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眼衣裙娘子腔,
龙袍打扮好封王。
卑微富贵凭谁定,
戏说人生费品量。
木偶戏是由演员在幕后操纵木制玩偶进行表演的戏剧形式,中国传统艺术之一,在中国古代又称傀儡戏。
中国木偶戏历史悠久,普遍的观点是:"源于汉,兴于唐"。三国时已有偶人可进行杂技表演,隋代则开始用偶人表演故事。清代乾隆年间,提线木偶、布袋木偶、杖头木偶均盛行于扬州。
郑板桥在《咏傀儡》一诗中写道:“笑尔胸中无一物,本来朽木制为身。衣冠也学诗文辈,面貌能惊市井人。得意那知当局丑,旁观莫认戏场真。纵教四肢能灵活,不提撕不屈伸。”这首诗除了讽喻时俗外,也对提木偶艺术作了惟妙惟肖的描绘。
木偶戏最早以单人表演为主,艺人集吹、拉、弹、唱、打、做于一身。木偶表演的道具也较少,全部装在一担木头箱子里。
经过发展,木偶戏又出现了除单人小班之外的四人班和八人班,也称中班及大班,大的戏班,木偶较大,道具也较多,一般要搭戏台,除了表演艺人,还有拉二胡、敲锣打鼓的乐器好手,艺人相对比较专业,表演水平也较高。
一出木偶戏,或有30多个木偶头像,分生、旦、净、丑、武、生、小生等角色。木偶杖头嘴眼耳鼻手均可活动,通过灵活搭配组合即可表演不同的表情,还能表现拂水袖,开合扇子,踢球,书写,对打等动作,技艺高超的艺人能够让木偶在细微的动作中传达情绪,展示性格,从而使故事推进得更加流畅自然,引人入胜。
木偶表演喷火绝技
木偶戏的唱腔已形成“木偶腔”独成一派,采用山歌曲调演变而成,曲词采用七字句或十字句的韵文组合成句。
木偶戏“以物象人”的表演特性,决定了木偶舞台的功能:遮蔽操纵者,分隔观、演区,突出木偶和吸引观众。
2006年5月20日,木偶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