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学习

【金字塔原理读后感】《金字塔原理》读书笔记

#第一届书评创作大赛#

《金字塔原理》阅读说明

金字塔原理1

-思考、表达和解决问题的逻辑(芭芭拉明托)

金字塔原理共2册,另1册为实战篇。

很多人都推荐的经典畅销书,我曾经读过一遍,对我个人而言,可以说是毫无收获,感觉就如一本文科教科书一样无趣,所说的无非就那个金字塔逻辑。我觉得明明几千字就可以阐明的道理啰里啰嗦的写一本书,可能当初很多内容没有理解,作为一本经典肯定有它独特的魅力,于是我觉重温一遍这本书。

本书1981年第一次出版,汉著版于2002年12月出版定位为人文社科(翻译的是1987的第二版)。作者是美国麦肯锡一位咨询顾问芭芭拉·明托。后被其公司也就是麦肯锡咨询公司作为经典培训教材,世界知名企业和院校用作培训。全书累计29万余字共300余页,书中写到此原理适合所有希望提高思考、讲话、写作、讲课、管理下属以及解决问题逻辑性、条理性、效果和效率的人。我个人读起来感觉很趣,很墨迹。好多都是罗圈话说过来在说回去。读着读着就会失去耐心有种凌乱的感觉,并且感觉举的例子尤其是反面情景有点不符合现实(但凡有点情商的人都不会那样做),我看的版本是由汪洱、高愉翻译的。可能由于国家的差异性文化或者年代的关系也可能是我处世不深小屁孩一个不能理解其实的奥妙。个人觉得这本书有点名不副实。在网上看到书评以及超级多的人说这本书改变了他们的思维逻辑方式,改变他们一生的书。也许我本书那个骨骼惊奇的人吧!如果你想看这本书我这有电子版文档可以免费分享给大家。(我觉得读前20页和后20页中间随便看看就可以了)

什么是金字塔原理,我的答案就是思维导图那玩意嘛用书中的就是这样。

中文版序

“想清楚,说明白,知道说什么、怎么说是我们希望达到的境界。当我们与人沟通时,需要向清楚3件事:谁是我的听众?他们想听什么?他们想怎样听?”这确实是应该思考的事情,除了沟通我想很多事都是这样的。也就是首先想清楚为什么,然后知道怎么做。“《金字塔原理》介绍了一种能清晰地展现思路的有效方法,掌握了金字塔原理,就能重点突出,逻辑清晰。金字塔结构思考力是领导力的必要素质,本书是训练思考、使表达呈现逻辑性的实用宝典。”这样我对这本书有了很大的兴趣。

①关于为什么要学习金字塔原理。文中给出了三个原因。其一,希望做到思考、沟通交流、管理下属和解决问题时,突出重点,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提高思考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其二,在表达时,能说到点子上,能正面回答受众的问题,知道如何搭建框架结构、组织语句的顺序,用最短时间讲清楚观点,让受众有兴趣、能理解记得住。其三,希望组织中的全体成员能用统一的逻辑、结构和方式交流快速产生共鸣,达成共识,做到有规范可寻。前俩个我还是认可的,最后一个我不能接受,我觉得差异性是有进步的前提,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人格魅力就表现在他们思想方式,行为逻辑和别人不一样。如果连思考的逻辑交流的方式都要统一,何谈进步。

②金字塔原理的基本概念。“金字塔原理是一种重点突出、逻辑清晰、层次分明、简单易懂的思考方式、沟通方式、规范动作”“金字塔原理基本结构是:结论先行,以上统下,归类分组,逻辑递进。先重要后次要,先总结后具体,先框架后细节,先结论后原因。先结果后过程,先论点后论据。”虽然字多感觉就是结论先行。先把观点或结论亮出来。毕竟别人给你的时间都是有限的。如果对观点或结论都不认可或不干兴趣,说在多都是浪费双方时间。“搭建金字塔结构的具体做法是:自上而下表达,自下而上思考,纵向总结概括,横向归类分组,序言讲故事,标题提炼思想精华。”

前言

主要介绍著书的缘由。“思想才是句子和段落要表达的内容”在写文章时尽量强迫自己先想后写,缩短文章长度。金字塔原理的逻辑层有表达的逻辑、思考的逻辑、解决问题的逻辑、演示的逻辑。

第一篇表达的逻辑

“如果希望事业发展更快,就必须提高沟通和表达的能力”这其中包扣书面上的表达与沟通能力,也包括口头上的表达与沟通能力,以至于舞台上或讲台上的表达与沟通能力。写文章内容不行那是水平问题,条理不清那就文章结构不行。金字塔逻辑结构是由纵、横俩个方向的。纵向上任何一个层次上的思想都是对其下面一个层次的思想总结,横向上多个思想因共同组成同一逻辑推理,而并列排在一起。

第一章为什么要用金字塔结构。归类分组,将思想组织成金字塔(当你听到了铁路、书本、自行车、铅笔你的大脑会设想他们发生逻辑关系譬如铅笔在书本上写,沿着铁路骑自行车。)这就金字塔的横向逻辑也就是分组归类。很多记忆法都是运用这个横向逻辑。当你想记住超过7种以上的信息就最好用分组归类法。如试着记忆下面的信息:葡萄、橘子、牛奶、咸鸭蛋、土豆、苹果、鸡蛋、酸奶、胡萝卜。不分组很难记全,如果分组归类:蛋奶产品有牛奶、酸奶、鸡蛋、咸鸭蛋,水果有葡萄、橘子、苹果,蔬菜有土豆、胡萝卜这样就会好记许多。

