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人生的智慧》这本书,从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论,把幸福分成三类:从外界获得,从我们灵魂中获得,从我们的身体中获得。我开始重新思考我一个人的生活。我很欣赏他的想法。时至今日,他的理论中充满了金刚经般的人生智慧,让我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此处已添加书籍卡片,请到头条号平台查看)以下几点印象深刻。
首先,关于痛苦和无聊的讨论。人生就像一个钟摆,总是在痛苦和无聊中徘徊。而且我能忍受痛苦,但我不想把生命浪费在无聊上,没有更多的细节。
其次,我对孤独感受最深。在成长的过程中,大概是从初一住校开始尝试一个人,高一以后习惯了一个人。一个人的时候经常会觉得很开心,和自己相处得很有效率,很开心。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给了我很大的自由可以安排自己的时间。
即使看娱乐节目,也有自己的体会,观察生活的收获。叔本华认为,人在独处时最能感受到自己,不能享受孤独的人也不能享受自由。这对我来说太有体会了,大多数天才都是孤独的。我这辈子遇到的强者大多都是独来独往的,他们并不是不喜欢社交,只是觉得无所谓而已。
对我自己来说,除了偶尔遇到一次作为群居动物无法摆脱的友情,什么都没有。这些日子,我和自己相处,我的生活很精彩。我不需要浪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和别人说话。并且有更多的时间浏览一些重要的东西,完成一些个人的工作和学习。
第三,关于对这个世界的使命感。叔本华从青年时代起就一直在为自己的思想体系努力,收集材料,不断验证。其实这和我的理想不谋而合。我一直在尝试旅行,尝试体验,不是追求快乐,而是追求内心的平静(这与他对快乐的否定不谋而合)。
我总是认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需要我们把它变得精彩。再丰富的环境,如果你只是一个单调的人,一切还是平庸的。因此,我去不同的地方,来体验世界的美好。叔本华说,最幸福的人能够同时平衡现实世界和美好的精神世界。
有人告诉我,我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但我从不忏悔,以后也不打算忏悔。“一个人的内心拥有什么,这是幸福的首要元素”,为什么要走出来?我开始明白,没有人真的在乎你住在哪个空间。希望不要忘记自己当初的目的。目前看来可能还是会被一些琐事卡住,所以要格外小心,不要焦虑。
第四,关于平庸的讨论。这真是一个充满平庸的世界。太多的喧嚣,太多的肤浅,太多的喧嚣,太多的奢华。如果你用钱把它堆起来,你就可以摆脱无聊。世界上可能有更多的哲学家。不幸的是,人们只是用钱来买一些快乐。
我也曾经被酒吧里男女的热情迷惑过,因为我从来不觉得有意思,而一直和我一起工作的朋友却说,你工作以后就会用这种方法来减压。但是现在我很确定我不会用那种方式减压。因为从梦中醒来只是对自己的软弱和愚蠢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什么都改变不了。
以前我总是对这个世界有太多的要求,直到后来我才明白,不是所有人都能满足我的要求。叔本华对此的评论是,越是社交能力出众的人,越是可悲的,不会有出众的智慧。相反,那些具有颠覆性的人,往往具有超人的智慧,因为社交能力需要别人对这个人认可,而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都是平庸的,也必须平庸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
这让我想起了以前学过的金字塔理论。社会各个阶层都有一些人,底层最多,塔尖最少。当你发现自己和其他人一样的时候,你就惨了。只是有时候,出于某种从众心理,我们不得不屈服于领导和社交的定义。对于真正优秀的人来说,扮演这些角色不会太难,但肯定会不舒服。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领袖和社交是优势,是他们一生的追求和高度,但对于有大智慧的人来说,只是基于这个无知世界的小技能而已,他们不愿意也不屑去培养。我不得不承认,除了小学的时候,我从来不认为领导力是一个伟大的天赋,但是到现在,大学还在无休止地谈论它,我希望它能在我的简历中表现出来。
真正能展示出来的,已经不是领导艺术了。如何看透和玩弄人心,或者说如何理解大多数人的思维和需求,并不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
第五,人生智慧指导的一个首要原则:智者的目标不是追求幸福,而是远离痛苦。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如果一个人没有痛苦,且远离人生中的灾祸,那么他可以说就是幸福的。
最后,我认为有必要补充一点,我认为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在虚荣心的问题上达成了一致。叔本华也传达了这一思想,特别强调在经历了人生之后,有了极大的幻灭感,对人生的空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还记得每次说到自己可悲的人生观时,朋友们脸上惊恐的表情。无论我多么平静地告诉你,我们每个人都是一粒尘埃,我们只是在做细胞组合才能完成的事情。这些事情以前已经通过其他物质的组合完成了,我们也能做到,但是有什么意义呢?他们都说你怎么能这么想?你太悲观了。
叔本华曾思考过这个问题,并写下不朽的著作来讨论这一切。他前半生默默无闻,晚年却声名鹊起。对于天才来说,众生的愚眼总会在后来被发现。
我不知道我是不是叔本华所说的平庸之辈,我不再奢望社会的认可,“这是最好的时代,没有谁能阻止我们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