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学习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专题于丹《论语》心得(精华版)

魏丹。魏丹论语心,中华书局,2006年11月。

心得之一:天地人之道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P5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P6

《论语》的思想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人的内心,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因而无比强大。P9

一个人的视力本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向外去,无限广地拓展世界;另一个是向内来,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内心。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P12

夫子告诉我们快乐的秘诀。“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竞争激烈的社会,更是要调整心态,并且调整与他人的关系。

现代社会,应如何为人?

1.“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仁。仁者,爱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即自己想有所建树,马上就想到也要让别人有所建树;自己想实现理想,马上就会想到也要帮助别人实现理想。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是实践仁义的方法。

心得之二:心灵之道

人生百年,孰能无憾?论语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痛苦。

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P22

遗憾的后果。泰戈尔,“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遗憾的弥补,来自一个人自信的回归。自信来自内心的淡定与坦然。

“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看轻外物,做到勇敢。勇要以义为前提。“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义”是一种内心的制约。孔子说:“以约失者,鲜矣!”一个人内心有所制约,就会在行为上减少过失。

态度很重要。“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因为有心态的平和、安定和勇敢,他的安详是有内而外的自然流露;小人表现出来的则是故作姿态,骄矜傲人,因为他内心多的是一股躁气,气度上便少了一份安详。

心得之三:处世之道

论语告诉我们了做事的原则和把握原则的分寸。

孔子提倡人生效率,他告诉我们,要把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用到最该用的地方。

孔子提倡人格尊严,他不提倡以德报怨,他给的分寸是以直抱怨。也就是用自己的公正,用自己的率直、磊落,的高尚人格,坦然面对。

处理人际关系,孔子告诉我们要掌握度,太冷不好,过犹不及也不好。

子游:“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数(shuo),屡次。如果有事没事总是跟在国君旁边,虽然表示亲近,但离自己招致羞辱就不远了;有事没事总是跟在朋友身边,虽然看起来亲密,但是离你们疏远也就不远了。

如何与朋友相处?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勿自辱之。”

亲人之间,彼此间保留一点分寸。“花未全开月未圆”最好。对待工作,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相反,在其位,谋其政。那么如何谋其政?

首先是做事的原则。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適也,无莫也,义与之比。”君子对于天下事,不刻意强求,不无故反对,没有薄,没有厚,没有远,没有近,没有亲,没有疏,一切按道义行事。道义,就是行事的原则和标准。

其次是做事的方式。

少说多做。“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先带着耳朵去,多听,有疑问的地方也放一放。在自己有把握的的地方,说话时也要小心,这样,就会少了很多怨尤。要多看,有疑问之处也先放一放。当阅历丰富了,做事也要慎行,如此一来,则悔少了一些后悔。

处理好各种关系,重要的时自己要懂礼节。要做到守礼,必须是要提高自身的修养。在细小的事情上面也能做到礼,做到对人的尊重。

心得之四:君子之道

君子的第一个标准:做一个善良的人。胸怀天下,奋发有为。

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始终走的是一条正路。而小人则一心看重私利,在一己私利驱使下很容易走上邪路。

君子和小人的不同表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每天牵挂的是自己的道德修养,小人则惦记的是自己的家乡;君子心中始终有一份规矩、法度,不得超越,小人则满脑子想的是一些小恩小惠,小便宜。

君子的第二个标准:恒心。无恒产而有恒心。

君子的第三个标准: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周”就是能够团结照顾到很多人,他以道义为准则与人交往,所以有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比”,字形像两个人紧挨在一起。小人是喜欢结成小圈子,他不会融入大集体。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与君子和小人相处的不同?

“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说,同“悦”。一个君子,你很容易与他相处,但是你有难以取悦他。假如你想以不正当的手段取悦他,他反而不高兴。得到他真正适用你的时候,他就根据你的才干,给你安排一个合适的位子。

小人的特点是你很容易取悦他,但是你很难与他相处。当他用你的时候,就会求全责备。

君子的言行,应该如何?

