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这句话对与错仁者见仁,对于小编来说,这句话还是有道理的,至少符合小编的世界观,但是我始终觉得我对这句话的理解实在太肤浅。
资治通鉴也有一段对于“利”的描写,在此与大家分享一下。
图片来自百度图库
原文如下:
邹人孟轲见魏惠王,不远千里而来,亦有以利吾国乎?”孟子曰:“君何必曰利,仁义而已矣!君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曰:“善。”
初,孟子师子思,尝问牧民之道何先。子思曰:“先利之。”孟子曰:“君子所以教民者,亦仁义而已矣,何必利!”子思曰:“仁义固所以利之也。上不仁则下不得其所,上不义则下乐为诈也,此为不利大矣。故《易》曰:‘利者,义之和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此皆利之大者也。”
臣光曰:子思、孟子之言,一也。夫唯仁者为知仁义之为利,不仁者不知也。故孟子对梁王直以仁义而不及利者,所与言之人异故也。
大意如下:
邹地人士孟轲求见魏惠王,惠王问道:“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能给我的国家带来什么利益呢?”孟轲说:“君主您何必张口就要利益,有了仁义就足够了!如果君主光说为国谋利益,大夫光说为家谋利益,士民百姓所说的也是如何让自身得到利益,上上下下都追逐利益,那么国家就危险了。只有仁爱的人不会抛弃他的亲人,忠义的人不会把国君放到脑后。”魏惠王点头说:“对。”
起初,孟轲拜孔为师,曾经请教治理百姓什么是当务之急。孔说:“叫他们先得到利益。”孟轲问道:“贤德的人教育百姓,只谈仁义就够了,何必要说利益?”孔说:“仁义原本就是利益!上不仁,则下无法安分;上不义,则下也尔虞我诈,这就造成最大的不利。所以《易经》中说:‘利,就是义的完美体现。’又说:‘用利益安顿人民,以弘扬道德。’这些是利益中最重要的。”
臣司马光曰:孔、孟子的话,都是一个道理。只有仁义的人才知道仁义是最大的利,不仁义的人是不知道的。所以孟子对魏惠王直接宣扬仁义,闭口不谈利,是因为谈话的对象不同的缘故。
读完这一段,老实说,这是小编第一次听说“利”能与“仁义”结合在一起。
小编大胆猜想一下:百姓们的“利”在于财货,晋升之路;但是在于统治者、领导者而言,他们的“利”又是什么呢,百姓安居乐业,人民生活美满?在此腹黑的小编是不太相信的,人最大的特点是“欲”。
那么百姓安居乐业、人民生活美满是不是可以用“屁股决定脑袋的”理论,腹黑的猜想为:维护阶级利益,满足阶级统治呢,(斜眼笑)。
百姓安居乐业,人民生活美满意味着没事别吵吵,好好干活,多点赋税,让你干啥就干啥。
那么对于古代的统治者而言,尤其是中国古代而言,也许“仁”和“义”就是统治者最好的利益手段。
所以说呢,大智若愚,大奸似忠,应该还得再来一句,最牛逼的统治者就是让你干啥就干啥,完了你还乐呵呵的。
这段话对于我们自身的教育莫过于利益是驱使绝大多数人手段,这一点圣贤都觉得理所当然。因此,有的时候,分析问题最简单的办法也许就是“谁动了我的奶酪”。
图片来自百度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