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魏智渊
2020年8月7日讲 2021年8月8日整理
首先要说儿童阅读和语文教学存在冲突,儿童阅读需要时间,语文教学也需要时间。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冲突。先把结论讲给大家儿童阅读与语文教学,或者说抓阅读和抓考试的冲突是没有办法解决的。为什么说这个冲突是没有办法解决的呢?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阅读和语文教学或者语文考试的冲突在本性上属于意义教学跟机械教学之间的冲突。我们讲儿童阅读的时候讲的是儿童要经历的一种潜在的有意义的学习,而我们今天的语文教材的学习,本质上属于机械教学系统。所以我们教育系统的属性决定了系统本身很难导向意义学习,这样,走向意义学习只能是个体选择。换句话讲,单个个体可以选择有意义的教学,但系统本身是盲目的和机械的。
第二个原因,加入我们不在乎考试,我们还剩下什么,这时你会发现一个问题,真正懂儿童文学的教师其实是非常少的。我们长期的应试教育培养出了一批不懂文学的语文老师,当然更不懂儿童文学了。应试教育不断迭代,不懂儿童文学的语文老师怎么去推进儿童阅读?这仍然是一个问题。它导向的一个结果是什么呢?我们看到教材有快乐读书吧,全社会都在倡导儿童阅读,但是儿童的阅读兴趣实际上是逐年递减的。大家最近看到蒲公英做的调查问卷,调查的结果是,虽然整个全社会在抓阅读,但儿童的兴趣仍然是孩子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逐年递减的。
既然这个冲突是没法解决的,那么为什么我还要讲这个话题?原因很简单,我们一旦理解了儿童阅读和语文教学当中的冲突,觉醒了的校长就会把儿童阅读带到学校,觉醒的老师会把儿童阅读带到教室,觉醒的家长就有可能把儿童阅读带到家庭,实现阅读自救。
第一个主题:什么是儿童阅读,什么是儿童文学?
以前是没有儿童阅读这个概念的,甚至没有儿童的概念。我国古代学习,孩子一开始学就是四书五经,顶多特意编一个弟子规、千字文,哪有什么儿童文学的概念?因为我们以前没有把儿童真正当成儿童,而是把儿童当成一个未成熟的人,他不具备自身的独立性。举个例子,在有学校以前,一个14岁的儿童跟着去打猎,跟在老爸后面能干点啥干点啥,总之,在这个过程中儿童渐渐长大。成人世界的一切是不避讳儿童的,而且那时候的信息主要是口头语言,也不是文字语言,那是共享的,这是在文字诞生之前。
随着印刷术的普及和学校的诞生,儿童的概念才产生。印刷术和学校的诞生成人和儿童进行隔离,儿童文学才慢慢产生。以前儿童学习和成人学习如果有差异的话,主要是难度的差异而不是性质的差异。我们今天看到的读经运动,本质上也是那一个时期的产物。那一个漫长的古典社会所谓的儿童文学和今天的儿童文学不是一个概念,它主要是针对儿童的教训。讲个故事,狼来了,是教育儿童的,但狼来了算不算儿童文学?其实今天来讲,狼来了这样的故事不算儿童文学,它本质上属于寓言,你也可以把它叫早期儿童阅读的形态,它没有把儿童当成儿童,而是把儿童当成不成熟的人。我们对儿童的要求是你要听话。因此到西方的文艺复兴、中国的五四运动,儿童才重新被发现,儿童成为一个独立的阶段成为可能,儿童开始有了合法延缓期。那么儿童在成为儿童之前,儿童也要产生劳动,那时候哪有童工的概念,现在童工是非法的。儿童成为儿童一旦独立存在了,儿童文学就诞生了。那么之前,儿童作为儿童的儿童性是被压抑的,这种压抑不利于儿童成长,尤其是不利于儿童创造性的发育。也许你觉得抽象,其实道理很明白,一句话,儿童不应该过早的进入到成人社会。儿童过早地进入成人社会,儿童就会形成所所谓的早熟。早熟是以丧失某种可塑性作为代价的。人这种动物和其他动物的区别在于,人在娘胎里就十个月了,出来以后有一个漫长的成长期,那么这个成长期意味着儿童在成人的体外继续发育,这个发育让儿童保持了巨大的可能性。所以,儿童越早熟,他越定型,越不利于可塑性。走得越快,走得越不远。所以把儿童当作儿童,给儿童一段特殊的合法延缓期,让儿童在合法延缓期里自由发展,对儿童的幸福乃至于一生的创造性和发展的高度有好处的。
