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学习

高考作文题你“预测”到了吗 专家:活话题让考生“脑洞大开”

握个手,好好考,“加油”。 /晨报记者 陈 征

◆家长在考点外为考生祈福 /晨报记者 殷立勤

晨报记者 李星言 徐斌忠 朱晓芳

昨天中午,2017年上海高考语文作文题“预测”一经公布,便引发了热议。不少专家及网友认为,今年上海作文题很具开放性,注重思辨,是一道比较出彩的题目。

“看到题目的时候愣了一下,因为完全不在之前预估的猜题范围中。”昨天中午,徐汇中学考点外,一名王姓女生坦言,“我第一反应是从正反两方面思考生活中的各种变数以及预测是否有准确性与不确定性,细想了下,觉得似乎能写的点很多,可以和生活中许多事情联系起来,但在素材的选择和拿捏上又有点不确定,所以觉得这道题挺有挑战的。”她透露,自己写的是当今大热的人工智能话题。

现场,一名高三送考语文老师说,班上不少考生都觉得这个题目比较活,没有明显的倾向性,发挥空间比较大,但也有考生表示较有难度。

有突破性,藏辩证关系

上海语文特级教师陆继椿认为,上海高考作文题连续多年都是对现实的考量,难得有一个题目立意于对未来的畅想,今年的命题非常有突破性,让学生“脑洞大开”。 “考生都是18岁的孩子,对未来充满各种向往,所以‘预测’的主题也能激发他们的共鸣,让孩子有话可写。”陆继椿表示,“预测”其实是一个很活的话题,可以从正面的角度写,比如从科技层面说,人工智能、量子力学等科技发展,让整个世界都会产生巨大的变化,而从社会发展说,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等,也能让人预测到对国家乃至全世界的重要意义; 这样的预测都是激动人心的。也可以从批判的角度去写,比如社会面临的种种问题等,激动人心,却又不尽如人意,从个人,到家国,从正面,到负面,都可以写,没有约束,但要掌握其中的辩证关系。

审题、立意把控要清晰

《收获》杂志副编审叶开认为,今年上海高考题很有新意,但也对考生提出了挑战。这个题目提供的具体信息比较有限,即便对于有经验的写作者来说,也不是一个很容易的题目,如果审题把握不慎,可能会落入“相信预测”的迷信陷阱,以及“不相信预测”的不可知陷阱,需要考生对于审题和立意有比较清晰的把控。当然,一般来说,经过长期有效训练的高中生应该知道怎么写,但对于这类比较“虚”的题目,也可能会有个别考生找不着点,发出空洞的抒情,这显然是得不了高分的。

写作应避免太理论化

曾经4次全国巡讲、分享会达132场、著有作品《我不想被这个世界改变》的作家“行者小强”认为,如果这个题目由自己来写,会持比较中立的态度,既接受对生活的预测,也不会再在意结果如何。因为在掌握生活的规矩基础上,带有平和的心态,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享受着属于自己的未知生活。写作时应尽可能避免太理论化,尽量联系生活实际,若对预测有独特的视角,也可能拿高分。

是高考改革完美过渡

复旦大学教授张业松表示,这次作文题目是高考改革一个比较完美的过渡,体现了对既往探索的继承性,又具有面向未来的开拓性,满足了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核心需要。在延续上海作文思辨性的同时,又注重对生活现象的分析,是对历年作文命题经验的整合、总结和提炼。 张业松表示,作文题目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心理,适应面广,不偏不怪,适合不同类型的学生发挥,也适用于不同题材和文体。文化底蕴深厚的学生,不管是偏重科学思维还是人文思维,都能出彩。

切入点最好是生活经历

“这是一道比较宽广的作文题,谁的底蕴深厚谁写出的文章就会更出彩。”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黄玉峰老师用大气、地气、文气、灵气、人气、浩然之气对题目特点进行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这个话题有很多说法,它可以反映学生的文化积淀和辩证思维,文化积淀比较深厚的学生会感觉好写一点。“关键要写出学生自己的生活、思考和追求,要接地气,不要空讲“变或不变”的道理。” 黄玉峰表示,题目虽大,但学生的切入点最好是自己的生活和经历。

避开了套题,注重积累

“很多人都喜欢猜测语文作文题,没想到这次作文就是以‘预测’为题,完美地避开了所有套题,这是出题者的高明之处。”杨浦高级中学王伟表示,题目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心理,面对高考这样一个人生道路的重要路口,每个学生都经历过这样的心理过程——既想预测未来,又害怕预知未来,而材料中的“生活充满变数”这句话又引领学生进一步的深入思考。他认为作文题目越来越注重能力、素养和积累的考查,在当前高考作文阅卷和评价体系下,找套路是不灵的,要善于对日常生活做文化和哲学的思考,认真思考生活的内涵,发掘生命的价值。

