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学习

傅雷家书读书感悟,干货看这篇!面对疫情灾难,《傅雷家书》给了我们许多启示,这一点最重要

这些天以来,我们再次经历了一次巨大的浩劫。在这个时刻,我们需要什么?再次读完了《傅雷家书》,我深深地感觉到。正是在这个时刻,我们恰恰需要那已经被许多人忘记的民族精神,唯有此才能给予我们重新站立起来,去面对一切灾难的勇气。

曾有人对这本书提出过质疑,认为这里面大多写的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实际上,傅雷先生从未想过要发表这些家书,他只是竭尽所能给予远在异域的儿子以人生的指导。于是,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对音乐的评论与指导,有对文学绘画的论述介绍,也有生活的点滴细节指导,这里的每一个方面都可以让人深思。

但在这一特殊时刻,书中所展现的文化精神更有着非凡的意义。这种精神淳厚博大,宛如涓涓细流,浸润着他的爱子事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最终汇成了滔滔大河,同样也在涤荡着我们的生命。


《傅雷家书》


傅雷先生精通东西方艺术,也对东西方的文化精神有着深刻的认识。当然,他对于自己的祖国是怀着炽热的爱,他也用这份爱影响着傅聪先生。

1958年,傅聪先生出走之后,傅雷先生依然提醒他不要忘记祖国的文化,他说:“你这个远方浪子永远和产生你的民族,抚养你的祖国,灌溉你的文化血肉相连,息息相通。”(1961年2月6日上午P178)

这种热爱激发了一位游子对于祖国的满腔热忱,也化为动力,让傅聪先生为之奋斗不已,终成一代大师。我以为,这种文化精神浸润出了一位伟大音乐家的生命之华,同样当我们认识到这种精神时,可以对祖国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以至于对我们所从事教育事业的本质有了更多的思考。

音乐家为什么要了解文化呢?文化实质上就是一种精神,一位真正的艺术家必定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傅雷先生在评价一位画家的佛教画时就说:“佛教画不是不可画,而是要先有强烈、真诚的佛教感情,有佛教人生观与宇宙观。或者是自己有一套人生观宇宙观,觉得佛教美术的构图与色彩恰好表达出自己的观念情绪,借用人家的外形,这当然可以。”(1954年10月22日晨)缺失了精神,绘画就缺失了灵魂,音乐也同样如此。


傅雷先生


这段话令我联想起了马勒的《大地之歌》,这部交响曲所用的歌词全部取自中国唐诗,但其中所表现的精神却属于那个时代的,在世纪之交,人们迷茫、困惑,对于平和的精神家园充满了渴求。中国古典的诗歌为何能够被20世纪的音乐家所用,表现其精神,正是因为音乐家用自己伟大的精神融合了不同的艺术与文化,使之为己所用。

因此,艺术家要具备伟大的精神,就要广泛地了解各种艺术形式。他教导爱子:

“你的艺术需要时时刻刻的创造,便是领会原作的精神也得从多方面(音乐以外的感受)去探讨:正因为过去的大师就是从大自然,从人生各方面的材料中‘泡’出来的,把一切现实升华为感情与情操,所以表达他们的作品也得走同样的路。”(1961年10月5日深夜P238)

同时,艺术家也要对自己祖国、民族的文化有着深刻的认识,这才能让自己保持个性,不在纷繁的艺术海洋中迷失自我。傅雷先生本人是位翻译大师,但他的心中时刻充满了对祖国文化的热爱——“越研究西方文化,越感到中国文化之美,而且更适合我的个性”。(1965年5月27日P311)


傅雷伏案写作。


他欣慰于祖国的文化在爱子身上的展现:“大概中国的传统哲学和艺术理想越来越对你发生作用了。从贝多芬式的精神转到这条路在我是相当慢的,你比我缩短了许多年。原因是你的童年时代和少年时代所接触的祖国文化(诗歌、绘画、哲学)比我同时期多的多”(1960年10月21日夜P162)。

