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六学?顾名思义,六学是研究六小龄童的学问。但六小龄童怎么就成了一门学问了呢,这话说来就长了。
文 | 阿树、史迪西
“惊闻刘强东在美国不被起诉了,说到美国,我就想起中美合拍的西游记……文体两开花,多多关注。”
细心的你可能发现,这句话的重点不在东哥,而是“中美…文体…关注”。这两天,这句话成了一个万能句式,像一株病毒,肆虐在各大社交媒体,微博、知乎、虎扑、B站,甚至朋友圈,无孔不入,
伴随这场跟风造句浪潮的,还有一个听上去高大上的词汇:六学。你可能从很多地方听说了它,却不知道他们在干嘛。
恐怕得先从一个哲学问题说起:
人类的本质是复读机。
“师傅,他们盯上了俺老孙”
会不会,我们都是复读机?
被发现是一台复读机是可怕的。这一点,这段时间六小龄童老师恐怕深有体会。
事情发生在7月10这天,油管上一位新注册的用户发布了一则不到4分钟的视频。视频里,六小龄童在示范拿金箍棒的错误方式。他把棍子扛在肩上,双手搭在上面。网友心知肚明,这么古惑仔气息的表演,正是《大话西游》里的周星驰。
仔细数了一下,同一个动作,他在不同场合重复了50次。当然,这恐怕只是一部分被公开的重复。
这支视频只是简单的辑录,但越往后,重复的节奏越快,拿棍子的动作产生了些许鬼畜的效果。
六小龄童老师被挖出大量“复读式”的言论。比如那套万能开场白:“有人叫我六小爷爷、有的叫龄童哥哥”。
坚守在“弘扬西游文化一线”的六老师,还在很多场合复读过:“小朋友问我,孙悟空在取经的路上到底有几个女妖怪的朋友呀”,这是用来批判那些让孙悟空谈恋爱的“恶搞”和乱编(没错,说的就是周星驰们)
六老师一直坚守央视版《西游记》为正统,所有过去很多年里,他都在强(fu)调(du):“戏说不是胡说、改版不是乱编”、“我拍西游记17年,和玄奘大师取经的时间一样”……
以及“中美合拍的西游记即将正式开机,我继续扮演美猴王孙悟空”。
复读机属性被发现后,六老师很快就被“别有用心”的人盯上了。人们三下五除二开始了创作,比如,B站的阿婆主“通天大圣孙悟空”,把六老师的重复素材剪成视频。
在鬼畜盛行的B站,这类视频宛如一股清流,没有恶搞和拼贴,也不变速、变声,用纯自然的手法,把大量相似的素材集合在一起,返璞归真的创作方式,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美学风格。
看似简单的剪辑和对比,却始终围绕着一个颇具哲学意味的命题:“人类的本质是复读机”。
这些视频结尾还揭示了一个神秘的组织:“六学研究协会”,正是这个组织,把我们的老艺术家,活生生变成一台“复读机”。
因为“复读”,六学就这样诞生了。相应地,B站六学也叫“复读派”。当然,六学大兴,还不止是B站的功劳,一向标榜精英化的知乎,也在两年如一日地考据六老师的复读材料。
因为调侃和讽刺六小龄童“复读”,一场亚文化狂欢就这样兴起了。用病毒感染来描述它一点也不过分。如果你也在网上到处刷:“中美合拍西游记即将开拍……文体两开花……”,那么恭喜你,你被感染了:
你也是一个复读机(哦不,六学家)。
六学家,自我美化的“黑粉”?
