在这里象征着人的心扉,当互助不再显得必要,人们选择再度封闭自我,说明城市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很深,不会因一个偶然的缺口而变化。

【分析】

9.此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心理变化的能力。解答此题,只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按照题目要求,结合文章题目,即可从文中筛选出符合题意的原句来,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也可。如结合“入晚,仍是我一人;我担心着随时可能闯进一个陌生人来”提取“担心”作答第一空;“它的光亮映出其他两张绽开了微笑的脸,接着,又惊喜地围过来几张陌生的脸,都笑着。我看着他们并不陌生的陌生的脸,我也笑了”可概括出“开心”;“我十分乐意地接受里边的旅客偶尔提出借个光的要求。”提取“乐意”;“传来纷纷‘砰砰’关闭房门的响声。我也关上了房门。”可概括出“失落”。

10.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重点语句的赏析能力。语句赏析可从用词、修辞、表现手法等角度来赏析。解答时要先明确句子的修辞或描写方法,分析其作用,还要写出其所表达的情感或心理。赏析句子的答题模式可采用“该句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这样的句式来作答。A句“猛然跳出一朵火苗,像茫茫戈壁的暗夜中遥远处闪现出一堆篝火”将“火苗”比作“意对篝火”,“跳”运用拟人的修辞,写出火苗的猛然出现,突出“我”内心的惊讶。B句“蜡烛的火苗陶醉地摇摇晃晃”运用拟人的修辞,蜡烛点然后火苗富有动态美,写出“我”的惊喜之情。

11.本题考查把握文章标题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答题时,首先要知道文章标题的一般性作用: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形式新颖,吸引读者;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等,然后再结合着文章具体内容来分析标题的作用。“半支蜡烛”为什么是半支蜡烛呢?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半支蜡烛”贯穿全文,是文章线索,旅客们的活动都是围绕着“半支蜡烛”进行的。“半只蜡烛”象征着黑暗中的光明,象征着在困难时陌生人之间的互帮互助。

12.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结尾表达效果的个性化探究能力。这是针对小说结尾设题,一般从情节、人物形象、主旨等几个角度思考作答。文章前文写停电时旅客纷纷“敞开房门”,来电后“纷纷关闭”对比中凸显出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快速消失;看到大家纷纷关闭房门,“我也关上房门”,“我”内心感到失落,“门”象征着人的心扉之门,当人与人之间没有了关心和爱护,只有冷漠和隔阂时,世界会更冷清。作者表现了城市生活中人与人的深深隔阂,这隔阂不容易消除。引人深思,呼吁大家互帮互助互爱。

13.①从孩子的角度:表面上是在冰糕和画报中作出选择:暗含在物质和精神中作出选择,并通过选择确立了人生的原则(价值观)。

②从父亲的角度:是指在孩子教育问题上作出的选择一—关键时刻是顺从孩子还是坚守原则,将会对孩子产生莫大的影响。

14.①孩子热得可怜巴巴,好多家长买了雪糕。

②我们须坚持原则,孩子应学会选择。

15.(1)“恰恰”意思是“刚好”“碰巧”,不仅表明报刊亭是小铁喜欢去的地方,也与上一段中的“恰恰”相呼应,点明了冰糕和画报都是小铁的最爱,为下文“产生矛盾”、“需要选择”做了交代。

(2)连用三个“望望”,望向不同的地方,小铁用无声的语言真切地传达了他内心的渴望。作者选择用动作来表现心理,真实而自然,三四岁孩子为了冰糕和画报犯愁,而恳求父亲的天真模样跃然纸上。

16.理由:①家里日子并不富裕,不能长期满足二者得兼:②必须坚持和小铁妈妈商量好的一切,让孩子从小懂得选择:③想看看孩子到底是重物质还是重精神。

看法(参考示例):我认为小铁的父亲这样做是对的,让孩子从小会分辨、会判断,做出正确选择,养成良好习惯,将会终生受益。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常常面临各种选择,比如是选择打电子游戏还是选择认真学习,有的同学从小习惯好就能很自然地做出正确的选择,有的同学小时候没有养成好习惯就非常苦恼,还引发了不少矛盾。

【分析】

13.考查对标题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关键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依据内容和主旨理解题目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标题中的关键词往往为一种具体事物,具有多层含义,除了表面上意义之外,文章还赋予了它更深刻的内涵,要深入思考结合主旨挖掘出来。根据题目要求,要从孩子和父亲的角度对文章题目中“选择”一词的理解。根据文章内容从从孩子的角度看,表面上是指孩子要在“冰糕”和“画报”做出选择:其深层含义是要孩子从“物质”和“精神”生活做出选择。从父亲的角度看,是指父亲在孩子教育问题上要做出正确的选择。据此结合文本内容概括即可。

