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学习

戛然而止造句,干货看这篇!《刚刚》这本书,非常特立独行,简直有毒

我家小孩四五岁的时候,每当他要跟跟我描述一件事情,总是用“刚才……”的句型来造句。一开始,我以为他所描述的真的是刚刚发生的事情,总觉得不大对劲儿。后来我发现,产生这种情况是因为孩子对时间的流逝没有明确的概念,分不清什么是“前天”发生的,什么是“昨天”发生的,什么是“刚才”发生的。

在他眼里,“现在”这一刻之前发生的都是“刚才”发生的。所以,发生过的事情,在孩子眼里都是刚才发生的。

从这个角度看《刚刚》一书,作者在每件事情的伊始都用"刚刚"开篇。它用看似散乱的文字、孩子般的话语,讲述一件件事情,回归事物的本真。

1.唤醒曾被遗忘的

最初,我用读书app听《刚刚》,设定AI男声、1.3倍速的语速,听起来居然像一场富有激情的现代诗朗诵。

闭着眼睛仔细听,这场诗朗诵,仿佛一场以铿锵有力的方式开始的赞歌(因为AI男声读“刚刚”这两个字实在是够钢),我真是不得不服。 ​​

翻开书本细读,则又发现《刚刚》一书中的文字看起来让我有一种特别熟悉的感觉。这种感觉无关抄袭,而是“刚刚”之后,作者笔下的事情和我曾经看过的书中的文字所示的剧情颇有关联,它让我回忆很多曾经看过却又被淡忘的故事。

把《刚刚》中的那些段落,以“刚刚”两个字为分割点,切分成为短篇,我收获了N多个故事的精彩开头。它们有的富有诗意,有的极具画面感,有的引人遐想。

那些看过的书中,曾经给我留下印象的故事片段,在精彩开头的引领下又跳入脑海中活灵活现。

那些生活中,曾经如烟花般绚烂的事情,在阅读《刚刚》的过程中,再次一一印入我的脑海。

《刚刚》就是有这种魔力,它能发散人的思维,唤醒那些蛰伏在脑海中的画面。

2.唤醒还未想到的

小学生学语文的时候,造的句子越来越长,因为小学生要通过造长句学习驾驭语言的能力。

长大了写文章和报告,用的句子越来越短,因为要用精炼的语言在短时间内准确传递信息。

读长短句多了,便有了这样一种体会:长句,传递的信息多,要想思维跟上节奏,需要回味理解;短句,传递的信息少,理解能力一直在线,关注点在接下来的内容。

从这个角度来说,短句更容易让人的思维被引导向个未来将被关注的话题。我读刚刚,这种感受特别清晰,作者的每段文字都像是在为一个独立的故事埋下伏笔,引发读者对于剧情走向的思考。

3.反思已经存在的

我看到网上有读者将刘按这本《刚刚》跟《鹅》《平安经》进行对比。

前段时间被黒的不行的《平安经》,因为通篇"……平安",被嘲讽的一无是处。它的内容和写作手法单一,真的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跟《刚刚》不在一个起跑线上,根本没法儿比。

《刚刚》和《鹅》放在一起,我倒是觉得可以一较高下。虽然我没有看过完整的《鹅》,但是从网络上能搜到的内容看,它们略有共性。比如说:它们中多有排比,都运用了拟人等修辞手法。

排比是非常有力量的句式,排比用得恰当,很能引发读者的共鸣。

而拟人则赋予事物生命,描写时用拟人来改变原本的韵味,增强了本书的可读性。

无论和排比,还是你拟人,都能引发读者对文字中传递的现象进行关注,从这个角度来讲,《刚刚》也能让人反思,我们当下的状态,是快乐还是悲哀,是富足还是贫困,是实现理想还是壮志未酬。

《刚刚》一书中,正是因为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和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感觉到转承起合不那么突兀,也让人在融入书中剧情的时候有了更多期待。

我记得,小时候老师让我们背过范文,既是为了巩固所学,也是为了我们积累作为素材。从普通读者的角度看,《刚刚》不仅仅是一本"刚刚经",也是一本作文素材。

刘按写《刚刚》不走寻常路,非常特立独行,简直有毒。当我看完《刚刚》的内容,就感觉中了《刚刚》的毒,满脑子都是:“刚刚,……”。

如果说,这本书有什么让我不喜欢的地方,那就是刘按在书中的描写总是欲言又止,他虽然给了我开头,却不给结尾,仿佛一首咏叹调,唱出了美好的开头,却在即将到达高潮的部分戛然而止。

而我,在读本书的过程中,思绪总是随着他的文字跳到曾经看过的一部部作品中,生出去翻书的冲动,恨不得把刘按在书中提到的所有作品都翻一遍,看看我的想法是不是能在其他作品中得到印证。

《刚刚》有毒,翻阅需谨慎。

声明: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