儿童阅读最大的特点和成人不一样了。我们今天如果是一个成人,我们读书是为了解决问题,我今天要教好书,我就要读文本解读,读课堂与教学论,读名师的课案,但儿童读书解决什么问题呢?儿童阅读最大的特点是儿童阅读不解决问题的。我们管他叫儿童阅读的无目的性,这是儿童阅读的最大特点。换句话来讲,无目的的和目的性。儿童阅读在本质上是什么呢?在本质上是为自己的。儿童阅读的唯一目的就是成长本身。儿童阅读只是为了儿童自身,反应儿童生活的主题,同时也是儿童未来生活的象征性预演。
儿童阅读其实跟成人阅读是不一样的。他是无目的的。我们对这些东西的理解,其实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这样,我们就会发现,儿童阅读是针对儿童成长本身的。这样,儿童阅读的主题往往分为两类。一类是存在性的结构性的,每一个时代都有,比如,每一个时代的儿童都有自卑呀、虚荣呀、嫉妒呀、贪吃呀,有一本书叫《巫婆一定得死》,把这叫儿童的七宗罪。七宗罪就是儿童生命的原型,他潜意识里面都有的情节,这是每一代儿童文学的主题,往往越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越聚焦这些主题。还有一类是反应儿童当下生活的。淘气包马小跳呀、米小圈呀,这里面也有特别好的,像儿童社会小说《一百条裙子》,我们一般讲的流行的读物,是这样一个意思。
我们可以把儿童阅读分为两类:一类叫儿童流行作品(天然会读,喜欢读的)如,淘气包马小跳系列,郑渊洁的作品。还有一类作品叫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儿童未必想读,是我们希望儿童读的),像白雪公主,我们看到的国际大奖小说。
大家想象下,我们的成人阅读或者说青少年阅读,会分为两类,一类叫严肃文学,一类叫通俗文学。老师一般希望孩子读的是严肃文学经典文学,孩子自己喜欢读的是通俗文学。
孩子应该不应该读米小圈?当然应该。我们工作累了也会看《速度与激情》,这什么时候成为原罪了?但孩子只读这些不对,孩子自然而然会读这些,这你不用阻拦他,只要不是色情暴力的。但我们成人、老师,要把孩子带上经典,这两点结合起来,才会构成一个儿童阅读的全部。有满足你上半身的有满足你下半身的,须知参差百态才是幸福之源。
第二个话题:儿童阅读的价值到底在哪里?
儿童阅读的价值到底在哪里?用一句话来讲,在于引导和启发儿童生命的发展。流行的读物是帮儿童宣泄的,比如,成人工作了一天,晚上看《速度与激情》,它不能从道德上引导你,但它能让你情绪中积压一天的压力得以释放,它有利于身心健康,但它不能指引你生命以方向。但我们一般老师在一起讨论儿童阅读、儿童文学的时候,通常隐含的前提我们讨论的是经典读物。经典读物的价值就在于引导和启发儿童的生命发展。这是儿童文学真正意义上的一种价值。比如说《丑小鸭》讲了一个与众不同的人在一个平庸的平均化的社会里经历的痛苦与抉择,死亡与新生。童话都有象征性的。与众不同的人,大家都觉得吃喝拉撒是最好的,在一个平庸的社会里,一定会经历死亡与痛苦,它怎么新生,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儿童在读这样一个故事,儿童会对主人公的命运产生同情,儿童自居作用,在潜意识里认同了主角,主角痛苦时他也难过,主角高兴时他也快乐,这是阅读中的一种洗礼,我们把他叫做潜意识里的自居。这种自居让孩子想象性的跟主人公走了一遭。这一个过程中,他还会经历潜意识里的思考。儿童文学为什么重要?因为我们日常生活是平均化和平庸化的,这是每一个儿童的命运,不管你对你的小孩对你班上的孩子抱有多大期待,他们大概率会成为一个平庸的人。像彼得潘一定会长大,长成虎克船长。但儿童文学的价值就是让儿童潜意识里经历一场旅行,而且关键时有一个潜意识思想。比如,丑小鸭中有一个关键情节,丑小鸭到了养鸭场、沼泽地,快要死时它到了农家小屋。到了农家小屋后它到了它生命中的关键选择。为什么农家小屋是它生命中的关键选择?因为农家小屋是一种象征,一种安全感的象征,体制的象征,你可以看成一种给予你安全感的体制。这个时候,丑小鸭呆在农家小屋还是离开农家小屋,对丑小鸭的命运具有决定性意义。很多人选择了农家小屋,但总有一些人要在广阔世界闯荡一番,宁可饿死、冻死也不过平庸的生活。