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学习

变形记读后感专题之《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何必为

部分生活而哭泣

君不见

全部人生都催人

泪下

——题记

谨以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卡的话,作为题记。

天下人都盼着自己一生能够一帆风顺,也祝福他人万事顺利。可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万事亨通、风平浪静的人生路少之又少。人生路上遇到重大痛苦和厄运的时候,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怎样活出生命的意义,是个严肃且关于未来的重大问题。

《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的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是著名心理学家,犹太人。纳粹时期,全家六口人均被关进奥斯维辛集中营,最后只有他与妹妹幸存。弗兰克尔不仅超越了这炼狱般的痛苦,更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结合,开创了“意义疗法”。替人们找到绝处逢生的意义,也留下了人性史上最光彩的见证。被誉为20世纪的一个奇迹。

尽管编号为119104的弗兰克尔在纳粹集中营里遭受到难以想象的痛苦,但是他清楚的认为:“无论如何,遭受痛苦不是寻找意义的必要方式”。“遭受不必要痛苦与其说是英雄行为,不如说是自虐”。人生不必自讨苦吃。

弗兰克尔认为,虽然遭受痛苦不是寻找生命意义的必要方式,但是“生命的意义包含着从生到死受苦受难这一更广阔的循环”。任何情况下,人的生命都不会没有意义,而且生命的无限意义就包含着苦难、剥夺和死亡。“如果当你发现经受磨难是命中注定的,那你就应当把经受磨难作为自己独特的任务”。“在心理和精神层面,基本上任何人都能决定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弗兰克尔说:“有一样东西是不能从人的手中夺走的,那就是宝贵的自由,人们一直拥有在任何环境中选择自己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自由”。

“人们一直拥有在任何环境中选择自己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自由”的说法,可能会引起我们的误解或者不理解。一个关在纳粹集中营的人,朝不保夕,有何“自由”可言?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卡说得好:“理性使我们能够决定,什么时候我们的愿望与现实是无法调和的,于是命令我们甘心情愿地,而不是怨恨满怀地接受必然。我们可能无力改变某些事态,但还是有自由决定对待他们的态度。正是从自发地接受必然之中,我们找到了明白无误的自由”。只要我们拥有自主选择应对处境的自由,我们就不会一无所有。

当我们选择并决定“勇敢接受痛苦之挑战时,生命在那一刻就有了意义”。痛苦与厄运之下,一个人“仍然可以做一个勇敢、自尊和无私的人。”俄国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说过“我只害怕一样——那就是配不上我所受的痛苦。”他们忍受痛苦的方式,是一种真正的内在升华,就是这种精神的自由——任谁也无法夺走——使生活变得有目的,有意义。

弗兰克尔认为,生命并非如弗洛伊德“心理分析”所宣扬的只是简单祈求快乐,也不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所说的争权夺利、追求优越。他指出:努力发现生命的意义正是人最主要的动力!“意义疗法”的目的,是“引导灵魂找到生命的意义而治愈创伤”。这一方法不仅适合“患者”,也适合一切“正常人”。“人需要做的,不是像某些存在主义哲学家所教导的那样,去忍受生命的无意义,而是忍受自己不能以合理的方式去把握生命之无限意义”。

作者提出了发现生命意义的三种方法:(1)通过创立某项工作或从事某种事业;(2)通过体验某种事情——如“真善美”——通过体验自然和文化或者检验另一个人的独特性——就是说去爱某个人。(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某种态度。

简单的说,实现生命意义的方法,就是工作、爱以及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作者指出:人越是忘记自己——投身于某种事业或献身于所爱的人,他就越有人性,越能实现自己的价值;爱是直达另一个人内心深处的唯一途径,通过爱,一个人能认识被爱的人,同时也能认识自己。通过爱,能使被爱的人实现他的全部潜能。人类潜能的极致,就是能够将个人的厄运转化为胜利,将个人的厄运转化为人类之成就,个人一旦成功找到了生活的意义,那他不但会感到幸福,还有具备应对磨难的能力:

——“忍受”的勇气。“铁血首相”俾斯麦说:“生活好比看牙医。你总是觉得最难受的时候还没到,而实际上它已经过去了”。人区别于动物之处,在于他能看到和向住未来。“忍受”苦难,重点在于“忍受”!勇气一旦失去,就不可能再挽回。这种“忍受”不是压抑,也不是对“苦难”照单全收。是有信心,有目标、不放弃希望、渴望未来的“忍受”。只要人活着,多大苦的都不怕。“上帝保存着你所有的眼泪。”

