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之前的教育非常重要,是幼儿学习数学必备的基础。
很多家长把数学简单的理解为加减乘除,在孩子2、3岁时就开始用简单直接的方式教加减法,孩子会算2+3=5,家长就欣喜若狂,殊不知这是机械记忆的结果。实际上,孩子对这道加法题目的理解为零。数学包括了逻辑思维、空间想象力和运算,这三种能力的基础要在幼儿阶段打好。
以下是大班孩子需要学习的数学基础知识,一般5-6岁的孩子都能接受。
1、 多角度分类
目标:能从多个角度将一组物体进行分类,尝试说出分类的标准,并能再统一分类标准下将物品分完。培养孩子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按颜色分类,按形状分类,按属性分类等等。
举例:分扣子。让孩子把扣子分成两组,并尝试说出自己分类的标准,如按形状、大小、颜色和眼数等。
2、 测量
掌握几种测量的方法。 测量不仅有长度的测量、还有重量、温度和粗细的测量。
目标:能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物体,体验不同的测量工具和方法。
举例:用直尺量玩具熊的身高,注意一端要对齐,简单的认识直尺的刻度。
3、 认识钟表
了解钟表的基本结构,区分时针和分针。知道钟表是表示时间的工具,了解时间的意义,培养孩子时间意识,养成按时作息的好习惯。
最直接的教具就是闹钟,先从认识整点和半点开始,在幼儿能对整点和半点做出准确的判断后,再结合日常生活进行随机教育。
4、 认识单双数
要知道20以内的单数和双数有哪些。
方法:用“找朋友”的方法,例如数字6,摆6个苹果,两个的凑一对,没有单独落下的,就是双数。反之就是单数。
认识20以内单双数是大班幼儿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主要价值在于让幼儿借助具体的事物和直接的操作活动理解单双数的概念,“像1/3/5/7/9这样两个两个地数,总会剩下一个的数叫单数。像2/4/6/8/10这样总能凑成两个两个的数叫双数。”这样表述既使幼儿容易理解,又不失概念的准确性。
5、 认识多边形、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和球体
感知和辨别物体的形体是幼儿增强空间意识的重要内容之一。几何形体是对客观物体形状的抽象概念。幼儿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都能得到有关几何形体的经验。
例如:幼儿在玩耍过程中会发现球掉地上,不会马上停下来,而且会滚动一段距离,他们就会发现这是球体的一个特征。另外我们教幼儿辨别形体,一定要让他们用手触摸边缘和棱角,感知特征。
6、 等分
能用多种方法把物体或图形进行二等分或四等分,并指导等分后的部分小于整体,整体大于部分。感知用等分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幼儿的观察、比较和逻辑思维能力。
利用三角形纸片、正方形纸片、圆形纸片进行等分教学。幼儿在感知二等分现象时,我们要给幼儿足够的时间去观察、操作、发现,不要急于求成。
7、 认识大于号和小于号
了解这两种符号的实际意义,感知数的大小比较,理解大小比较具有相对性,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我们进行的教学一定要配合实物,例如可以让幼儿把两种不同的豆子先进行分类,然后比较多少,并摆上对应数量的数字卡,最后引导幼儿判断并摆放大于号或者小于号的卡片。
8、 认识左右
以左右手及物体来区分左右,培养幼儿空间方位感,提高思维能力。
区分左右是比较难的,因为左右还分主体和客体,是以自己为中心分左右,还是以其他物体为参照物区分左右。有的孩子直到一年级还区分不来。在日常生活中多练习以不同参照物为中心区分左右。
9、10以内数的分解与组合
数字的分解与组合,是为后面的加减法做准备。
目标:能对10以内的数进行分解与组合,并感知总数与部分数的关系,并能建立物与数的双向联想。
例如:5的分解与组合。5个西瓜可以分成1和4,2和3, 3和2, 4和1。
分解与组合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我们可以随机对孩子教育,如分玩具和分食物等,引导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感知分合现象。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皮亚杰指出:幼儿的数理逻辑经验不是来源于物体本身,而是来源于幼儿对物体的操作和其动作的内化。数学知识是幼儿通过活动和操作,经历思维活动体验出来的,不是背出来的。我们不能只给幼儿一个结果,或只向幼儿要求一个结果,而是要在于多多的引导、鼓励和支持幼儿对数学活动的探索与学习,为他们提供一个与实物相互作用、与人相互作用的学习环境。所以幼儿的数学教学离不开实物教学,把抽象变具象,他们才能接受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