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学习

棋王读后感看这里!阿城的《棋王》,一个时代的绝响


作家阿城

阿城是这样自我介绍的:

“出生于1949年清明节,中国人怀念死人的时候,我糊糊涂涂地过来了,半年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按传统的说法,我也算旧社会过来的人。这之后,是小学、中学。中学未完,文化“革命”了。于是去山西、内蒙插队,后来又去云南。如是者十多年。1979年返回北京,娶妻,找到一份工作,生子,与别人的孩子一样可爱。这样的经历不超出任何中国人的想象力。大家怎么活过,我就怎么活过。大家怎么活着,我也怎么活着。有一点不同的是,我写些字,投到能铅印出来的地方,换一些钱补贴家用。但这与一个外出打零工的木匠一样,也是手艺人。因此,我与大家一样,没有什么不同。”

读者喜爱阿城,一般是从他的三部曲《棋王》、《树王》、《孩子王》开始的。

好的作品,就是聊家常,让你很自然地进入到故事场景,不知不觉融入期间,阿城的《棋王》就是如此。

故事是这样开始的...

故事的主人公是“我”,一个父母双亡,孤身一人的下乡知青,在下乡的火车上偶遇了王一生,王一生精瘦的学生打扮,手拢在袖管里,一副其貌不扬的模样。“我”和王一生的缘分就从这里开始了,王一生上来就要和“我”下棋打发无聊时间,因为送站的离别是大家都不愿意面对的时光,通过王一生的同学之口,“我”知道了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棋呆子”,呆子的“事迹”让人忍俊不禁,呆子去串联的时候,被扒手瞄中,因他棋路高超下棋投入,扒手就跟着呆子把周边看下棋的口袋摸了个精光,呆子莫名其妙的被人绑了送到造反队。呆子一次去见一位名手,名手摆了一副宋代留下的残局,呆子看了半响,解了这盘残局。名手执意要收他为徒,呆子问:“这残局你可走通了?”答曰:否。呆子说:“那我为何要做你的徒弟?”说完飘然而去,留下名手在风中凌乱。呆子名声在我们那里越来越大,棋术也越来越精了。

一路上无聊,“我”和王一生各自谈及往事,“我”发现“他对吃是虔诚的,而且很惊喜,有时你会可怜那些饭被他吃得一个渣儿都不剩,真有点惨无人道”,这寥寥数语道出了社会底层下乡知青的清苦。然而,王一生下棋就有气度得多,他常常在我们根本看不出已是败局的时候就开始重新码棋,说:“再来一盘吧。”隐隐之间已经透露出王者之气。

“我”给王一生讲了两个小故事,王一生给我讲了捡破烂老头传授棋艺的故事,画面感扑面而来,一个清瘦的学生和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人,在垃圾站昏暗的灯光映衬下认真的在下“盲棋”,这是怎样的一副动人心魄的时代众生相,这场景更是让人心酸落泪。不久,老人赠送了呆子一副棋谱,让呆子纳闷的是,开篇讲的不是下棋而是男女之事,呆子吓坏了找老人请教,老人哈哈大笑,告诉他:“咱们道家讲阴阳,这是借男女讲阴阳之气,讲的棋运和棋势....,小势导开,大势含而化之,根连根,别人就奈何不得。“随着火车到站,”我“和王一生相约走动,就此别过。

王一生和”我“在两个农场,相距一百来公里,有一天,王一生突然到访,让我们这个农场的集体宿舍欢快了起来。这一节最精彩的有两部分,一是”我“为大家展露厨艺,二是王一生与”脚卵“的”大战“。”我“把蛇挂起来,将皮剥下,不洗,放在案板上,用竹刀把肉划开,并不切断,盘在一个大碗内,放进一个大锅里,锅底续上水...“我”在外边地上摆了三块土培,中间架着柴引着,就将锅放在土培上,把猪吆喝远了。蛇肉到了时间,端进屋里,掀开锅,一大团蒸汽冒出来,大家并不缩头,慢慢看清了,都叫一声好。两大条蛇肉亮晶晶地盘在碗里,粉粉地冒着鲜气。“我”说:“蛇肉碰不得铁,碰铁就腥,所以不切,用筷子撕着蘸料吃。”活脱脱地一副上世纪中国农村版“舌尖上的中国”,生活里的活色生香跃然纸上。

