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天才之来去犹如赴宴,一起来又一起去。能在青史留名的人,除了极高的才华外,经历也大都曲折,身上的故事也十分动人。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所以他写了《名人传》这本书。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说,在罗曼·罗兰的房间里,可以感受到一种人性和道义上的优势。这是一种不带骄傲情绪的,内心的自由。这种气息体现在像罗曼·罗兰一样坚强的人身上,是不言而喻的。罗曼·罗兰在关键时刻,可以代表欧洲的良知。
罗曼·罗兰反战,他曾说:“懦弱的人,会把朋友送给刽子手。”他思想的光辉永远在历史的天空里闪烁,当下美国的乱象罗曼·罗兰早就预言了:“一个人的绝对自由是疯狂,一个国家的绝对自由是混乱。”一语中的。每个人能都应该志存高远,轰轰烈烈地过滚烫的人生。
他在《约翰·克里斯朵夫》中一针见血地鄙视庸俗的人生:“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上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以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
凭借《约翰·克里斯朵夫》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罗曼·罗兰非常喜欢鲁迅的作品,他说,读到他作品的那一刻,我忍不住潸然泪下。他一辈子都在法国推广鲁迅的作品。鲁迅的《阿Q正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传闻就是罗曼·罗兰举荐的功劳。
罗曼·罗兰1866年出生在法国的克拉姆西,15岁和家人迁居巴黎,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求学,最终获得了中学教师终身职位资格。罗曼·罗兰刚开始写作时并不顺利,还要靠妻子的帮助才能获得发表机会,即使这样机会也寥寥无几。妻子抱怨,只有被别人认可的作品才是好作品。罗曼·罗兰听了很生气,他认为不管自己的作品有没有被发表,都不能将之看作是评价好坏的标准。终于,由于意见不合,两人离婚了。
1912年罗曼·罗兰写成了《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本小说以贝多芬的人生经历为原型,写了10年,在1915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穷小子罗曼·罗兰终于向世人证明了他的写作才华,达到了自己的人生巅峰,随之而来的还有丰厚的奖金。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在瑞士发表了很多反战的作品,法国国内反对给他奖金的人很多,一直等到1916年他才拿到奖金。
诺贝尔评选委员会把这部小说称作“长篇叙事史诗”,很多人却不以为然。写《追忆似水年华》的普鲁斯特直言这部书浅薄庸俗,著名的法国文学翻译家郑克鲁先生也觉得这部小说的情节和结构过于老套。文学技巧和形式并不是罗曼·罗兰关心的,他的人道主义关怀才是核心。
他很喜欢贝多芬,精通音乐理论,人们说他的小说是用音乐写成的。他的妈妈对音乐很在行,受母亲的影响,罗曼·罗兰很小就培养了很好的音乐修养。
《名人传》写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意大利雕塑家米开朗琪罗,和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生平事迹。《贝多芬传》写于1903年,当时罗曼·罗兰快四十岁了还是一事无成,欧洲社会非常颓废。当面他在巴黎大学当老师,非常受学生的欢迎,他一直不甘心只当一个老师,这只是他调节心情的手段,他处在人生低谷。
这年他离婚了,妻子是一个非常有文化的富二代,罗曼·罗兰是个外省的穷小子。福楼拜的小说《情感教育》描写过外省人在巴黎的尴尬境遇,非常写实,比现在住地下室的北漂还惨。他们两个人的结合在当时很被人称赞,觉得是理想的婚姻。他妻子在他的作品不能出版后,就和他分道扬镳了,这对他打击很大。没钱,才华还受到了质疑,坚持理想还被说成眼高手低,谁也受不了。
