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学习

最后一课郑振铎专题之校探来了!带你探寻暨南园的宝藏故事

这面墙不仅是暨南大学百年校史的缩影,更承载着文学院丰厚的历史底蕴,著名的“最后一课”,正是发生在当年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郑振铎的讲台上。

来自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学校“忠信笃敬”党员班的王文巧介绍,“在入学时,我们观看了一部《忠信笃敬》微电影,其中就有著名的‘最后一课’的故事。这个故事当年不是发生在广州,而是在上海。”

暨大党员学生王文巧介绍“最后一课”的故事

1941年暨大坚持在“孤岛”办学,以康脑脱路(今改称康定路)的一栋楼房作为临时校舍,那是一栋三楼三底的小洋房。珍珠港事变发生的次日,“孤岛”局势突然恶化,暨大师生还是不约而同地返回学校。

走近名人墙,王文巧在郑振铎先生的照片前介绍说,“珍珠港事件爆发的时候,日军占领了上海租界,何炳松校长召开会议含泪宣布,‘当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时,立即停课,将这所大学关闭’。”

上课铃敲响时,时任文学院院长郑振铎先生走进教室,照常为同学们上课,大家的脸上露出坚毅的神色,因为大家都明白“最后一课”的意义。郑振铎教授在楼下临街的一个课室里,向学生们说:“今天的事,你们都知道了吧?”学生都点点头。郑振铎又说:“但是,我这一门功课,还要照常讲下去,一分一秒钟也不停顿,直到看见了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为止。”

暨南大学《忠信笃敬》微电影

文学院院长程国赋饰演郑振铎

王文巧继续讲述着故事,“当日军军用车经过暨南大学的校门时,郑振铎先生立刻站起身来,挺起脊梁,坚决地宣布,‘现在下课’。”

这是暨南师生的脊梁,更是国家的脊梁。听者动容,“最后一课”的故事感动了一代代的暨南学子,王文巧也再次发出感慨,“正如微电影中郑振铎先生在下课前所说的那句话,‘要永远记住我们是中国人’。”

暨南大学第一文科楼名人墙

漫步暨大校史馆

走进革命校友江上青烈士的故事

漫步在暨南大学校史馆,馆内详细介绍了暨南大学的办学历史。三落三起,经历了五次辗转播迁,暨南大学始终与民族命运共沉浮,与时代脉搏同起伏,每一位在动荡年代为暨大无私奉献的革命先烈都在这里被牢牢铭记。

暨南大学校史馆

暨大生科院退休老师、红色教育专家李胜利望向一幅幅图文展板,又翻开一本《百年暨南》画册,讲述暨大校友江上青烈士的革命故事。

《百年暨南》里的江上青(第二排中)

“这位就是江上青烈士。”李胜利指向书上的照片说,“江上青烈士是2009年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开展评选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1929年,18岁的江上青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地下学运工作。1931年8月至1932年3月,他带着革命任务,作为党的派遣人来到暨南大学历史社会系学习,他追求进步思想,就读期间与党支部书记李致民一起组织学生进行抗日救亡运动。两人为了保护学生挺身而出,不惜暴露身份。“他是我们暨南大学的骄傲。”李胜利自豪地说。

暨大生科院退休老师

红色教育专家李胜利介绍江上青革命故事

“江上青烈士作为文学青年,在学习期间创作了许多爱国诗篇。九一八事变后,江上青非常愤怒,写下了《前进曲》,诗中写道,‘只有当人民大众的阳光与地下的熔岩能够融化冰雪,能够洗掉血腥的时候,这个时代才能够顺利前行’。”李胜利握着拳头,眼神坚毅,慨叹道,“江上青一生两次入狱,病痛缠身,1939年遭遇反动武装袭击不幸遇难,年仅28岁。”

“我们应该铭记、传承江上青以及其他革命先烈的精神,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现在的生活。”李胜利说,“作为红色教育工作者,挖掘红色历史也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江上青从事抗日宣传画像

广州重建克服困难

校长陶铸带头捐两个月工资

花木繁盛,湖水碧绿,暨南大学石牌校区的明湖,如今是不少暨南学子留影打卡的地方。清晨,穿过明湖明媚的阳光赶赴教学楼上课,傍晚,走出宿舍在湖边吹风散步。而就是这一湾湖水,背后还有1958年在广州领导重建暨南大学的一位重要人物——陶铸的故事。