立意高远,聚焦学生素养

松江教育学院陈赣老师认为,作文题目立意高远,聚焦学生发展素养,能够检测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养学生的生活智慧。 他表示作文题目贴近学生生活。生活是个未知数,学生对生活充满期望和期待,培养学生学会推断、推测、推理,学会提出假设,从而能够正确地积极地面对生活。“乐于接受”与“不以为然”,能激发学生的理性思考和辩证思考,思考生命的价值取向,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既能够调动学生的人文积淀,又能在预测中创新、创造,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注重对思维品质的考查

华师大一附中语文高级教师管维萍表示,作文题目体现了对思维品质的考查,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不同的解读:生活是可预测的吗?如果是,则蕴涵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如果不可预测,则指向偶然性。学生可以谈对偶然与必然的认识;有的人乐于接受,有的人不以为然,呈现出不同人的不同生活态度和视角,而这又形成了不同的生活轨迹。年轻的学生,对这一切又有怎样的认识呢?因此,本次题目有理性空间而又关注生活,引领学生思考生活中的自己,又将视线投向更广阔的存在,有哲学意味。

[高考作文大家写]

世本难测

文来中学初一(11)班 侯尤雯(《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选手)

万千的星辰缀满苍穹,冷如霜雪,排列着世间浮生的命轴。

这一刻谁难分难舍,明日或许便参商永隔;那一年谁泪打悲风,怎料一纪又久别重逢。世间一场大梦,谁不想未卜先知,可谁又能预测。

于是徒劳地无奈地木然地追逐,失去。

所以喜欢那种未知带来的无可奈何,徒劳带来的无能为力,骤变带来的无言默默。

是蛮人屈服于华夏,惶恐虔诚,别无他路;是大夫沉眠于楚江,知命而哀,顾影孤独; 是班姬垂泪于长信,恨望昭阳,怅念雨露。

预测先知,与悲哀无知,又有何差异?要么顺应天命,要么倔强不从。若知命不过是叹息与消沉的理由,那么知命又何用?浮生千万,莫不知守命而已。预测了未来,便不应循规蹈矩;安分守成,便不应长嘘短叹。平庸其间者,最是空玄虚而碌碌者。

多少伟大的预测,埋没在黄土之间,每次读到伟大灵魂的逝去,便好像看见了一张忧心的面容,他眉眼淡漠似笔锋微扬,埋没几行真假的过往任人猜想。世界总来不及接受这血淋淋残忍的预测,故而一次又一次地令他们淹没于愚昧与迷茫。常想道句歉语,代替曾经污浊的时代——思绪沿着墨迹流淌,余生你可在天堂安享,别来无恙?

不禁去看那些任命运摆布的人,他们又何曾安稳度日:楚霸王一生信命,垓下仰天啸道:天要亡我,遗恨千古;林黛玉以宝玉为命,最后痴嗔而死,香魂杳杳。他们是否从未想过改变?似乎不可能。在天面前,曾经的人们显得太微小,太迷茫。

一时间不知所言,却又思虑万千。

预测多少,也预测不到题目就是预测。如何虔诚,也不会得到上天永远的庇佑。

一些人,他们十分聪明,曾经特别留意很多不应该知道的事情,所以很多表面下的真相,也知道自己无力改变这种事情。这种人敏感而狡猾,而且享受那种众人皆醉我独醒,但是我又不叫醒你们的优越感。可到头来换得的,到底是盲目惆怅,回不去年少轻狂。

就像我也没有预测到,时间就这么到了,而文字惬意流淌着,至此刚刚好。

或许自然,才是一切,才是本源。

天尽头,何处是香草?

复旦大学教师 欧阳靖

《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令人难忘的话是:“你记住,在这世界上有一种东西可以穿透高墙。那就是希望。它是人间至善。”由于坚守这美丽的希望,安迪后来穿越了黑暗的高墙。

有目标感的人,始终怀抱希望,不放弃未来。这是他异于常人之处。

世间,芸芸众生熙来攘往。有多少人能在生命途程的坎坷中怀瑾握瑜、坚守璀璨的憧憬?有多少人历经沧桑千回百转磨难而能始终保持明澈依旧的心?有多少人即使月凉梦破却仍然不改初心,执着于对生活壮丽、深情、热烈、坚韧的希望与预期?若如此,今生不虚此行。

没有目标感的人,世间无数。醉生梦死,麻木中娱乐,作死中死。即使活,也是作为低等动物活,无法称作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人类最高贵的反省、最深沉的寻觅、最遥远的眺望,乃是对命运的哲思。一如李尔王的追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去哪里?”从摇篮到坟墓。这是生命的源代码,是人类的终极提问。第三个问题,即对未来行迹的预测,那是出发点,尤为重要。

朝闻道,夕死可也!这个“道”,就是对生活道路的预判,对生活真知的探求,以及在此基础上对生命价值的选择。

一部人类史,就是对我们自身以及生存环境不断探索、预测、求证的历史。古希腊语中“哲学”,以“philem”(追求)与“sophia”(智慧)构成。我想,只有充满好奇心的人,才有兴趣预测外部世界与我们内心。探索性,是预测的首要条件。其次是思辨性——它需要以科学的知识和理论为向导。再则,预测须得怀抱诗性与浪漫情怀的人来发挥,唯有他们才有这件事情必须的想象力。如果火候具备,那么一场预测的倾城之恋便可燃成熊熊烈焰了!