——适度的“精神紧张”。精神健康有赖于一定程度的紧张。这种紧张是人固有的,也是精神健康所必不可少的。例如一项工作中已经完成的任务和没有完成任务之间的紧张,或者现实思想生活状态与理想生活状态之间的差距。尼采说:“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那些知道自己生命中还有某项使命有待完成的人最有可能活下来”。“因此,我们应当毫不犹豫地以患者有待完成的潜在意义去激励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唤醒他内心潜在的追求意义的意志”。

——切实负起“责任”。“存在之虚无”现象是20世纪普遍存在的现象,受内心空虚的困扰,人们厌倦一切,抱怨生活完全没有意义。要么去做别人所做的事(随大流),要么做别人希望他做的事(集权主义),把追求权力、金钱、享乐等同于追求生命的意义。意义疗法认为,“负责任”是人类存在之本质。对责任的强调反映在意义疗法的绝对命令中:“要像是在经历第二次生命,仿佛你已经获得重生;再不要像过去那样,一定要避免犯同样的错误”!这个责任,是工作,是爱,是面对困难的勇气,是积极而不消极,乐观而不悲观的。

——“战斗”的精神。“人的内在力量是可以改变其外在命运的”。对自身痛苦和厄运的过度内疚和自责,会加重痛苦,使不幸更加不幸,甚至让不幸变成耻辱。此时要用好两件武器,一是保持情感,克服冷漠、克服暴躁,保持一定的精神自由和意识独立、爱与被爱。一位曾被关在纳粹集中营的教授说,弗兰克尔能活下来,与他在集中营里滋养内心的自由,拥抱自然、艺术、诗歌和文学之美,感受对家庭和朋友的爱,是十分重要的。二是幽默,这是灵魂保存自我的另一件武器,它比人性中的任何成分更能让人漠视困苦,使人超脱出来,那怕只有几秒钟;“笑一笑、哭一哭”争取来的这几秒钟,可以使人短暂忘却悲伤与痛苦,也许就此能找到自己内在的自由和价值,寻回与苦难“战斗”的精神。

——“合作”的底气。作者身处纳粹集中营,“保命存身”是第一位的。与纳粹的“合作”是这特殊环境中的唯一出路,是活下去的底气。在纳粹党卫军面前,他如实回答他们的问题,放弃了重要的著作手稿,坚持每天刮脸,挺直腰板站立,精神抖擞干活。让纳粹认为他是“有用”的人——这样的人,纳粹需要榨干他,不会把他送往“毒气室”。严酷环境中,过度恐惧会导致所害怕事情的出现,“怕啥偏来啥”;过度渴望会使所希望发生的事情变得不可能。“想啥不来啥”。转移焦点,不过份关注,甚至以“相反的愿望取代原来的害怕”,往往“无心插柳柳成萌”。即使不能成功,也有助于平静地接受它。作者叫它“矛盾意向法”。这种方法必须借助于人类特有的幽默感中的自我审视能力。如癌症病人,可以选择与“肿瘤”合作,“带瘤生存”,以“保命存身”。

——“坚持”就是“争取时间”。“意义疗法的要义之一:人主要关注的不是获得快乐或避免痛苦,而是看到其生命的意义”。作者在奥地利最大的国立医院工作了四年,期间接待了12000名有自杀倾向的抑郁症患者,那些自杀未遂的人后来都反复跟他讲没有死成对他们来说是多么幸运和幸福。他们告诉弗兰克尔,他们面临的问题是有办法解决的,生命还是有意义的。作者对这些患者说:“即便一千个患者中只有一个出现了这样的转机,谁敢保证这种转机不会发生在你身上呢?但是你首先得活到那一天,所以你应该活着,等待那一天的到来,而且从今天开始,你就有责任活下去”。

——保持寻找生命意义的“动力”。弗兰克尔多次强调,努力发现生命的意义正是人最主要的动力!“在苦难中,一个人可能仍然保持勇敢、自尊、无私”。洛特雷阿蒙在《马尔多罗之歌》里说:“察看一个人的生命,就可以在其中找到人类的历史,什么也没能使人类变坏”。人生有无数个阶段,我们既要发现每个阶段的意义,发现整个生命的意义,并且帮助他人发现生命的意义。退一万步讲,是“寻找到一个活下去的理由”。这一过程中,不因“生命意义”以外的事而焦虑,不因“生命意义”以外的人而抑郁。好钢得用在刀刃上!木心先生说过,要学孟子“善养浩然之气”。“不要在乎苍蝇、跳蚤、蟑螂,不必义愤填膺,一天到晚谈苍蝇、跳蚤、蟑螂,谈多了就会象卡夫卡的《变形记》那样,自己也变成苍蝇——这就是我所谓的‘初步成功’,肥鸡在烤箱里转呀转,油光光的,天鹅和老鹰在云天飞呀飞”。

