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庞的《乌合之众》非常细致地描述了集体心态。
也许未阅此书的人会不以为然,但当你深读下去,会惊觉勒庞竟能将群体的特点剖析得如此淋漓尽致,将人的心理从个体到处于群体中发生的转变血淋淋展现在读者面前。不可否认,我们在《乌合之众》里都找到了自己的影子。这对我们学习广告学也有共性。勒庞在全书反复强调这一点:群体使人们失去自我。没错,群体的力量足以让一个吝啬鬼变得挥霍无度,把怀疑论者改造成忠实的信徒,把本分的人变成罪犯,把懦夫变成英雄。可是群体中的个人为什么变得无意识?在勒庞看来,群体是冲动急躁、容易轻信的团体。他们极易做出刽子手的举动。无异议、情绪化的举动让我想起了《阿Q正传》中愚昧无知而又冷漠的那些看客群体。他们在阿Q无财无势的时候排挤他,在他得了钱的鼎盛期尊敬供奉他,在革命谣言蔓延之时讨好他这个革命者,又在阿Q被处死之时兴奋热闹地欢呼。莫言获诺奖后,各大书店他的作品一扫而空,然而很多购买者甚至根本对其人其作一无所知,单单是因为身边的群体如此做。读者闻风抢购,出版界掀起跟风浪潮。为迎合市场需求,出版群体也扩大出版量将莫言书籍推入市场。这是一场基于集体无意识及商业利益的购买浪潮,而非出于阅读初心的读书流。当个人成为了群体的一部分,他开始受到群体的煽动,开始亦步亦趋和群体融为一体,开始忘却自己的独立意识,也开始变得盲目。不止一次看见这样的新闻:欲轻生者因围观者怂恿跳楼身亡。这就是所谓的群体可以让人生,也足以促人死。这就是群体舆论的力量。舆论杀手造成的惨案早已不计其数,从死在舆论推动下的轻生者,种种事件告诫人们,尤其是当代传媒工作者,舆论拥有无法想象的力量。我们该如何去合理利用这种群体力量,保持理性,公正真实,去做出积极的影响而非让它成为隐形杀手去阻碍社会发展。我对勒庞“反集体主义”的极端观念是不敢苟同的。不可否认,群体吞噬了个体,使其失去自我意识逐渐趋同,做出无知愚蠢甚至危害社会的事。但我坚信集体有其独有的无可替代的积极力量。从最小最近的谈,拔河比赛是群体齐心的活动,个体必是无法完成的。再看班级建设,处在一个氛围积极向上的群体会激励个体前进,朝着共同的目标驱进。社会建设、国家建设,一个民族的崛起是群体努力的结果,新中国今天的成就是中华人民群体共同的结晶,复兴中华的目标更需要群体的不懈合作。这些都是独立的个体无法实现的,故处理集体与个人的关系,是一门学问。
想要煽动一个群体最简单的方式是什么?是把做法和毫不相干的结果联系起来,挑动受众的情绪,并一遍一遍的诉说,加深他们的印象,并不给他们思考的时间。把一切持有反对意见的人,都视之为异端,加以训斥和嘲讽,加深群体记忆。从人体本身的构造上来讲,思考本身是比较消耗能量的。对于消耗能量的事情,从人类的动物属性上来讲,是不愿意主动去做的。人们总是愿意直接捡现成的,所以当蛊惑者或是煽动者,根据现象,提出一个看似合理的结论,这给了群体容易相信,和受挑动的基础。再者,给出的结论从感性上往往比较符合受众的期待,使之愿意相信,尽管他可能是错的,但就是错,也是奋不顾身。最后,受众所处的环境,再给以这种论断、结论以不断巩固,在内心加深这种印象。举个例子:传销。传销诱惑你加入的一个点是“这个项目得到什么支持,可以赚钱,很多钱,并以很轻松的方式赚取。”论断:可以赚钱,赚很多钱。至于为什么可以赚钱,承担怎样的风险,要付出怎样艰辛等并没有告诉你。“赚钱,赚很多钱”这个论断又和谁的心理预期不符呢?这就达到了下一个阶段:我愿意相信。到这里,你可能对这个论断还不太相信,没关系“环境会帮助你”。放一些慷慨激昂的乐曲,让你无暇思考;我要让是你身边的同学或有成功经验的学长或是学姐告诉你,这是真的。导师会不断给你举例“相信我们的人是有多成功,没有相信的都是王八蛋”,我还会让你自己告诉你自己,喊口号相信他明天会更好;还不止,还幻想自己从以往不得志的环境中脱离出来了以后,在自己心里构建一个成功的幻象,并使它逐渐清晰,牢固,不可磨灭,越陷越深。当一些人,被从传销中解救出来,他们依旧不会相信,那就是个骗局。一个原因是:导师已经给他们做好了这方面的预防;另一个原因来自他们自身:他们不愿意相信,谁愿意自己精心铸就的美好未来,任由他人来打破?其实,我们中的大多数都是“乌合之众”。吃下“胶原蛋白”就能补胶原蛋白吗?现实中的我们,都陷入了各种产品营销和各种软文推广的旋涡。哪种产品不是许你美好的未来?几千条好评真的没有左右你的想法?爱豆代言,爱豆能骗我?电视,各种社交媒体一遍一遍的重复他们产品的优秀,适用范围之广,效果之好,就没有在你心中埋下一颗种子,当你需要的时候,它就会野蛮生长,遮天蔽日。
此刻你想到了点什么,那么你是否又成了我的“乌合之众”了?
(作者:郑州工程技术学院2020级广告学二班陈玉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