我想不出,天文学上还有什么预测比康德的“星云説”更伟大。康德本是一个哲学家,但是他预测宇宙由无数像太阳一样的恒星组成。这在当时可说是石破天惊、惊世骇俗。这件事发生在1755年。全世界都认为康德在瞎说。出版他的几部著作的出版商,因此而破产。直到170年后的1924年,伟大的哈勃,在加州的威尔金森山上,用当时最大的望远镜发现了仙女座星云由许多恒星组成,最终判决了康德星云説的成立。这件轶事对人类的启示是,预测需要由反复的实践,甚至漫长岁月来鉴定。这对于在困境求索真知的智者,是一个莫大的激励。

康德的著名格言是:“这世界上让我敬畏的唯有两件事——灿烂的星辰,以及心中的道德律。”

若失落了星空,你怎会有诗?何尝有歌?你便是枉来此生!

今夜星光灿烂。你,在念想什么?

[相关新闻]

2017年上海高考 数学试卷诞生记

晨报记者 董川峰 徐斌忠

2017年上海高考正在进行中。晨报记者独家揭秘高考数学试卷的诞生历程。

在今年上海高考中,文理不分科,数学一张试卷。为了昨天这张数学试卷的诞生,专家研讨论证会开了一场又一场,2015年底形成了试卷的初步结构。经过测试和今年1月的春考实战检验,昨天“新高考”数学试卷首秀秋季高考,和5万名上海考生见面。

高考改革:不分文理科

大家好,我是2017年上海秋季高考数学卷。我的诞生,还是有点来头的。

2014年,上海按照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制订出台了《上海市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方案明确:2014年启动本市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2017年整体实施。到2020年,初步建立符合教育规律、顺应时代要求、具有上海特点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方案提出自2017年起,本市统一高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不分文理。

这,就是我诞生的大背景。

文理分科施行了多年,高考数学科目分文理卷大家也司空见惯了,可为什么要做出不分文理的改变呢?

就这个话题,专家的说法我也有所耳闻。作为基础教育应该确保学生达成共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而文理分科,导致了学生缺乏足够的综合素质。打个比方,因为缺乏充足的理化教育,文科生在逻辑思维与抽象思维方面可能会有所欠缺。同样,因为缺乏足够的文科教育,理科生也可能缺乏足够的人文素养。由此,文理分科使得中学生缺乏全面的学识底蕴,这一不足,将可能制约他们未来的发展。

而文理不分科呢,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有利于引导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满足高校招生选才的需要。

不是文理卷简单合二为一

一份高考试卷的出炉,背后有一套科学而严密的程序。尤其今年我是秋季高考首秀,各方面慎之又慎,从2014年确定改革方案之后,有关方面开始就试卷的结构和要求命题制卷,做了大量的调研论证工作。

专家研讨论证会开了一场又一场。参与研讨的专家,有来自高中教学一线的数学老师,也有学科专家以及高校教授。大概到了2015年底,形成了我的初步结构,包括考查的目标、知识内容,试题类型比例关系等等。

这个在高考改革大背景下诞生的高考数学试卷结构,可不是简单地将过往数学文理卷做勾兑,然后取其难度系数的平均值,而是重新梳理了数学科目需要考查的知识内容和学生的能力目标,比如考生在几何空间、函数等这些知识点上需要掌握的能力等,都做了重新的梳理。

在形成试卷结构的专家论证过程中,专家们争论激烈——学生到底应该具备哪方面的数学素养,考查学生哪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数学思维等,这些都是探讨的热点领域。有的专家认为,现在社会需要学生有更多的数学思维以适应新的发展,也有专家认为现在社会分工更细,勿需用培养数学专才的目标来要求学生,试题要更具有社会性和综合性。

经过多轮的反复研讨论证,有关于我的试卷结构、命题原则最终确定了下来。

为了验证试卷结构和命题原则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有关方面专门依据试卷结构和命题原则,制作了测试试卷。我听说,专家们对测试结果的分析很满意,认为试卷符合预设的目标。

今年1月春考首度实战

作为一份不分文理的数学卷,我在今年1月7日上海春季高考中,已经经历了第一次实战。

春考数学科目结束后,市教育考试院随即邀请了沪上大量学科专家、一线教师,就此次数学卷进行座谈研讨。专家们普遍表示,不分文、理的春考数学卷,整体难易度合理,且有较好的区分度。同时,考查考生数学思维及应用能力成为试卷的亮点,这也符合数学学科设定的考试目标。

聊到这里,想必各位家长、考生都比较清楚了,昨天我的亮相,有前期严密科学的论证形成的命题制卷的指导性文件保驾,然后又经过了较大范围的测试验证,以及今年春季高考的实战检验。考生们将通过我,来测度出他们的逻辑推理、空间想象、数学应用与探究等方面的能力。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