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宝
老家有沙土地,所以每年老母亲都会种上点小花生,等留做自己家吃。
自从背井离乡,已经好多年没有和母亲一起收过花生了。自然记得以前,花生收获的季节基本都是在霜降前,那时的天气已经有点阴冷,花生收的季节基本和棉花,大豆,玉米同步,所以那个时候,也就是家里最忙的时候。因为秋季没有多少雨水,所以花生总是被放在了最后一个收。
也就是说,花生放在地里,早收,晚收都一样,不像玉米,棉花,必须尽快收上来,还要晾晒,否则遇到阴雨天气,就麻烦了。
每年收花生的季节,都是秋忙几乎结束的时候,父母就会拉着平板车,我们坐在车里,车里还有专门刨花生的带有三个尺子“抓钩子”,还有几个蛇皮口袋,外加一捆绳子。总之那时候坐那父母的平板车里,感觉就是最幸福的时刻。
抓钩子很重,父母总是把最累的活留给自己,我们就负责把父母刨起来的花生从花生秧子上摘下来,放进蛇皮口袋里,然后把花生秧子整齐的放在一起,方便父母手工时候捆扎放在平板车里。那时候总感觉很好玩,看着每一缕花生秧子下面都结满了花生,然后被我们一个个摘下来,就有一种成就感!
那时候家里都不富裕,也就是能吃饱,饿不死,我们也就是在那样一个时代,生存下来,在农村这样广阔的田地里,我们啥都可以吃,山芋可以从地里挖出来,到小河边用水洗洗就直接肯去皮就吃,嘎嘣脆的白色山芋特别甜。小菜园子里的生茄子,我们直接从茄子秧子上拽下来就吃,感觉也是人间美味。花生就更不要说了,直接扒出来,就放在嘴里咬开壳,有时候弄的一嘴都是泥土,顶多就是吐两口涂抹,也就接着吃起来,甜甜的,带着泥土的清香,特别好吃!
再到后来,娶妻生女,渐渐的也就远离了家乡,家成了逢年过节才回去的地方,母亲知道我这些年在外,不习惯水土,胃不好,也知道我最喜欢吃生的花生米。所以每次回家,母亲都会给我带一些,如果她不忙,她就会给我剥去花生壳,忙的时候就会直接给我带一些带壳的花生。
说实话,没有这些年家里的花生陪伴,我的胃病不会好的如此之快。每当晚上下班饿得不行时候,就会在洗漱完毕后抓一把花生米,一粒粒的送进嘴里,然后就着喝开水吃下去,这不禁让我让我想到了小时候,每当老母亲蒸一锅子馒头,馒头刚出锅的时候,拿一个馒头,抓一把剥好的花生米,一口馒头,几粒花生米,那个香啊!
这几年因为疫情,有时候回不去,家里就会缺了老家里的小花生,有时候我就会在逛超市的时候顺便买点花生米,可是每每放进嘴里,嚼上几粒,就不想吃了,因为吃惯了家乡的花生米,总感觉超市里的不太好吃,所以也就没有了有事没事吃几粒花生米的习惯了!
今年春节回家,因为一些事情,没来得及在家呆几天,走的匆忙,好不容易回来一次,竟然忘记问母亲要花生米,母亲知道我喜欢吃生的,所以让70多岁的老父亲骑车追到妹妹家给我送过来,回到家打开,那是剥好的花生米,心里的幸福感就会不禁荡漾开来……
其实自己挺喜欢吃花生的,生的熟的,都喜欢,还记得小时候,生花生吃多了,就容易拉肚子,窜出来的都是没有嚼碎的花生颗粒,放出的屁奇臭无比。肚子一连都会涨好几天,母亲总是说落我们,又不是什么好东西,尽命吃,吃的到处拉稀。母亲为了减少我们吃生的多了拉肚子,就会把花生洗干净,放在锅里煮,撒上一点盐,新鲜煮熟的花生可好吃了,直到现在,每到春花生上市,我都会买一些打打牙祭,其实哪里是打牙祭,只是在寻找儿时的记忆罢了!
时光远去,不觉自己已经不惑之年,可是对花生的依恋如昨,犹如心中一直装着的妻女,一直惦记的家人,那种依恋就像周明老师在他的散文里描述的那样:老了老了,却在一夜之间变成了游子,成了追故乡的人,由固定的绿植,变成了盆栽,移来移去的。可是我总觉得,无论如何移动,对家的眷恋,对故乡土地爱的深沉是永远不会变的,因为没有故乡那几亩薄田,或许也就不会有现在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