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方日报
近日看到两则关于“课间十分钟”的新闻:中国青年报社最近组织的一项社会调查显示,75.2%的受访家长称身边中小学“安静的课间十分钟”现象普遍,且在小学中最为突出;而在浙江省绍兴市第一中学,因为校方缩短晚自习课前的休息时间,引发了学生的强烈不满,有人在校园内张贴了两封致学校领导的公开信,其中一封“向学校提出严正抗议”。
宝贵的“课间十分钟”,是最受中小学生喜爱的美好时光。在一段忙碌的学习后,上个厕所,伸伸懒腰,不仅能够缓解疲劳,而且有助于清理大脑,增进下一堂课的学习效率。在一代人的儿时记忆中,“课间十分钟”是充满童趣的,可以结伴走路聊天,在操场踢毽子、弹玻璃球,集体上阵“老鹰抓小鸡”……而如今的“课间十分钟”,通常是无趣的,在小学,老师交代不得打闹,不得大声说话,不得在操场上逗留;在中学,要么被拖堂压缩掉了,要么被班会冲消掉了。如此种种,课间由生机勃勃走向死气沉沉,十分不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发育和健康成长。小孩子天生喜欢自由自在,而且能从玩耍中学会解决争端、尊重他人权利等,非要他们循规蹈矩、安分守己,是在伤害他们的天性,也耽误他们的成长。
课余生活越来越安静,主要出于两个原因。一是基于安全的考量,近年来,校园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其中不少是由学生之间打闹嬉戏造成的。因此,一些学校干脆将课间管控起来,以避免问题发生。其次,在应试教育的语境下,有些学校为了督促学生提高成绩,牺牲课余时间甚至是体育课,以期最大化利用好每一分钟。应该说,这些想法的初衷是好的,但通常有适得其反的效果。有研究表明,被过度保护的孩子,一旦失去探索世界的欲望,可能终其一生都不能发展出真正的安全感、自信感,甚至演变成为严重的心理问题。而为了提高学习效率的拖堂,很多时候让孩子对学习产生了抵制情绪,所谓“一张一弛、文武之道”,长期处于紧绷绷的状态,会让人感觉脑子变笨了,汲取知识的效率下降了。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把“课间十分钟”管控起来,正在全面伤害学生的身体健康,产生颈椎疲劳、肥胖、近视眼等各种隐患。2018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发布的《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指出,当下学生肥胖比例较高,学生视力不良问题突出,四年级、八年级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分别为36.5%、65.3%。而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不让动、不敢动、不想动”,也即家长为孩子升学不让锻炼、学校害怕发生安全事故不敢锻炼、青少年沉溺网络世界不想锻炼。现在许多地方要求将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总体近视率和体质健康状况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指标,利用好“课间十分钟”,让孩子们动起来,显然是最有效的策略。一些学校反向而行,没有充分领会到政策风向,是需要反思的。
在《玩耍的孩子:一部美国史》一书中,美国人类学家霍华德·丘达柯夫认为,自由玩耍是一种可贵的“童年文化”,小孩子发现一个树洞、用小石头和树叶造个河边小屋等,都是想象力和探索欲望的体现,而且也是社会化的过程。守护孩子们的天性和权利,我们应该千方百计把“课间十分钟”还给他们。至于安全方面的顾虑,应该通过提升管理水平来消除;而所谓的成绩进步,显然并不因占用课间就会有明显提升,也不该通过牺牲课间来换取。(王庆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