14.考查对文章的内容梳理和概括。阅读文本,理清故事情节,根据题目要求筛选相关的词句概括作答。答题时要尽可能仿照题目中的示例形式作答。

本题第(1)空,可依据文章第8段“我的心也在不住地发软,因为那天天气很热”“尤其是好多别的家长接了孩子都到冷饮摊前给孩子买雪糕,心想自己对孩子是不是有些太苛刻了?”来概括作答。

本题第(2)空,可依据“我必须坚持和他妈妈商量好的一切,让孩子从小多少懂得一些生活并不能全都随心所欲……而选择是早晚的事,是必须的事”来概括作答。

15.本题考查对词语的赏析。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采用答题格式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注意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1)语句“这恰恰也是小铁喜欢去的地方”中的“恰恰”是“刚好,碰巧”的意思,既点明了冰糕和画报都是小铁的最爱,这也为下文叙写让孩子做出“选择”的故事做了铺垫。

(2)语句“(他)大眼睛眨了眨,望望亭子里的画报,望望小摊上的雪糕,然后又望望我……”中的三个“望望”连用,使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真实而准确地写出了小铁既想得到书,又想得到冰糕的心理,而在犯难的时候想恳求父亲能让自己都得到孩子心理,同时也刻画出小铁天真的特点。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16.(1)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信息的能力。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审清题意,依据题目要求筛选有效信息,选取原文中词句作答或对其内容进行概括作答。本题可根据“那时候,日子过得并不富裕,这样又是吃又是看,腰包瘪瘪的很快就成了问题”“我必须坚持和他妈妈商量好的一切,让孩子从小多少懂得一些生活并不能全都随心所欲”“一方面让他知道过日子的艰难,另一方面也看看他到底最喜欢哪一种,是重物质还是重精神”来概括作答。

(2)此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及个性化阅读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在结合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生活实际阐述理由。本题作答要从积极方面从“正确教育孩子”的角度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没有固定答案,答题符合题目要求,言之成理即可。

17.⑴电话中执意安排父亲接“我”;⑵三更半夜为“我”准备饭;⑶为“我”准备热水杯取暖;⑷母亲为“我”准备土特产。

18.⑴动作描写,“冲”“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激动的心情,表现了他对“我”回家的期盼和对“我”的爱。

⑵ “沉甸甸”是东西非常沉重的样子,不仅写出了母亲在“我”离家时为“我”准备的食品数量之多,重量之重,而且还蕴含着母亲对女儿的情之深、爱之重。

19.照应标题;写女儿拒绝“我”对她的各种关爱,意在表明“母亲觉得你需要”是天下母亲的共性,引发作者对母爱的感悟;揭示了母爱的无私和代代传承的主题。

20.有时候看似是“多此一举”,可能是必要,不是因为母亲多事儿,不是因为母亲瞎操心,而是因为母亲比你更珍惜你。珍惜母亲对你的“多此一举”,这是母亲对你爱的表现,不要等你需要的时候回头发现已经错失了很多。

【分析】

17.本题考查的是故事情节概括。一类是概括事件:找准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按照“他(她)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的模式进行概括。第二类概括部分情节。概括故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或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解题思路:先划分出情节的各个阶段,再进行概括,筛选出文中的关键词语或自己概括来填空。本文所写的几件事依次可以概括为:电话中执意安排父亲接“我”;半夜三更为“我”准备饭;为“我”准备热水杯取暖;母亲为“我”准备土特产。

18.本题考查对人物的心理进行分析的能力。心理描写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对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人物的言行是心理活动的自然流露,所以解答此类试题,要通过人物的神态、语言、行动等进行分析,把人物的心理揭示出来。面对母亲的“多此一举”,“我”一直嫌母亲太啰唆,还总是操心不到点子上。

点睛:揣摩记叙文人物的心理,可以从文章的情节入手,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以及神态。要将人物的心理整合到文章中去,再联系文章的主旨大意。也就是由分到总的思维过程。

19.本题的考点是词语的含义。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冲”和“夺”这两个动词准确地写出了父亲见到“我”以后的激动,充分表明了他对“我”的深切思念。

20.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能力解读。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写出感悟最深的一点;绝对不能脱离文章内容;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自己做了母亲之后为女儿所做的各种事情这一内容是为了突出母爱代代相传的主题。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