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学习

一师生活补遗:当一名有益于社会的新青年

一私生活附录:有益于社会的新青年毛泽东的一个师在我们的专栏中告一段落,1918年从毛泽东毕业。

我们今天补充几个一师生活的故事,尽可能把毛泽东的一师生活给予更全面的介绍。请看:——

难忘的一师生活

毛泽东的一师生活告一段落,在他青年时期陪伴过他的老师、同学,都成为毛泽东后来最动感情反复提及的人群。

我们再讲两三个故事收尾。

在讲毛泽东敢为的时候,我们谈到毛泽东抗衡乱收费的校长张干。

35年后,建国之后的第一年,徐特立、周世钊去看望毛泽东,谈到了当年的事情,徐特立说,张干还在长沙当中学教员。

毛泽东说:

张干这个人很有能力,很会讲话,三十多岁就能当一师的校长。原来我不喜欢他,我估计他一定要向上爬。他要爬上去是容易的,结果他没有去爬。解放前吃粉笔灰,解放后还要吃粉笔灰。难能可贵。

毛泽东说:当年自己激进了,不应该赶走他。

张干到北京后,向毛泽东检讨说当年自己做错了。

两个人年龄差得不到一辈人,用兄弟相称。

毛泽东说:我那时年轻,看问题片面。过去的事,不要提它了。

交点学费,多读半年书,也没什么不好。那些事情,不能完全归罪于张干一个人。

张干此时已经是个老人了,家庭人口多,生活困难。

几天后,毛泽东提笔给湖南省主席王首道写信,说:

张干是湖南教育界的老人,一辈子教书,没有做坏事。我在一师读书,张干就是校长。现闻家口甚多,生活极苦,拟请湖南省政府每月给津贴米若干,供资养老。

湖南省政府办妥之后,毛泽东把张干请到北京住了两个月。

临别,毛泽东花自己的稿费给张干买了盖被、褥子、毛毯、毛呢服、枕头、枕巾、面巾、袜子、香皂、牙刷、牙膏,此后,才把张干送上南行的列车。

张干评价毛泽东:天高地厚,胞与为怀。

另一个故事是毛泽东开办夜学。

一师本来就有开办夜学的传统,只不过起初,夜校是教职员工开办,但是效果很不好。

夜学的对象是工人,说穿了就是零基础的成人教育,效果之所以不好,是因为知识分子常有的优越感。

这种场景不罕见,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不是真的说不清,而是秀才的理脱离实际,在兵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更为关键的是,秀才自认为有理,反而把兵的地位进一步降低,认为这帮大老粗什么也不懂,我和你们讲不清楚。

有理不会说不清,之所以说不清,是这个理在多数人看来站不住脚,否则即便一两个说不清、不愿承认,多数人仍然会给予支持,这种把理说清楚获得多数人支持的工作,就是群众工作、统战工作,是我党胜利的法宝。

想要说得清,要站在别人的角度,才能站得住脚。

《人世间》有个片段,市委书记和群众做工作,群众质疑书记动用公权力为自己曾经下属的子女违规分房。

书记把道理说得很清楚:

之所以分房,是因为这个曾经下属的子女是烈士;

之所以之前没有给予一些待遇,是因为烈士的身份没有证实;

更关键的是,这个人是残疾人,生活很困难,给他房子,是雪中送炭;

来质疑的群众中,有我的恩人,如果我拿着公权力报恩,这是违反党纪国法的,一切的政策倾斜必须要有依据;

