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小时定律真的能够打通超强人才吗?
你是否成了刻意练习的傀儡?
技能变迁迭代,趋势瞬息万变的时代,通才为什么能够战胜专才?
《纽约时报》No.1畅销书作家大卫·爱泼斯坦(David Epstein)的《成长的边界》告诉你:人类社会的重大突破,大多都是由身兼多能的通才完成的。
这本书跨体育、教育、音乐、天文、艺术、科学、商业、医学、职场等领域,用世界上一流成功人士的案例总结出不同于主流的成长路径,深入剖析过度专业的弊端,并对通才在AI崛起时代所具有的重大意义给予肯定。
未来社会趋势瞬息万变,一夜之间世界可能就会变成了另一个样子,我们每时每刻都处于动荡的变化中,要想在这瞬息万变的世界中站稳脚跟,不被时代淘汰,我们必须不断学习各种新的知识,用跨界不断拓展能力,只有这样,才会有可期的未来。
01
《成长的边界》开篇就介绍了两种成功路径:以老虎·伍兹为代表的专才模式和以罗杰·费德勒为代表的通才模式。
老虎·伍兹是天生的高尔夫选手,因为刻意练习,他成了专业才能的代表。
他就像曾经火爆的《刻意练习》这本书中提到的一样,认准一个目标就一直往下深耕,通达长时间的刻意练习,最终具备某种技术和知识。
随着两种路径的深入分析,作者给出其他世界上最成功的人的案例辅以佐证:小到个体成长,如开普勒如何利用类比思维推断出天体物理定律、凡·高从牧师到绘画大师的人生试验;大到团队决策,如任天堂和3M凭何不断创新并领跑业界、西点军校为留住人才做出哪些努力。
02
想想我们读书那个时候,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很多人都是听家长或老师的建议选择的,很少有同学一开始就很明确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我记得我们班那时一共有42个同学,毕业后,从事本专业的同学连三分之一都没有,很多人和我一样,一毕业就从事着和专业完全无关的工作。
很多人都曾经问过我:你没有从事专业的工作,是不是意味着你那四年白学了?
确实如此。
都说方向不对,努力白费,此话一点不假。如果一开始你就选择了一条错的路,那无论你多么努力,最后都没有任何意义。
所以说:虽然这个时代最值钱的是天才,但大多数人更适合做个多面手,而成为多面手则很需要兴趣,需要更多的尝试与涉猎。
03
这个时代为什么更需要通才?
因为人类社会的重大突破,大多都是由身兼多能的通才完成的。
达尔文之所以能提出伟大的进化论,要得益于他广泛求知的精神和博物多闻的能力;“苹果教父”乔布斯也曾表示,苹果电脑的优美字体完全得益于他在大学旁听的书法课。
刚刚还看到一个视频:美团新一代无人配送车在北京顺义正式落地运营,无人配送车即将代替人工。
在这个大数据时代,AI离我们越来越近,人工智能、机器人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岗位都将被机器替代,那些花了十几年甚至更久时间掌握的知识,不再具有绝对的优势。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博士这个词在我的心里是很高大上,很神秘的,它代表着智慧和能力,但接触了几个博士后,我的观念完全不一样的,我觉得有些博士并没什么,只不过他比我们在学习这条路上坚持得久一点,多学一点而已。
但他们和我们一样,甚至在有些地方还不如我们普通人呢。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博士生,多年都只专注于读书这件事。在他读书的整个过程,他妈妈一直都辞职陪读,他在北京读博的时候,他妈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房子,照顾他的生活起居。
毕业后,他顺利进入中关村工作,后来结婚生子,但这些年,因为一直是妈妈在照顾他,他连一点独立生活的能力都没有,他甚至连自己的袜子都不会洗。
后来,他妈妈回老家了,他老婆无法忍受这个除了技术什么也不会的男人,提出离婚后带着孩子搬走了,这个博士因为无法独立生活,生活陷入一遍混乱,技术也无法继续研发了,最后,无法面对生活的博士,用一根绳子把老婆勒死后选择了自杀。
一个人一生只专注于读书这一件事,不得不说,这真的是一个让人惋惜的悲剧。
都说十年寒窗,如果你花了十几年甚至更久的时间去学习一门技术,突然有一天,你被告知,你的技术落后了,被机器取代了,那个时候,你怎么办?
所以,在这个充满竞争也充满机会的社会,你只有同时具备多种能力,才能有更多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