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在我国古代表现交游的诗歌里,送别诗可说是俯拾即是,而且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名篇。描写迎客的却不多见。这个现象颇耐人寻味。我们的民族本来是极好客的一个民族,何以这一优良传统在诗歌中竟没有得到应有的表现呢?推究起来,这或许是因为前者所表现的离愁别绪往往来得比较强烈,不仅便于抒发,而且容易引起读者共鸣。而后者既难以表现,又很难收到如是效果的缘故。正是在这个前人不曾大力开拓的领域里,杜甫的"客至"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整首诗既不做丝毫夸张,也不见一字雕饰,真正是明白如话,自然通脱。然而正是诗里那对"客至"这样极为常见的生活场景的生动描绘,尤其是那透过平淡的语言所显示出来的真率淳美的人情,打动了读者,给人以美的享受。讲人人都可能经历或体验过,却又非人人都能诉诸于笔墨的"境"与"情",表达得如此真切,技巧如此圆熟,正见出杜甫的大家本色。而这,也是本诗最大的艺术魅力。
此诗作于作者入蜀之初。在历经颠沛流离之后,杜甫终于结束了长期漂泊的生涯,在成都西郊浣花溪头盖了一座草堂,暂时定居下来。在春天的一个日子里,忽然有客来访,而且来客还是他那位做县令(即明府)的舅舅。这自然使杜甫格外欢喜。于是欣然命笔,记下这次"客至"的经过,并在诗题下注明"喜崔明府相过"。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诗一起便展现出一副碧波粼粼,白鸥翩翩的明丽如画的江村春景。这两句诗写的是眼前之景,却又不止于写景,而是有着丰富的内涵。首先他点明了时令,勾勒出作者住所的自然环境,用一个"皆"字,突出了春水环绕的江村的特殊风貌。而这些,也是"客至"的时间和地点。其次,他表现了作者的情思。在饱经忧患乱离之后,来到这地僻人幽的江村,每日得以自然为伴,得与水鸟相亲,这固然使杜甫感到快慰,正如他怀着闲适恬淡的心情,在"江村"一诗中所描写的:"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敬水中鸥"。然而这种几乎是与世隔绝的生活,久而久之,也难免使人感到寂寞。对于这样的一种心境,读者透过一个"但"字,是不难窥见其中的消息的。第三,处于孤寂之中的作者,忽遇故人相过,其内心之喜悦,自不待言。所以"群鸥"一笔也是起兴,自然地引出客至。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这两句从字面看,不过是正面描写,但细细体味,却不难发现寓于其中的言外之意。花径不扫,蓬门常关,可以想见杜甫平日的疏懒闲澹以及往时门庭的冷落,来客的稀少。至于特别点出一向懒扫的花径,今日亦不曾缘客而扫,旨在说明主客之间的不拘礼数。正可见出二人关系的密切。而强调平日常关的蓬门今始为君而开,则意在表现主人对客至竭诚迎候的心情。这两句诗只通过一个不扫花径的细节和一个打开蓬门的动作,便生动地写出客至所带来的空谷足音之喜。
客至则须款待。但是"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用"盘飱","樽酒"待客已嫌粗陋,更何况"无兼味","只旧醅",这样的招待委实俭朴到极点。"市远","家贫"是互文见义,点出待客如此简陋的原因。来客尚且如此,可见杜甫平日生活的窘困。而尽管无美味珍馐相款待,作者却坦然告以实情。他在"有客"里招待"漫芳车马驻江干"的贵客,还是"百年相粝寓儒餐"。同时,虽是"盘飧","樽酒",在作者已是倾其所有,于此亦可见主人待客之殷勤。使作者酒脱真挚的情怀表现得更为鲜明。这一联造句也颇具特色,真是一句三折,跌宕有致。
接下去是应叙主客对酌,不料作者却轻宕笔锋,转写欲邀邻翁同饮:"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这"在文字上可以说是峰回路转,别开境界"(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评析")。而在内容上却与前面有紧密联系,仍是紧扣"客至,"就"客"字生情。因为有客则须陪,乃是人情之常。但这全然不是在讲究什么虚文俗套,因为这两句作探问口气,语调是那样亲切而随便,完全是主随客便的口吻。然后并不作答,便戛然而止。但对方的回答是可以想见的,因为在主客间如此亲切融洽的气氛中,是不会去计较什么县令与野老的尊卑界限的。这样,从留客款待到邀邻陪客,便都具有了淳朴的田家风味。而自始至终洋溢于字里行间的则是那种村家的真率之情。
一次平平常常的客至,一顿简朴到不能再简朴的招待,在杜甫笔下,就是这样既平淡无奇,又富有情趣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在这里,朴素的内容以朴素的形式形成完美和谐的统一。而作者所饱含的对友人的真挚情谊,正是透过这平淡朴素的外壳,焕发出更加动人的光彩。这是一种内在的真实的美,它使一切做作和矫饰都黯然失色。中国有句俗话叫做"君子之交淡如水",杜甫的"客至"或许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君子之间这种"淡如水"的交谊中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此时乍读未见其佳,因为它不像芳香扑鼻的醇酒,却似一杯淡淡的清茶,只有细细吟味,方可见其淳美。正是属于沈德潜所说的"味淡而终不薄"(唐诗别裁)的那一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