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学习

关于名人传读后感400字我想说“双减”后的初二寒假读什么书?资深语文老师为你深度解析

学生到了初二,就加了物理系,学习科目从7科变成了8科,所以学生们会觉得学习任务越来越重,时间也越来越不够。

平时,连阅读的时间都没有。寒假正是阅读的好时机,特别是“双减”后,用阅读来填补补课的空白,可以让孩子的假期充实起来。

对初二的学生来说,在寒假,可以阅读初二下期的语文教材推荐阅读名著。那么,初二下期的语文教材推荐阅读名著有哪些呢?资深语文教师为你深度解析。

一、必读名著

1.《傅雷家书》(傅雷)

傅雷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他一生翻译法国文学作品和学术著作30余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丹纳的《艺术哲学》等,为中法之间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

傅雷还是一位特殊的教育家,一位严厉、尽责同时不乏爱心的父亲,这主要体现在他对儿子的教育中。在他去世十几年后,他的家人将他与儿子的来往书信辑录为《傅雷家书》,收录了1954年到1966年间傅雷及其夫人写给两个儿子(主要是长子傅聪)的家信100多封。这本书信集出版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对如何教育孩子,傅雷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他认为,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做人是第一位的。因此,这些家书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的问题。对居住海外的长子傅聪,傅雷只能通过书信对其生活和艺术追求进行悉心指导。在信中,傅雷常以自己的经历为例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作为父亲,傅雷很关心儿子的生活与成长。儿子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比如如何劳逸结合,如何正确理财,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恋爱婚姻等问题,他在信中都多次谈及、并提出意见和建议。爱子之情,溢于言表。

傅雷在艺术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信中常用大量篇幅谈美术,谈音乐作品,谈表现技巧和艺术修养等。不管是傅聪去波兰留学,获得国际大奖,还是后来赴世界各地演出,傅雷始终关注着儿子在音乐艺术道路上的成长,不时给予指点。傅雷还经常给儿子邮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和有关绘画、雕塑等艺术理论方面的书籍,鼓励他多从诗歌、戏剧、美术等艺术门类中汲取营养,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

家书是真情的流露,再加上傅雷深厚的文字功底和艺术修养,使得这些文字生动优美,读来感人至深。我们也能从中学到不少做人的道理,提高自己的道德与艺术修养。

2.《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这段激动人心、被千千万万青年人引以为座右铭的文字,就出自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当时,奥斯特洛夫斯基已经双目失明,全身瘫痪。这部书是他强忍病痛,在病榻上历时三年写成的。

当一名英国记者问奥斯特洛夫斯基为什么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书名时,他回答说:“钢是在烈火与骤冷中铸造而成的。只有这样它才能坚硬,什么都不惧怕。我们这一代人也是在这样的斗争中、在艰苦的考验中锻炼出来的,并且学会了在生活面前不颓废。”

作为一部闪烁着崇高的理想主义光芒的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塑造了保尔·柯察金这一无产阶级英雄形象。他当过童工,从小就在社会最底层饱受折磨和侮辱,后来在朱赫来的影响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其后他经历了一系列的人生挑战,但无论是战场上的搏杀、感情上的波折,还是工地上的磨难,都没能使他倒下,反而使他更加勇敢,更加坚强。即使在伤病无情地夺走他的健康,使他不得不躺在病床上的时候,他仍然不向命运屈服,而是克服种种困难,拿起笔,以顽强的毅力开始写作,以另一种方式践行着他生命的誓言。可以说,在保尔·柯察金的身上凝聚着那个时代最美好的精神品质—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

人到底应该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怎样才能在革命斗争中成长为真正的钢铁战士?保尔·柯察金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出了响亮的回答。

这部小说在艺术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它写人物以叙事和描写为主,同时穿插内心独白、格言警句、书信和日记等,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书中的环境描写也相当出色,语言简洁优美,富有表现力。阅读这部名著,不仅可以感受保尔·柯察金巨大的人格魅力,从中汲取精神养料,还可以借鉴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水平。

二、选读名著

1.《苏菲的世界》(乔斯坦·贾德)

14岁的女孩苏菲有一天放学回家,收到一封神秘的来信,信上只有一句话——“你是谁?”

从此之后,神秘而不寻常的来信接踵而至,向她提出一些看似莫名其妙的问题:“世界从何而来?”“万事万物是否由一种基本的物质组成?水能变成酒吗?泥土与水何以能制造出一只活生生的青蛙?”“积木为何是世界上最巧妙的玩具?”……这些问题引导她不断思索,由此,一幅伟大的画卷在她面前展开,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儿、斯宾诺莎、康德、黑格尔、马克思、达尔文、弗洛伊德等历史伟人灿若星辰,启人智慧;同时,接二连三的诡异事件也不断地将苏菲引向另一个奇妙的世界……

这就是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的《苏菲的世界》。它是一部引人人胜的小说,也是一部通俗而有趣的哲学启蒙读物。在这部书中,通常被认为深奥晦涩、枯燥乏味、令人昏昏欲睡的哲学并未摆出一副“高冷”的面孔,而是以平易的面貌示人,时而是日常的信函,时而是亲切的对谈,时而是哲学大师们的小故事。那一连串如雷贯耳的名字,也不再是教科书中冰冷的符号,而是化身为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将他们对于人类和宇宙终极问题的思考娓娓道来。打开这本书,和苏菲一起踏上这美妙的哲学之旅吧!