罗曼·罗兰从小喜欢莎士比亚,他刚到巴黎的时候看了戏剧表演,批评巴黎的戏剧太庸俗,还写了篇《人民的戏剧》来讽刺戏剧家,得罪了整个巴黎的戏剧圈子。他自己动手写戏剧,写得很深刻,很有哲理,观众却不买账,故事性不强,不会惹人发笑,太枯燥乏味了。戏剧创作又失败了,太很痛苦,用读书来排解苦闷。他发现了一个规律,凡是能成就大事业的人,都经历过大的挫折,他从中受到了鼓舞,想把这份力量传递下去,开始写《名人传》。
他最熟悉贝多芬,于是最先写贝多芬。1901年罗曼·罗兰去贝多芬的故乡波恩参加了“贝多芬音乐节”,现场的气氛深深感染了他,回来后他写了篇文章,叫《贝多芬的命运》,两年之后的《贝多芬传》就是在此基础上写成的。罗曼·罗兰太喜欢贝多芬了,可以说因为开始写《贝多芬传》,罗曼·罗兰的心情也被治愈了。
在《贝多芬传》的序言中罗曼·罗兰写道:“我们周围的空气多沉重,老大的欧罗马在重浊与腐败的气氛中昏迷不醒。鄙俗的物质主义镇压着思想,阻挠着政府与个人的行动。社会在乖巧卑下的自私自利中窒息以死。人类喘不过气来。——打开窗子罢!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呼吸一下英雄们的气息。”
1894年法国陆军上尉被诬告出卖军事情报给德国,军事法庭因德雷福斯犹太人的身份拒绝推翻之前的判决结果,很多人都很愤怒,著名作家左拉因为替他申辩被判刑,社会风气急转直下。上流社会腐败无能,年轻人对前途感到绝望,许多人纷纷自杀。
法国文坛哀鸿遍野。雨果、福楼拜等大作家已经去世了,没有健康向上的文学作品,罗曼·罗兰认为自己有必要重振文坛的风气。他写《贝多芬传》就是要告诉人们苦难才是生活的真相,苦难不可怕,不要遇到挫折就被吓倒,或者浑浑噩噩。
贝多芬的父亲对音乐有点了解,但是没有什么才华。他脾气很坏,还爱喝酒。在贝多芬出生以前,比他大十四岁的莫扎特已经是年少成名的天才了,他六岁就开始演奏,16岁就成了宫廷乐师。贝多芬的爸爸也想贩卖儿子音乐神童的人设,但是家里太穷,没有好的条件,只能不断打骂孩子来逼迫他刻苦练琴。
贝多芬四岁作曲,八岁演出,十三岁发表了第一部作品。童年不愉快的生活经历,让贝多芬变得孤僻,固执,和家人的关系也不好。17岁时他的母亲去世了,他变得更加沉迷了。31岁时,他爱上了一位小姐,为她创作了著名的《月光曲》。可是这位小姐不爱他,很经常折磨他。她嫁给了别人,还请贝多芬帮助自己的丈夫。简直太过分了,贝多芬太卑微了。这次的恋爱让贝多芬差点自杀。
后来贝多芬又爱上了前女友的表姐,这次他很幸福,他为了恋爱中断了《第五交响曲》的创作,开始创作《第四交响曲》,后来又为女友创作了《热情奏鸣曲》。最终他们的恋爱也无疾而终,是贝多芬的原因,他太暴躁,伤害到了两个人的感情。本来要结婚的他们,到头来也分开了。
贝多芬的遗嘱上只有三个词:孤独,孤独,孤独。他收养了自己的侄子卡尔,非常疼爱他,尽力培养他。卡尔并不领情,他是个浪子,他说,因为伯父让我上进,所以我变得更下流。这何尝不是在复刻自己小时候父亲的那一套呢?卡尔产生了叛逆心理。在贝多芬临终前,他没有替贝多芬合上双眼,还欠下了许多钱。为什么所有人都不爱贝多芬,因为他实在太难相处了。
有一次,为了空气流通和看清窗外的景物,他竟特意把窗户砍掉一块。他总是同房东们发生纠葛,总是不断地搬家。每当他处于创作高潮时,他总是把一盆又一盆的水泼到自己头上来使它冷却,直到水浸透到楼下的房间——我们可以想象那房东和其他房客的情绪会怎样!有时他搬家搬得是这样的频繁,以致他甚至不愿操心把钢琴的腿支上,干脆就坐在地板上弹奏它。由于他每次租新房时必须签署一张租契,指明租期,他就往往同时为四个公寓付房租。
歌德和贝多芬见过一面,但他们却因此交恶。他们在路上遇到王公贵族,歌德退到一边弯腰行礼,贝多芬对他这种行为十分不满,大摇大摆走过去,让歌德十分难堪。
贝多芬最大的灾难是他耳聋。他创作完《第二交响曲》耳朵就聋了,1815年开始贝多芬就不能和人说话了,成了聋哑人。只能带个本子,把要说的话写在上面。他还欠了很多钱,处境非常艰难。他在一次中因听不到弹错了曲子,观众不忍心告诉他,后来朋友不想看他继续出丑提醒他,他羞愧难当,逃离了现场。两年后他又回来了,这一次演出圆满成功,观众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
贝多芬创作的最后一部乐曲是《第九交响曲》,创作这部曲子时他已经聋了很多年了,其中有个部分是我们很熟悉的《欢乐颂》,他太坚强了,对这个世界还报以欢乐。1903年《贝多芬传》一经出版就受到读者的欢迎,让他收获了大批粉丝。
1906年罗曼·罗兰写成了《米开朗琪罗传》。米开朗其罗和贝多芬最大的不同是出身,他是个贵族,他也很得意地说,我不是雕塑家米开朗其罗,我是米开朗其罗·博那罗蒂。他认为自己的贵族身份是最重要的,艺术只属于贵族。他看不起平民。他家里非常有钱,在他去世后,留下了三辈子都花不完的遗产。