君子是“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君子在社会扮演的角色是变通的、与时俱进的。他不是作为一个器具存在的,也就是说不是为了某个职业存在的。孔子说:“君子不器”

心得之五:交友之道

欲观其人,先观其友。

益者三友:友直,正值;友谅,诚实;友多闻。

损者三友:友便辟,专门喜欢谄媚逢迎、溜须拍马的人;友善柔,“两面派”心口不一;友便佞,言过其实,夸夸其谈的人。

如何交到好友?一是意愿,而是能力。也就是“仁”“知”

仁就是爱人,知就是知人。所以要交到好友,一是要有仁爱之心,愿意与人亲近,有交朋友的意愿;二是要有辨别能力。

如何于好友相处?

1.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话还没有说到那儿,就出来发表意见了,这叫毛毛躁躁。

2.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该说就说。

3.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没颜色。

不同年龄阶段交友原则?

1.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不要在情感上出问题。交朋友就交能使自己清醒的。

2.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告诫自己,不要跟别人争斗。交平常心的朋友。

3.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罗素说:湍急的河流冲过山峦,终于到了大海的时候,表现出来的就是一种平缓和辽阔。

心得之六:理想之道

孔子不认为,志向越高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内心的定力与信念。

君子不器。一个真正的君子从来不是以他的职业素质谋求一个社会职位为目的,却一定是以修身为起点的,他要从最近的、从内心的完善起来。P91

士的三个层次:

1.最高层次,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一个人做事情的时候要知道什么是礼义廉耻,也就是对自己的行为要有所约束,内心有坚定的不妥协的做人标准;同时这个人要对社会有用,就是要为社会做事。也就是说,一个人有了内心的良好修养以后,不可以每天只陶醉在自己的世界,一定要出去为社会做事,你要忠于自己的使命,要做到“不辱君命”。

2.次一级,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宗族称赞他孝敬父母,乡里称赞他恭敬尊长。

3.次一级,言必行,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说话诚实信用,行为坚定果断。

心得之七:人生之道

孙髯《题昆明大观楼》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

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是“为己而学”。然而现在的学生是否如此呢?

我们最大的痛苦是信息太多,我们最大的难题是选择的难题,因此,就更需要有选择、有规划地进行学习。P104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三十而立。就是建立心灵的自信。

首先是内在的自,其次才是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坐标。

把所学的东西为我所用。中国人学习方式有两种,“我注六经”“六经注我”。前一种需要皓首穷经,把所用书读完了,才可以去经典作注解。后一种,学习的目的是以经典所传达的精神来诠释自己的生命。P107

泰山上一副对联:海到尽头天做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三十而立”,并不是通过一个外在的社会坐标来衡量你是否成功,而是由内在的心灵标准衡定你的生命是否有了一种清明的内省,并且从容不迫,开始对你做的事情有了一种自信和坚定。P108-109

3.四十不惑。人三十之前是用加法生活,三十之后是用减法生活。不惑,就是人能自觉按照中庸的理念去思考、行事。即使外部世界给你许多不公正、打击、缺憾,你也能在一个坐标上迅速建立自己应有的位置。

中庸讲的是一个“度”的问题。《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庸的理想状态,是一切处于和谐之中,这种和谐就是天地万物各安其位。P110

冯友兰有句话:“阐旧邦以立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庸其实也是一种通往极高境界的方法。

4.五十知天命。也就说这时候内心有一种定力,可以不怨天尤人。

知天命,孔子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皇侃解释到:“下学,学人事;上达,达天命。我既学人事,人事有否有泰,故不尤人;上达天命,天命有穷有通,故我不怨天也。”

孔子不怨天尤人,那时认为在他看来,一个人内心的完善,合乎大道的要求,比你要求这个社会应该如何如何,要求别人应该怎样怎样,都要重要,P111-112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小人才会在人际纠纷中不断地蜚短流长,而君子则更看重在自己的内心建立一种对大道的信仰和追求,这个大道就是孔子所说的天命。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5.六十而耳顺。就是不论什么样的话都能听得进去,都能站在发言者的立场去想问题。

耳顺,就是“悲天悯人”。在真正了解所有人的利益与出发点的前提下,实现理解和包容。P114

很好的谚语:两朵云只有在同一高度相遇,才能成雨。

当然,要达到这境界,需要经过千锤百炼。也只有如此,才可建立内心的价值系统,才能把压力变成生命的张力。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