锦上添花的事要放在雪中送炭的事情之后,我不能拿着国家的财产、别人的应得财产去送人情。

道理从来都说得清。

一帮脱离群众的知识分子开办夜学,教授的知识和工人的生活实际脱离,和社会现实剥离开来,效果不好是很正常的。

毛泽东在一师学友会改选之后,总结办夜学的经验,认为一定要继续办下去,而且要办好。

我们国家现在中坚力量其实就是这些失学的国民,最要紧的事情,就是加快学校教育,培养新国民,培养那些有开拓能力的人才。

对我们自己来说,我们就是师范生,现在三四年级了,该学的学完了,就应该参与实践,就像工业学校的学生进工厂、商业学校的学生进市场、农业学校的学生进农场一样。

更为关键的是,现在学校最糟糕的一点,就是和社会处于一条河的两岸。进入学校踌躇满志,俯视世界,睥睨天下,社会对学校的学生来说,也很难琢磨。

结果就是,学生接触的东西,社会早就渐行渐远;学生喜欢的东西,社会早就不碰了,没有契合的时候。

这种情况广泛存在于各种时期的教育制度,成为普遍现象。

社会的前沿就是发展的前沿,直接接触人类社会、科技发展的前线,每一场仗都是硬仗。

学校的前沿则是已经成熟的技术,或是完全不顾成本的科技研发,商业转化很难,和社会需要脱节很厉害。

小时候听过一个故事,美国到很晚都没有发明炮弹自动装填系统,而日本很早就发明了。

美国大兵个子高、力气大,不稀罕放炮弹那么点力气,日本士兵个子矮小,搬运装填炮弹很吃力,所以美国没有发明的需要,也无需节省这个不算成本的人力成本,日本恰恰相反。

发明这个系统,取决于实际需要,不取决于技术能否实现。

学校的学习研究主要考虑技术能否实现,社会的发展取决于实际是否需要。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社会不需要独立的科技,“造不如买,买不如租”。今天发生了大规模的科技壁垒,我国社会需要独立科技体系,大量社会资金涌入研发领域。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必须要被需要,才会推动科技的发展。

当年的10月30日,毛泽东把开办招生学校的消息写成了广告,挨家挨户发小广告。

“张贴通衢极密”,到处都贴满了,不到三天,“报名达百零二人”。

毛泽东还写了广告:

列位,你们最不方便的是什么?

就是说了不会写,写了不会认,有数不会算。

所以大家要会写会认会算,得少多少麻烦。

我知道大家会说自己要劳动、没老师,如果要能抽出时间、有老师愿意教就好了,可惜这样的事情不好得到嘞。

快来看,我们一师开办了夜学,我们专门有个工人班,从周一到周五每晚上上两个小时,教大家写信、算账,我们发讲义,还不要钱,你们想学习,就在周一速来报名。

你们担心上当吧,我们这么做有原因的,就是希望让各位减轻不认字的苦楚,让大家会写会算。

而且,我们会给大家发听讲牌,戒严的时候遇到军警查验,说是来听课的就行,还有什么问题我来负责!

夜学班很快就开起来了,当年的11月9日开班,毛泽东担任甲班的历史教员。

第一节课先测验分班,毛泽东发现来上课的学生中,十三四岁的孩子很多,他感叹说,没能上学的孩子这么多,如果没有夜学,他们一辈子就废学了。

第二天,毛泽东组织开教务会议,他说,一定要管理采用严格主义,这样才能坚定学生的信仰。

他还组织写教学日志,11月12日他写道:

教授两点余钟,学生听之颇能娓娓不倦。

此次地理讲义不善,字嫌小,又不明白。

教室洋油灯四盏,有两盏不明,灯在四角,中间颇暗,应添灯一盏。

11月14日,他写道:

实验三日矣,觉(得)国文似太多、太深。太多,宜减轻分量;太深,宜改用通俗语。

说理宜深,语言、文字出之以浅。

11月16日,张超给物理甲班上课。

张超理论水平很高,在昏黄的油灯下,滔滔不绝,讲的很深入,没有联系实际。台下年纪小的强打精神听,年纪大的已经很不耐烦。

毛泽东课后跟上课的老师说:物理这个科目,有趣的地方要找到,再和大家讲。比如电灯为什么会亮,轮船、火车怎么跑得快,这种原理告诉大家,大家就会提起兴趣,学起来就快。

第二年因为社会形势动荡,不得已停办。

夜学的日志,其实就是毛泽东后来写作、发言时的核心要点,关注说理的明白处,减少掉书袋的成分,把趣味放在开头、提起兴趣,理论联系实际。

经得起阅读的文章,都满足这几点。

今天各种文章到处都是,成为信息洪灾,能满足这几点的,少之又少。

散文把抒情拿得很高,读罢没什么意义;小说跌宕起伏,全是水上积沙,读多少就消弭多少,留不下印象;更遑论杂文等题材,几乎全无价值。只有刊载于顶尖报刊杂志的文章,言之有物能够指导实践,然而在全部文章数量面前,显得太少太少。