据悉,新中国成立初期,暨大一度停办。1957年5月,广东省政协第一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有不少归国华侨政协委员建议筹办一所新型的华侨大学。这一建议得到了时任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陶铸的大力支持。

暨南大学广州重建时期的校门

(今暨大石牌校区北门)

1958年9月,暨南大学得以在广州重建,并举行了复校后的第一次开学典礼。陶铸任暨大校长。

陶铸在任期间,不断完善学校各项建设,多方招揽贤才,云集大批专家,使得暨大一时之间人才济济。陶铸还带头捐出两个月的工资1000元,在他的感召下,海内外华侨华人慷慨解囊。

陶铸十分关心暨南师生的生活,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位于暨南大学石牌校区的明湖,就是陶铸带领师生们一起修筑的。分为两边,一方一长,方为日,长为月,寓意“战胜困难,取得光明”。如今的明湖,成为了暨南大学标志性景点。

暨南大学在广州的重建和发展凝聚着陶铸校长的无数心血和汗水。这段故事,也留在如今无数暨南学子的记忆中。

续写辉煌历史 开创荣耀未来

如何做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工作

目前学校党建工作又有哪些突出的亮点

暨南大学党委书记林如鹏

解码暨南红色基因的传承之路

暨南大学党委书记林如鹏

分流教学,分类培养,

但是最后要做到同向融合

记者:目前,学校党建工作都有哪些突出的亮点?

林如鹏:这几年来,暨南大学坚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暨南大学时提出的“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学校办学特色,弘扬暨南精神,擦亮学校的金字招牌,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洲四海”的五条要求,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紧抓各级党组织的工作,力争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我们坚持每年开展由校党委书记主抓的党建“书记项目”,不断加强党的组织体系建设,充分抓住党委书记、各级党组织以及党支部书记、各级党组织的组织员、学生、先进分子等的示范带头作用,使各级党组织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进一步把党员组织起来,把人才凝聚起来,把群众动员起来,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

近几年来,我们获得了一百多个省部级党建的优秀项目,各级党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呈现出来。

另外,我们特别注重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紧密结合,做到“同频共振、双融双促”,克服了党建和业务“两张皮”的现象,所以现在的党史学习教育,老师和同学们积极性都很高。

因此,把党建做到大家心坎上,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让党建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党建也可以做得有声有色。我们现在还有很多党建品牌活动,包括教师党支部书记“头雁工作坊”、党建组织员“星火工程”、大学生党员“忠信笃敬班”,都获得了广大党员同志的欢迎。

教师党支部书记“头雁工作坊”活动现场

记者:暨大作为百年侨校,如何做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工作?

林如鹏:暨南大学学生思政和别的学校有很大的不同。暨南大学全日制学生有4.2万人,其中有1.2万多名港澳台侨和华人及外国留学生。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注重“分流教学,分类培养”,但是最后要同向融合,要奔着同一个目标去。所以我们提出,对于内地学生,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要特别加强“四史”教育,把他们培养成德才兼备、品学兼优、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万国墙前的暨南学子合影

对于港澳台侨学生,要把他们培养成爱国爱党、自觉维护祖国统一、拥护“一国两制”、为港澳长期繁荣稳定和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做贡献的坚定爱国者。对于华人及外国留学生,要把他们培养成了解、熟悉、热爱中国文化,对我们友好,主动担当中外交流的文化使者。

暨南大学在面对多样化、国际化的生源时,对他们有不同要求。因此在我们的思政工作中,就要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把思政工作做到同学们的心坎中去,落到实处。这既是我们的特点,也是我们工作中的难点。

2019年暨南大学优秀港澳

学生领袖(新加坡)海外研修班合影

学校努力将祖国内地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将港澳台侨学生培养成自觉拥护祖国统一、拥护“一国两制”、为港澳长期繁荣稳定和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做贡献的坚定爱国者;将华人学生、留学生培养成了解和热爱中华文化、对我友好、主动担当中外交流的文化使者,使这三类学生成为“政治上有影响、社会上有地位、经济上有实力、学术上有造诣”的高素质人才。

百年恰是风华正茂未来仍需风雨兼程

赓续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

未来 暨南必定走得更远!

来源:暨南大学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