他天赋极高,13岁刚开始学习画画就超过了自己的老师,还让老师非常嫉妒。他觉得画画太简单,转行学习雕塑,成名作哀悼基督令人叹为观止。出身好,有钱,天赋极高,可以说是上辈子拯救了银河系。这样的人和苦难有什么关系呢?他自己作的。
米开朗琪罗主动选择了清苦的生活,可能是日子过得太舒服了,想找点罪受。他经常一件衣服穿好几年,衣服都粘到身上还不换,非常邋遢。有一次他的靴子脱不下来,用刀子割,把腿上的皮都割下来了。他吃饭只吃面包和酒,睡觉也要和自己的两个学徒挤在一张床上。吃不好穿不好又不洗澡,他经常生病,生了病也不去看,就是这样折磨自己,一直活到89岁。
米开朗琪罗是个工作狂,连选择石材这种小事都要亲历亲为。虽然有助手,可是他不信任助手,找的助手也都是很平庸的人,用工作折磨自己。他有那么多伟大的作品,却说自己是个失败者,就是一个受虐狂。他写诗说,越让我受苦的,越让我欢乐。
米开朗琪罗是个颜控,自己却非常丑,所以他一生都没有结婚,他可能觉得和丑的人结婚是对他人的不尊重,他很自卑。有一位官员指出《大卫》的鼻子雕的不是很好,米开朗琪罗就爬上雕塑,在雕像的鼻子上刮了一层碎屑,官员心满意足。
米开朗琪罗的性格很懦弱,他15岁时遇到一场动乱,他的第一反应是逃跑。后来,他的朋友在战乱中遇害,杀害朋友的人让他给自己雕个像,米开朗琪罗答应了,还说自己不是死者的朋友。他总是臣服于权力。
1505年教皇朱力阿斯二世召米开朗基罗为自己建造陵寝。米开朗基罗花了半年多时间采石后开始建造工程,甚至为此负债,教皇却听信米开朗基罗对手的谗言,认为在生前建造陵墓是不祥的,因而要他停止工程并拒付款项,拒见米开朗基罗,米开朗基罗在失望之馀决定离开,教皇又以武力挽留之。
在几番折腾后,因米开朗基罗敌手认为他只会雕刻,不会画画,遂怂恿教皇,使其命米开朗基罗绘西斯汀大教堂天板画。米开朗基罗一个人在四年中完成西斯汀教堂天板画《创世纪》。
米开朗基罗和三岛由纪夫很像,他主动营造一种悲苦的境遇,为自己的创作寻找灵感。他23岁时雕刻的“哀悼基督”成了他效仿的对象,他沉溺在自己的神性光辉中,俯视可怜无知的人类世界。孤独的处境和艰苦的工作在外人看来是苦,他却乐在其中。贝多芬想要战胜苦难,他则不要,他要在苦难中轮回,一世又一世。以此脱离庸常的生活,获得永生。
1910年罗曼·罗兰发生了车祸差点死去,11月,世界大文豪托尔斯泰去世了,被发现时冻死在了一个小车站里。1885年到1887年间,托尔斯泰的一大批作品被引进了法国,在巴黎的年轻人中间引起了一阵不小的旋风。罗曼·罗兰也是其中之一,他那时才20岁。不久托尔斯泰在《我们应当做什么》中公开批评莎士比亚和贝多芬,可以想见,罗曼·罗兰多么痛苦,这两位也是他尊重的偶像啊。
罗曼·罗兰想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他给托尔斯泰写了封信请求解答他心中的困惑。托尔斯泰给罗曼·罗兰回了一封三十多页的信,安慰他不要质疑自己的人生观,要勇敢地去爱世间的一切。
托尔斯泰同样出身贵族,岁丧父,10岁丧母,由家里的亲戚抚养长大。他在上大学时先读了语言学,后来不好好上课成绩不及格转了专业,读的法律。最后还是挂科太多,直接退学了。专业课没学好,却在课余时间读了很多文学和哲学书籍,注定他要走上作家道路。退学后的托尔斯泰加入军队,在28岁时以中尉军衔退役。同年他起草方案,把自己的庄园土地租给农奴耕种,解放了农奴。
托尔斯泰很崇拜法国大思想家卢梭,卢梭写过一本《忏悔录》,他也模仿卢梭写了一本《忏悔录》,这是托尔斯泰的自传。他也很喜欢孟德斯鸠,托尔斯泰受他的影响,认为人人生而平等。可是他出身贵族,家里有很多农奴,让他感到特别耻辱。他在上大学的时候是个学渣,班里成绩好的孩子大多是平民子弟,他于是对平民很有好感。退学后,他有过一段短暂的解放农奴的尝试,可是农奴被地主欺负怕了,认为这又是什么新的花招,并不领情,最后以失败告终。这些经历,被俄国作家果戈里写在了《死魂灵》里大肆嘲讽。
罗曼·罗兰写完《托尔斯泰传》后停笔了,他准备写的很多名人传记也胎死腹中,这些未完成传记的主人公有歌德,莎士比亚等等。这三本传记中,《托尔斯泰传》是耗时最短的,1910年动笔,1911年就写完了。不久一战爆发,他积极投身反战活动。
很久以后他才又写了《甘地传》,他对甘地的不抵抗运动十分赞赏。这也是罗曼·罗兰爱与善良的文学观的体现。
最近做了一套专门针对中小学生的必读名著课,免费的,感兴趣的家长可以留言。《名人传》也是必读名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