并且时刻鼓励他继续钻研,以祖国的文化树立自己人生的目标:“对自己的文化遗产彻底消化的人,文化遗产决不会成为包袱,反而养成一种无所不包的胸襟,既明白本民族的长处短处,也明白别的民族的长处短处,进一步会截长补短,吸收新鲜的养料。任何孤独都不怕,只怕文化的孤独的,精神思想的孤独”(1963年11月3日P289)。

读到这一段,我常常在想,我们所从事的同样也是一种传播文化的工作。文字是承载文化最重要的工具,我们面前的课文并非是枯燥的文字,每一篇经典文章的背后都有文化的精神在闪耀,传递这种精神应当成为我们为之奋斗终身的事业。


傅雷鼓励孩子继续钻研。


那么,在傅雷先生心中,他认为中华文化的精神是什么样的呢?我认为,首先就是积极乐观的生命观。这种乐观源于道德的高尚,他说:“我们的道德主张并不像西方的那么‘拘谨’,而是一种非常广义的看法,相信人生中应诚实不欺,不论物质方面或精神方面,均不计报酬,像基督徒似的冀求一个天堂。

我们深信,人应该为了善、为了荣誉、为了公理而为善,而不是为了惧怕永恒的惩罚,也不是为了求取永恒的福祉。在这一意义上,中国人是文明世界中真正乐观的民族”(1961年6月27日P213),“我们的哲学、文学即使是悲观的部分也不是基督教式的一味投降,或者用现代语说,一味的‘失败主义’;而是人类一般对生老病死,春花秋月的慨叹,如古乐府及我们全部诗词中提到人生如朝露一类的作品;或者是愤激与反抗的表现,如老子的《道德经》” (1961年2月6日上午P178)。

中国的文化将追求高尚的道德当成生命自然的体现,当然对于生命的认识是积极乐观的。孔子困于陈蔡,绝粮七日,依然鼓琴而歌。他以为“君子达于道之谓达,穷于道之谓穷”,对于高尚生命追求已经成为生命存在的意义,自然不必在意现实的荣辱。

因此,这样的生命不会对现实失去信心,时刻在追求着生命的价值。这样的生活态度,我们在中国古代的诗人、学者身上看到的太多,这种态度也应当是我们生活的最基本的态度。


傅雷和他的妻子。


这种积极乐观的生命态度,让中国的文化得以与西方的文化相互包容。傅雷先生以为,“比起近代的西方人来,我们中华民族更接近古代的希腊人,因此更自然、更健康” (1961年2月6日上午P178)。雅典著名政治家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国葬典礼上的演说中就说:“我们爱好美丽的东西,但是没有因此而至于奢侈,我们爱好智慧,但是没有因此而至于柔弱”。

这种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与傅雷先生所提到的中国文化精神是相似的,只是后来被基督教悲观的人生态度所取代。但是,中国这种积极态度传递下来了,也让中国的文化有了更大的包含性,“斯拉夫民族的灵魂,居然你天生是具备的。恩德说,这是因为中国民族性的博大,无所不包,所以什么别的民族的东西都能体会得深刻”。(1955年12月27日午P88)

傅雷先生对于文化的认识让我想到,我们民族文化中的乐观积极从未消失过,但在我们学生的作文中我们却常常看到与之相反的精神状态——因为琐屑而对同学耿耿于怀,积怨难消;对暴力游戏中的血腥场景津津乐道;把一些错误的言行当成经典来宣扬。

我想,这就是因为他们的缺失了对于民族文化的认识,而这也正是我们教育的缺失。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洋溢在每一篇文章中,每一段文字里,也洋溢在我们生活之中。傅雷先生在信中对爱子不厌其烦地谈到穿衣行动的礼节,谈到他弹琴时的姿势,在他成婚之后反复教导他如何与岳父、妻子相处,如何安排好生活,我想这也是中国文化精神的展现。


傅雷和儿子傅聪。


中国文化精神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典雅从容,不激烈,不做作。傅雷先生说:“中国哲学的理想,佛教的理想,都是要能控制感情,而不是让感情控制。假如你能掀动听众的感情,使他们如醉如狂,哭笑无常,而你自己屹如泰山,像调度千军万马的大将军一样不动声色,那才你最大的成功”(1954年11月23日夜),“中国民族多数是性情中正和平、淡泊、朴实,比西方人容易满足”(1961年2月7日P181)。