“脚卵”是南方人,父母皆是干部,棋具是明朝传下来的乌木,隐隐可见家世非同一般,“脚卵”在农场没有对手,两人并没有全部在这一副乌木棋子上厮杀,两人决胜局下的仍然是“盲棋”,大家面面相觑不知所以,但是从“脚卵”的谈话里大家已经知道呆子赢了。

“脚卵”与王一生惺惺相惜,相约报名农场总场的象棋大赛,王一生返回农场,我们都期待着这一场棋局。

眼看比赛将近,我们都请了假跑到总场,一边闲逛放松,一遍等王一生的到来。终于等到了王一生,但是错过了报名的时间,经过“脚卵”一波三折的运作,总算报上了名,但是呆子却做出了我们让大家都目瞪口呆的决定:不参赛,只在赛后和前三名比赛。

比赛三天里,王一生就钻在棋类场地外边,看各局的明棋,后来“我”才知道,这是呆子在了解对手的实力。

比赛结束后,“脚卵”帮忙约到了亚军和季军,说明来意后,两位欣然同意,而且是以一对二,下“盲棋”。这是冠军也回了话,冠军腿脚不方便,请了人代传棋步,这样,呆子要同时对阵冠军、亚军、季军三位高手。后来,又增加了几位,一共”以一当九“。

消息一下子传了出去,全书最精彩的部分就在于这一段气氛的营造。

“到了街上,百十人走成一片,行人见了,纷纷问怎么回事,可是知青打架?待明白了,就都跟着走。走过半条街,竟有上千人跟着跑来跑去。商店里的顾客和店员也都站出来张望,长途车路过这里开不过,乘客们纷纷探出头,只见一街人头攒动,尘土飞起多高,轰轰的,乱纸踏得咔咔响。...四五条狗窜来窜去,觉得是它们在引路打狼,汪汪叫着。”

好家伙,遥想七十年代的那个信息不通畅的岁月,大家娱乐生活匮乏,精神需求旺盛而得不到满足,一时间来了这么个高人,那影响力不亚于今天的四大天王外加德云社同时到县城演出,那种轰动的既视感彷佛就在眼前。

王一生的扮相,这一次可以说简直太棒了,书中是这样说的:“王一生坐在场当中一个靠背椅上,把手放在两条腿上,眼睛虚望着,一头一脸都是土,像是被传讯的歹人。我不禁笑起来,过去给他拍一拍土,他按住我的手,我觉出他有些抖。”寥寥数笔,我们和作者一样偷笑,这哪里是棋王,这分明是活生生的凡人一个?过后回味,感人之处就在这里,仿佛我们和作者一样,都为王一生捏了一把汗。

脚卵扮演了这次比赛的特约评论员:“这种阵势,我从来也没见过,你想想看,九个人与他一个人下,九局连环,车轮大战,我要写信给我的父亲,把这次棋谱都寄给他!”

书中描写王一生棋艺最精彩的部分是这里:“王一生的姿势没有变,仍旧是双手扶膝,眼平视着,像是望着极远极远的远处,又像是盯着极近极近的近处,瘦瘦的肩挑着宽大的衣服,土没拍干净,东一块,西一块。喉结许久才动一下。”

这一局还没下完,“王一生”、“棋呆子”、“是个知青”、“棋是道家的棋”就在场外传开了,忽然人群一声喊,原来只剩下一盘,恰是冠军的那一盘。

这时,本届冠军出场了,一位老人,由旁人搀扶而来,这是一个山区的世家后人,本次赢了头把交椅,却直叹棋道不兴。老人看完了场外的棋,轻轻抻了一下衣袖,跺一跺土,由人搀扶进场。

“王一生孤身一人坐在大屋子中央,瞪眼看着我们,双手支在膝上,铁铸的一个细树桩,似无所见,似无所闻。”这就是棋王的风范,相信看到这里,所有人心里都会被感动。

老者的称赞,恰是本书画龙点睛的一笔,王一生选择了“和棋”,老者出场隐喻了权威的认可,王一生的“和棋”隐喻了棋道的精髓。

本文结束,“棋王”和朋友们从一战封神又回到了日常凡间。

“我”笑起来,想:不做俗人,哪儿会知道这般乐趣?家破人亡,平了头每日荷锄,却自有真人生在里边。识到了,既是幸,既是福。衣食是本,自有人类,就是每日在忙这个。可囿在其中,终于还不太像人。”

书到这里,戛然而止,而我们的思绪,却跟着作者远去...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