自上而下表达,结论先行。第一遍读完这本书就记住了这句话。深刻体会到结论先行的重要性。就是先提出总结性思想,在提出被总结的具体思想。

自下而上思考,总结概括。有了自上而下的框架,文章的框架就出来了再从最底下的内容思考,句子按照某种逻辑组织成段落,然后段落也是一样成章节,章节成文章。而代表整篇文章的则是金字塔最顶端的一个思想(中心思想、核心观点)。

每组中的细想必须按照逻辑顺序组织。作者人类大脑有且仅有4种分析活动他们分别是演绎推理、因果关系、化整为零和归纳总结这四种分析分别对应着演绎顺序、时间顺序、结构顺序、程度顺序。“写出条理清楚文章的关键,就是在写作之前,先将思想放入金字塔结构中,并根据文中的提到的规则进行检验。

第二章金字塔内部的结构

纵向关系。在纵向最好可以引发读者的清楚的疑问,然后在下一阶时答复。

横向关系。在回答上一层的疑问时,还应符合逻辑

序言的结构。序言离我还远,只是粗略的看看没什么要记下的。

第三章如何构建金字塔。“背景、冲突、疑问、回答”的理论方法、自上而下法构建金字塔的步骤1.提出主题思想2.设想受众的主要疑问3.写序言背景-冲突-疑问-回答4.与受众进行疑问/回答式对话5.对受众的疑问,重复上一步。(这里我有小小的疑问为什么一定要想方设法多的先解决受众的疑问。写文章主要不是要表达自己的想法,一直考虑着受众的问题是不是写文章是为了商业化。好的文章是让读者主动走进作品的世界,思维在同一个维度。而一直设想受众的疑问并给出回答更像是劝说读者理解你的作品,拉着读者走进你的思想)。当无法准确确定主题,无法构建金字塔结构的顶部时,可考虑自下而上的方法,1列出你想表达的所有思想要点2.找出各要点之间的逻辑3.得出结论

初学者注意事项。1.一定先搭结构,先尝试自上而下法2.在关键句层次上,更宜选择归纳推理法而非演绎论证法

第四章序言的具体写法。序言、开场白必须采取的背景-冲突-疑问-解决方案的结构顺序可有所变化。以创造不同的文章风格尽量选用故事的形式,为的是让读者抛开复杂的思路,专注于你的话题,激发读者兴趣。

第五章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我记得高中在数学中学习过,原理都是一个原理只不过一个是解题,一个是思考问题的逻辑,感觉没什么不同。

第二篇思维的逻辑

第六章应用逻辑顺序1确定前因后果关系。2.将整体分割为部分,或将部分组成整体。3.将类似事务按重要性归为一组。

根据结果寻找原因。制定战略规划时候必须了解规划周期1.了解需求2.制定能提供相应产品或服务的战略3.实施战略4.评估市场反应5.调整战略以适应市场反应。

创建逻辑结构。“在将某个整体划分为不同的部分时,你必须保证划分的各部分符合以下要求:1各部分之间相互独立,没有重叠,有排他性。2所有的部分完全穷尽,没有遗漏。

第七章概括各组思想。总结句避免使用“缺乏思想”的句子我觉得这个本书就老犯这个错误。后面的话总感觉前面讲过,只是换种表达。

第三篇解决问题的逻辑

界定问题。就是判断问题是否存在。除了这个还涉及到的内容觉得和前文重复。如果会Xmind之类的思维导图并用导图的形式表现过数次我我觉都会感觉这章是把简单问题复杂的解释了。可能90年代思维导图的工具还问世很多人没用过类似的软件。

第四篇演示的逻辑

第十章在书面呈现金字塔。就是关于写文章的技巧与架构和排版结合金字塔结构。基本都是知道的,就是有些东西平时不是很注意忽略到的。

第十一章演示文稿中呈现金字塔。看过一些PPT的制作教学,本篇文章思想也是PPT的作用以及原则也与制作技巧。

第十二章在字里行间呈现金字塔。觉得还是重复之前的观点。附录12又是讲序言与金字塔结构

附录3本书要点汇总。这章感觉就是对整部书的归纳总结。

第一章为什么要用金字塔结构。1.为了交流方便,必须将。思想归类分组。2.将分组后的思想,按照不用层次,进行抽象提炼、总结概括,搭建金字塔。3.向读者介绍思想最有效的途径,是结论先行,自上而下表述。4.金字塔中应遵守4个基本原则5.条理清晰的关键,是把你的思想组织成金字塔结构,并在写作前用金字塔原理检查。

金字塔4个基本原则。1.结论先行2.以上统下3.归类分组4.逻辑递进

第二章金字塔内部的结构。1.各个层级上包括各种思想;思想使受众产生疑问2.在纵向方向上,各分支、各层级上的思想,与读者进行疑问回答式对话。3.在横向方向上各种思想以演绎推理或归纳推理方式回答读者疑,但俩种方式不可同时使用。

金字塔中的逻辑关系1.各种思想纵向相关(疑问/回答)2.各种思想横向关系(演绎/归纳)3.顶端思想回答的疑问来自读者已知的事实4.序言引发读者最初的疑问

第三章如何构建金字塔1.自上而下法2.自下而上

应用逻辑顺序。时间顺序、结构顺序、程度顺序。

概括各组思想。行动性思想、描述性思想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