——“你”的选择最重要。尼采说:“那没能杀死我的,会让我更强壮”。作者认为,世上只有两类人——高尚的龌龊的。在天赋与环境的限度里,人成为什么,是他自己决定的结果。“比如在集中营,在活人实验室,我们亲眼目睹有人像猪猡,有的人像圣人。人的内心里,这两种可能都有。最终表现出哪一种,是个人选择决定的结果,而不是环境的产物。”“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毒气室是人发明出来的,但是,心中默默祈祷着上帝而进入那些毒气室的也是人。”即使当过恶人,也可以成为圣人;即使面临生命失去的那一刻,也可以成为圣人。作者举例说,当年在集中营里负责把人往毒气室里送的一个纳粹“魔头”,二战结束后被关入监狱,40岁死去。同狱的人说:“临死前,他就像个圣人,他安慰每个人,道德境界达到了你能想象出的最高程度,他是我在漫长的监狱生活中遇到的最好的朋友。”

人是做出屈服顺从于环境和条件的决定,还是做出勇敢挑战环境与条件的决定,是力所能及地改变世界、完善自我、超越自我,还是逆来顺受、放弃自我、毁灭自我,这一切都来自你的选择!做一棵松,还是一棵葱,“你”的选择最重要!

写这篇《读后感》的时候,刚巧读完《沈从文的后半生》。沈先生发现生命意义的态度和实践,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学习的典范。1949年,来自于文学同行的批判和对未来的担忧,使沈从文的神经已经达到了“最高点”上,认为自己“不毁也会疯去。”三月二十八日,沈从文在家里自杀,获救后这一事件成为他后半生一个了不起的起点,他在绝境中创造事业,文学不行了,就另辟新路。在绝境中日复一日的努力创造文物研究事业,以文物研究事业来对抗绝境。作者张梅颖说“沈从文自杀,是因为他的文学事业不能继续了,他是把生命和事业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要活下去,就还得有事业”。绝境中沈先生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功,成为开创和奠基之作。及至后来沈从文的遭遇更不好,但是他再也没有像一九四九年那样精神纠结反复,以致崩溃。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美国访问和讲学期间,他说,在国家和社会激烈变动过程中,许多人因为不能适应环境的新变化成了古人,我现在居然能在这里很快乐的和各位谈谈这些事情,证明我在适应环境上,至少作了一个健康的选择,并不是消极的退隐。沈从文选择的这个主动创造者的身份,比受害者的身份更有意义。开创性的研究事业、对年轻后辈和传统文化的爱,在痛苦和厄运面前的选择与态度,使沈从文超越了生命的意义,并且以他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帮助一些年轻人找到了生命的意义。

“人的内在力量,可以使他超然于外在的命运”!“生命中真正短暂的是潜力,一旦潜力得到了实现,那么在实现的那一刻它就成为了现实”。“在任何时候,人都必须决定哪些可能性将成为他存在的纪念碑”。

弗兰克尔作为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两个领域的教授,充分认识到生理、心理和社会的条件对于人的限制。“但同时作为四个集中营的幸存者,我也亲眼见证了人在难以想象的最坏的境遇中勇敢面对和战胜各种厄运的能力”。

《活出生命的意义》是维克多·弗兰克尔在1946年用9天时间写成,1959年第一次出版。到2006年,这部作品销售已达1200万册,被译成24种语言。1991年美国国会图书馆及每月好书俱乐部做过一项问卷调查,询问读者:“那本书改变了你的生活”,结果显示《活出生命的意义》名列“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十大图书”。

作者说,据奥地利民意调查机构的报告,绝大多数被访者认为,最受尊敬的人既非艺术家也非科学家、政治明星或体育明星,而是那些昂首征服厄运的人。

作者写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使命。这个使命是他人无法代替的,并且你的生命也不可能重来一次。这样,每个人生命的任务就是特定的,完成这些任务的机会也是特定的。

作者忠告:尽情享受你现在的生活,就像是在活第二次,不要像你的第一次生命那样,错误的行事与生活。

本书之序言写道:“亲爱的读者,如果在您一生的阅读体验中,能够拥有这样一本书,它其中的某个篇章或者包含的某种思想不仅能触动您的灵魂并且能引领它与之共舞,甚至改变您的日常生活与命运,那这样的书您一定要常常翻阅,并像对待珍宝一样小心呵护。而维克多 弗兰克尔的《活出生命的意义》作为当代最伟大的著作之一,正是这样的一部作品。”

那么,请将这本书常置左右,让它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生命的意义,并且帮助他人找到他们生命的意义。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