《中庸》中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种平和的心态使情感合乎规范,不逾越界限。当然,在我们的文学作品中,也不乏表达强烈情感的典范之作,但在主流的作品中,情感的表达始终没有走入极端,表现出对于生活的彻底失望与厌弃。

孔子所说的:“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所指的也正是这种平和的态度所带来的积极的人生观,这让中国人的生活显得典雅雍容。傅雷先生也说:“我们和欧洲真正的古典,有时倒反隔离得远一些。真正的古典是讲雍容华中,讲雍容,典雅,中庸。但我们也极懂得含蓄,也极讲中庸之道。”(1955年4月20日P74)。

他觉得,“理想的艺术总是如行云流水一般自然,即使是慷慨激昂也像夏日的疾风猛雨,好像是天地中必然有的也是势所必然的境界。一露出雕琢和斧凿的痕迹,就变为庸俗的工艺品而不是出于肺腑,发自内心的艺术了”(1960年12月2日P169)。


孔子讲中庸之道。


多数人的人生不会有大规模的跌宕起伏,我们大多会在平静的生活中去领悟其意义。即使遭遇到命运的打击,保持平和的心态也才能真正找回属于自己的道路。

傅雷先生说:“以一个敏感的年轻人来说,对人类命运的不公与悲苦感到愤慨是理所当然的,但是为此而郁郁不乐却愚不可及,无此必要。你说过很多次,你欣赏希腊精神,那么为什么不培养一下恬静和智慧?”(1961年1月5日P171)不包,所以什么别的民族的东西都能体会得深刻。(1955年12月27日午P88)

能够以平静的姿态来看待生活的人,必然也是一个真诚的人,因为他不会用虚伪的情感来掩饰自己。傅雷先生强调了真诚对于一个艺术家的重要性——“真诚是第一把艺术的钥匙”,同时也指出了坚守真诚的不易:“社会上,家族里,太多的教训使我们不敢真诚,真诚是需要很大的勇气作后盾的”。(1956年2月29日夜P99)。

《大学》中提到了“君子必诚其意”,指出“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一位真正伟大的艺术家将自己的作品展现给大众时,同样也在展现着自己的生命与灵魂。傅雷先生从不空谈艺术,他时刻将艺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由此我想到,当我们走上讲台的时,心态又是如何呢?


傅雷的作品《读书与做人》


我们是否把自己的生活与我们所讲的内容联系在一起呢?真诚对人,真诚对己,平和的心态带来真诚,真诚带来对于生活的正确态度。傅雷先生说:“中华民族从古以来不追求自我扩张,从来不把人看做高于一切,在哲学文艺方面的表现都反映出人在自然界中与万物占着一个比例较为恰当的地位,而非绝对统治万物,奴役万物的主宰。因此我们的苦闷,基本上比西方人为少为小;因为苦闷的强弱原是随欲望与野心的大小而转移的”(1961年2月7日P181),这段话同样也可以给今天的我们以警醒。

傅雷先生热爱祖国的文化,但他也并不排斥西方的文化,他渴望两种文化能够融合在一起,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东方的智慧、明哲、超脱,要是能与西方的活力、热情、大无畏的精神融合起来,人类可能看到另一种新文化出现”(1961年6月26日晚)。

当今天的我们读到这里时,是否也应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新的认识与反省,是否也发现了自己所努力的目标呢?这本家书虽然是傅雷先生写给自己儿子的,但书中所表现的文化精神却是可以激励我们每一个人的,或者改变我们的生活。

傅雷先生用他的家书磨亮了他爱子的灵魂,用文化精神浸润出了璀璨的生命之华。在这一时刻,我们应当用中华文化精神来点亮进行的道路,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我是姑苏讲堂,讲述教育故事,分享教育知识,欢迎大家关注我!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傅雷家书读书感悟,傅雷家书读书感悟200字,傅雷家书读书感悟600字初中,傅雷家书读书感悟100字”边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