2.《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朱光潜)

作为中学生的你,告别了懵懂的童年,也许开始对很多事物产生迷茫。你是否有时忧来无方、连自己也感觉莫名其妙?少年天性喜动,家长却时时提醒要安静,动静之间有何奥秘?老师终日耳提面命,要读书,读书,可是每天在学校念讲义看课本不就是读书吗?羡慕他人做得好文章,发宏愿去学习,该如何着手呢?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知与行,不可偏废是否更稳妥?生活中,一时情感占优势,一时理智居上风,情与理,到底人生受谁支配更多?规划未来,是遵从个人兴趣,还是考虑社会需要,应该如何抉择?生命旅途中,歧路众多,徘徊顾虑,又该如何取舍?

这些问题,或大或小,可能都是你所关心的,期望有人指点迷津,拨开生命的迷雾,指明人生的方向。《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一书就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答案。这本小书是朱光潜先生于20世纪20年代留学英国期间,专门写给中学生的,以书信的形式,每次一个话题,探讨读书、习俗与革新、爱情与道德、升学与专业、参与社会运动,以及人生烦恼与乐趣等。话题不同,讨论的重点不同,但隐隐有一个基本理念贯串其中,那就是希望中学生学会生活,既要发挥“人生来好动”的天性,去发展,去创造,又要心境空灵,于静中领略人生的趣味。

书信体营造出对坐晤谈的氛围,读来如听长者交心,语重心长,情辞恳切,其中流淌着朱先生对青年人的殷切希望和赤诚关怀。每一封书信都旁征博引,阐发深刻,闪现着理性的光芒。相信读完此书,你在人生路途上会“有些力量”。

3.《平凡的世界》(路遥)

这是一个平凡的世界。苦难是作品的底色。小说的主人公孙少安、孙少平兄弟,只是两个平凡的农民,一个扎根乡土,一个走进城市。他们没有什么传奇的经历,也没有什么辉煌的业绩,自始至终只能在艰难的生活中奋勇挣扎;甚至生活刚有起色,新的磨难又接踵而至。

这是一个温暖的世界。生活中的磨难没能掩盖生活中的温情。无论是醇厚的父子之爱、纯洁的同窗友情、美好的同事情分、淳朴的乡邻情谊,还是刻骨铭心的纯真爱情,都在荒寒的人生底色上涂抹上温情的色彩,温暖着读者的心。尤其是孙少平和田晓霞之间近乎柏拉图式的爱情,纯真甜美,带着理想主义的浪漫色彩,让人心醉。

这又是一个不平凡的世界。主人公都有着一颗不平凡的心,他们选择了勇敢地面对磨难,把磨难当作前进的动力。哥哥孙少安不安于现状,立志改变乡村贫困的面貌。他自强不息,坚韧不拔,虽经历爱情的挫折和事业上的重重困境,却始终不改初衷,最终成为村里的“冒尖户”。弟弟孙少平渴望走出乡村,融入现代文明。虽然物质生活是贫困的,精神上也是孤独的,但他有着强烈的自尊,决不因生活的苦难而苟且行事,自甘堕落,始终追求着精神世界的完善。他接连遭受了爱情的伤痛和身体的毁伤,意志却没有被摧毁;他选择了平平淡淡的生活,却收获了心灵的高贵和精神的富足。

这是一本很适合青少年读的书,不仅仅因为它是作者路遥的呕心沥血之作,也不仅仅因为它获得过茅盾文学奖,更因为书中描写的个人奋斗和自我精神追求,充满了正能量,会让我们明白生活的意义何在,以及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未来的生活。

4.《名人传》(罗曼·罗兰)

我们都喜欢英雄,崇拜英雄。呼唤英雄是人类永恒的情结。说起英雄,我们可能首先会想到冲锋陷阵、保家卫国的战土,锄强扶弱、伸张正义的好汉;其实那些敢于直面人生的苦难,甘愿牺牲个人幸福为人类创建精神家园的人,同样也是令人景仰的英雄。20世纪初,物质至上的观念统治一切,功利主义压倒了精神追求,社会陷入自私自利、污浊与腐败的气氛中,“人类喘不过气来”。有感于此,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创作了《名人传》(又称《巨人三传》、包括《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借为人类历史上的精神巨人立传,激励人们“打开窗子”,“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呼吸一下英雄们的气息”。

《名人传》中的三位精神巨人,都是人类历史上极富天才且贡献至伟的人物。读过传记,我们会发现,原来这些令后辈高山仰止的巨人,心中也埋藏着那么多不为人知的痛苦:贝多芬在创作的鼎盛期,遭受到失聪的打击,爱情的缺失、经济的窘迫、侄子的不肖也让他痛苦不已;米开朗琪罗的优柔寡断,使得他一生都在受人摆布,日常琐事的牵绊,影响着他创作才华的发挥;列夫·托尔斯泰拥有财富和地位,却始终处在内心追求与现实处境的矛盾之中。但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就在于他们即使面对各种困苦,心中也始终坚守着自我实现的理想。就像贝多芬“以痛苦讴歌欢乐”那样,扼住命运的咽喉,去勇敢地抗争。

作者在《米开朗琪罗传》中说:“伟大的心灵有如峻拔的山峰,……我并不认为一般人都能生活在高山之巅,但不妨一年一度登高礼拜。他们可以在那儿更新肺部的气息和脉管中的血液。在高处,他们会感到更加接近永恒。待回到人生的平原,他们将满怀勇气面对日常的搏斗。”这或许就是今天我们阅读此书的意义所在。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