成为一名六学家很简单,有人编撰(ps)了一些基础教程,包含了六老师种种“黑历史”,提供给六学生学习,学习方法只有一个:复读。当然还需要掌握语言学(改写段子,怎么把任意一句话跟“合拍…关注”这个句式掰扯在一起),考古学和版本学(搜罗六老师的各种黑料)。
在六学家之上,还有诸多如雷贯耳的六学教授。作为一位六学教授,当有这样的境界:
六学家就是调侃或者恶搞六老师吗?在文献角度看,是这样的。毕竟如今六老师所有的黑料都被六学家们攥在手里了。
对于一门研究六老师的学科,六学很讲究自己的学统,领头羊们追溯自己的渊源和传统,来确定作为一门学科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因此一些六学家往往会拜师学艺,认祖师爷。
没错,跟正常学术圈没什么两样,六学圈也不免吹捧和恭维,也有学术权威和派系的区别。
一位颇有学术范的知乎答主,总结了六学古典和当代等不同时期,B站、知乎、微博不同派别,划分了咏题、鉴赏、评点,版本学、本事学和探轶学等门类。
在B站,权威自然是阿婆主“通天大圣孙悟空”和“敢问片在何方”,被誉为六学双璧。创造“复读”艺术只是他们一部分工作。这项工作其实充满“批判性”和“革命性”,他们用事实来反驳六老师德不配位,试图修正他的言行不一。
知乎用户“NE恶灵”自称是一个西游文化爱好者。被称为六学的先驱,六学家们的引路人。最近一年来的知乎回答中,内容无非是六小龄童的黑料和争议。从六老师捆绑原著、拒绝承认替身、反恶搞,到他与杨洁的矛盾,以及那部说了十多年的中美合拍大片。
三句不离本行,一些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恶灵老师也能捎带上六老师。偶尔他也做一些澄清,或者冷知识的考据。比如六老师为何热衷于红色衣服。
两年前,恶灵老师发表了一则“圣贴”,几乎囊括了六老师所有生(hei)平(liao),为“六学研究者”提供了大量文献,也指明了方向。B站阿婆主“通天大圣孙悟空”得以开辟六学源头,正是有恶灵铺了路。
如今看这个体系,颇有些创始者、传道者和信众的感觉。
与后来涌入的六学生和六学家纯调侃不同,这些引领潮流的人,似乎很难摆脱“黑粉”的印象,这群人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默默做着花式“黑”六老师的工作。俨然一副不黑出一门学问誓不罢休的劲头。
要鉴定六学家是不是真正的“黑粉”,饭圈那种二元对立的规则已经不适用了。
六学变异:阴谋还是亚文化创造?
作为一个典型的网络迷因(meme),“六学”盯上六老师之后,出现了病毒般的感染能力:宿主的人设,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坍塌下去。
六学原本也难成气候。毕竟,回到两年前的春节,可是另一番风景,六老师享受着万众的爱戴,仿佛是人们心中唯一的大圣。
今年下半年以来,六学原本也只是小圈子里流传,剪辑者最初也不存在太多恶意。看过视频的人们,只是开启了复读模式,跑到六老师的微博上转发“孙悟空有几个女朋友”这种千篇一律的话。
不过,六老师似乎看出了这种调侃背后的阴谋论和恶意。9月底,他在微博晒出一位“六学家”的道歉信,并扬言,道歉无用,仍然会起诉他。
11月9号,他参加中国政法“人民艺术家”法律权益保护座谈会,坐在两位法学专家中间,六老师侃侃而谈,不点名地说知乎和B站两个平台对他的污蔑和阴谋攻击。
言谈之中,六老师传递出一位人民艺术家的声誉在面对网路攻击时的岌岌可危。另一边,网友也发现他不仅代言西游手游(违反他反恶搞的原则),他的画像和雕像被爆被挂在吴承恩故居的门口(继续捆绑原著作者)。
宿主种种行为的反弹,激发了六学家们挖料和二次创作的激情。大规模的批判和反驳就这样开始了。
在12月下旬,六学正式走进了大众的视野。
不过,亚文化的调侃和恶搞,又在另一面消解六老师跌下神坛后的道德危机,六学家们把娱乐和狂欢放在第一位,削弱了那些言论和行为背后的严肃性。
他们早就转移了道德层面的注意力,并不关心他人品怎么样。
毕竟,“复读”就完事了。
事实上,作为一个宿主,在六老师身上滋生出来的黑粉文化体系,还有一个非常鲜活的对比——淋文化。
淋文化最初的舆论危机,要比六老师严重得多。2009年的时候,蔡依林在专辑《花蝴蝶》中的造型被指类似日本歌手滨崎步,两家粉丝掀起骂战。
滨崎步粉丝火力全开,不仅编造她得了淋病,还有不堪入目的人生攻击,恶俗的恶搞动图。久而久之,蔡依林被黑成为一种风潮。
这场粉丝与黑粉在饭圈里的战争也产生了变异,并滋生了一种黑粉文化,产生了淋语的语言学体系。
这些黑粉,也像六学家一样,有一个高大上的名头:本质骑士。
更有意思的在于,宿主蔡依林,逐渐演变成一个性少数群体的icon,淋语和淋文化,成为这个群体表达情感诉求的途径。
不过,跟六老师起诉六学家的应对策略不同,蔡依林不仅没有那么在意这种黑粉文化,2014年《南都娱乐周刊》采访她时,她自己也用起了淋语,还觉得“自己好少女”。
蔡依林的处理方式倒是可以给六老师的公关团队一些借鉴,在这场娱乐至上的狂欢里,留给六小龄童的选择不多了。要么放平心态对话年轻人的娱乐方式,要么…赶紧拍出中美合拍西游记?
来源|南都周刊
END
欢迎朋友圈,如想取得授权请邮件:newmedia@nbweekly.com。如果想找到小南,可以在后台回复「小南」试试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