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棚豆架下农家小院里那张简易小木桌,摆上的是西峰夕照掩映下的青花粗瓷,米粥、酱瓜、豆乳、咸萝卜……平民百姓夏日的晚餐就这样恬淡平和,树上的蝉声添加了些许热烈。
三眼土灶里烧出的一日三餐,虽然有些随意,有些延时,有些烟熏火燎后的余温,可人们对于味道的追寻从来都没有随意过,没有延时过,依然保持着内心里的热度,在菜肴饮食里去探索色、香、味的高度统一,到酸甜苦辣咸的五味里探寻最佳组合。味道,也就成了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成了生活里的一种分享。
本文作者李邦林先生在《味道义乌》分享会上
女人把田畴里、山野上、水塘中、泥土下找来的食材饪烹进她们的锅,男人许庆军却把弥散在民间的味道搜罗进他的书。这就是刚出炉的义乌美食专著《味道义乌》,这书还有个副题“诗画浙江百县千碗/义乌十碗代表性美食”。
《味道义乌》是一本硬壳精装的口袋书,剥开塑封的薄膜能闻到一股墨香,打开书页则是阵阵浓郁的义乌味道。“硬壳精装”,货色是硬的,内容是精的。
三眼土灶上三口锅各司其职,最里的大铁锅是煮的“猪食”,外头小锅炒的是“粗菜”,中间那口烧的是“淡饭”。长期以来,百姓吃的是粗菜淡饭,过的是苦乐年华。但他们从来没有放弃过对味道的改进和补充,在属于自己的节日和庆典里,变换着花样,丰富着味道,世代相传,形成了礼仪礼数里既定的流程,有了被当地人所接受的地方美食。如小麦磨成面粉以后,可做成包子、馄饨、拉面、麦鳅、麦几、麦壳饼、和羹浊、扑扑粿及各式糕点。饭食、菜肴、糕点、茶饮……都在牙齿的磨合里给尘世留下了自己的叙说。
许先生对于美食美味似乎有种飞蛾扑火的拼劲和执着,几次看到他在老街的身影,看着他手里捧着的是碗,最终打破的却是沙锅。后来才觉察到他在用舌尖鉴别食物成色的同时,也在人海里追溯口中之物的前世今生,从民众的片言只语里拾掇背后发生的故事,在故纸堆中寻觅遗落其中的踪影。于是,这《味道义乌》里的文字便变得鲜活和灵动起来,那些家常里的味道也就厚道、清纯和淳朴,使山野的精华转化成乡村的记忆。
一个地方的文化总要有人用心、用意、用力、用功、用劲地站出来搜集整理,使之成为一个地域内的符号和乡愁,留存也好,继承也罢,都是我们历久弥香的光扬。那天《味道义乌》这本书真到了你手边的时候,千万要细细看,慢慢品,你真会嚼出味道来。
(20210611)
作者丨李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