一师生活最后以毛泽东办新民学会作结。

1917年冬,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一起组织新民学会。

他们在讨论一个话题,“个人与全人类的生活向上”,想要回答如何使个人与全人类的生活向上这个问题的人有15人,在1915年前后,大家得到了一个结论,想要回答好这样的问题,最关键的就是“集合同志、创造新环境,为共同之活动”,所以才有了组织学会的想法。

1918年是毛泽东在一师的最后一年。

1918年冬,毛泽东草拟新民学会章程第一稿和赴日求学计划,发给发起人们传阅,并征求大家的意见。

4月,根据大家的意见修改后,在4月14日,召开了成立会。

新民学会的要求很少,只有五点:

一不虚伪;二不懒惰;三不浪费;四不赌博;五不狎妓(玩弄妓女)。

上午十一点开会,大家讨论到下午五点,一起渡河归校。

毛泽东拟定的章程条文详细,但是萧子升不赞成把目前实现不了的条文写进去,不断地删减。

伟人之所以是伟人,就在于他能够走在潮流之前,实现看似无法实现的伟业;优秀之人之所以优秀,就在于他能够看到当下知道可以施行的事,实现一般人难以实现的成功;常人之所以平常,就在于他既没有走在历史前面的格局和魄力,又不愿接受现实从当下出发,永远为过去懊恼和悲叹,所以只能泯然众人。

萧子升是优秀的人,他删去了很多当时无法实现的内容,那些内容随着毛泽东走向北京一一成为现实。

镜头拉回1918年,新民学会成立会上,天气晴朗,微风拂碧草,水鸟绕歌行,每个人都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学会成立后,毛泽东的密友罗章龙被派去日本学习,学会在平浪宫给罗章龙聚餐饯行。

毛泽东写诗送给罗章龙:

云开衡岳积阴止,天马凤凰春树里。

年少峥嵘屈贾才,山川奇气曾钟此。

君行吾为发浩歌,鲲鹏击浪从兹始。

洞庭湘水涨连天,艟艨巨舰直东指。

无端散出一天愁,幸被东风吹万里。

丈夫何事足萦怀,要将宇宙看秭米。

沧海横流安足虑,世事纷纭何足理。

管却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常新美。

名世于今五百年,诸公碌碌皆余子。

平浪官前友谊多,崇明对马衣带水。

东瀛濯剑有书还,我返自崖君去矣。

1921年元旦,新民学会召开新年会议,第一次提出以激烈方法的共产主义来改造中国与世界。

毛泽东说,搞新民学会不为了出名,今天讨论的、思考的问题和答案都是为了“打基础”,想要未来能做成大事、开花结果,就要在之前把基础打得牢靠。我们要做的事情,不是因袭的,而是创造的,种种方面种种事,都要给出有异于过去、有益于未来的自己的回答。

毛泽东把学会的精神总结为三点:

一是头脑清新,不受过去的旧思想牵绊,能够大胆创造性走出自己的路,吸纳新的思想、精神;

二是富奋斗精神,多做好事,多改革生活,多进取学问;

三是互助与牺牲的精神,能够损己利人地帮助学会中的其他人。

新民学会存在了3年多,最终有七八十名会员,其中的多数人都成为了中国共产主义、中国革命历史上的有名人物。

1918年夏,毛泽东毕业。

6月下旬,杨昌济来信说,毛泽东完全可以再去北京大学学习,还有机会赴法勤工俭学。

6月20日左右,新民学会召开讨论会,认为留法运动很有必要,委派蔡和森到北京前期筹备。

6月23日,蔡和森来信,希望毛泽东尽快到北京。

毛泽东离开了长沙,第一次到北京,时年23岁。

这是另一段故事了。

▲ 感谢读者朋友们赞赏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