丑小鸭在面对天鹅的时候特别动人。我宁可死也不过平庸的生活,这是一种悲剧性的震撼,一种净化。那么,这种净化把儿童带到了一种选择当中去。这是一种意识层面对儿童的一种刻写。童话都有一个美好的结果,因为儿童需要获得保证。但精神的穿越就是一种人格教育,人格教育的本质就是教会儿童如何生活,如何成为更好的人。其实,我们知道大半儿童读了伟大的童话,读了英雄的旅程,他仍然会长成一般的人。童话故事并不是说你要长成一个伟大的人,当你知道伟大的人是如何生活的,你可以做一个平凡人中,保持对伟大的向往。这个才是关键,你虽然是一个平凡的人,但你是一个有格调的人,一个充满理想的人,而不是平庸的人、一个粗暴的人、一个乏味的人,键盘侠。你为他的生命保留了可能性,并不代表他一定长成英雄,只是在你的内心埋下一粒种子,这粒种子长成什么样,这是儿童的宿命,这是儿童无数次的选择最后形成的结果。这个意义上会看到儿童阅读价值非常非常大。那么我在讲这个时,大家潜意识里也会想儿童文学到底应该怎么带给孩子?这就是儿童文学、儿童阅读的价值,引导启发生命发展。在他内心埋下一粒种子,哪怕时一个平凡的人也不能时平庸的人。
《十万个问什么》算儿童阅读吗?广义上当然算,但他不是我们一般讲的本质性的儿童阅读。本质性的儿童阅读,是指跟儿童的道德、心理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命性阅读。
第三个话题:语文教材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语文教材的核心价值是知识与能力的刻意练习。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就是有意识地训练知识与能力。孩子在语言运用中工具性地能力,我们转换一下,我们就可以讲,语文教学的真正能力,就是读写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我们可以把口语表达能力融在读写里。我们可以讲读写能力是语文教学真正的核心。那么字词之类的学习是为读写能力做准备的。阅读理解题也好,作文也好,是为了培养和检测读写能力。当然我们知道,没有脱离主题的读写能力,所以语文教材也涉及到了主题性的人文主题,但这些人文主题就像蔬菜水果一样,为了给人提供相应的力量元素,这些元素才是语文知识。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这些人文主题的学习不是重点,否则它不是语文课,我们学习赵州桥,不是建筑课,学清明上河图,不是美术课,学刘伯承的故事,不是军事课,学小蝌蚪找妈妈,也不是生物课。这些课通通都是语文课。所以儿童阅读跟语文教材的不同在哪里?在于语文教材中涉及到的人文主题是复线,但在儿童阅读那里是主线,是主要目的。换句话来讲,儿童阅读是针对人的,语文教材是针对知识和能力的。他们各有重点,我们就是要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我们叫双线并进,叫儿童阅读与阅文教材。
第四个话题:人的读写能力从哪里来?
一个语文老师要肩负双重任务,一层是育人的任务,通过儿童课程,通过儿童阅读,给孩子人生以方向,以人为中心,教孩子如何生活,培养孩子的道德人格。另外一层是语文学习,通过刻意训练,训练孩子的读写能力。我们今天的第四个问题,就是人的读写能力从何而来。
首先弄清楚,读写能力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能力?我们假设有两个人读同一篇报告,一个人能够迅速地明白这个报告在讲什么,另一个人读了老半天也没搞明白,这个时候,我们就会说,这两个人的阅读能力其实是有很大差异。这个时候,你会发现阅读能力实际是在两个层面显现出来的。一个层面是对整体意义的迅速领会,一个层面是对重点信息的聚焦解读。屏幕出示的文字选自于鲁迅先生的《故乡》。鲁迅先生要走时,把他家里的东西卖的卖送的送,都处理掉,他小时候有一个很好的朋友,闰土。他把闰土也叫过来,一个是见见闰土,再一个是给闰土送一些东西。这个时候,闰土的生存情况非常不好,这里就有一段给闰土送东西及离别时的文字,这段文字里面有一个问题,有一段话说“我和母亲也都有些惘然,于是又提气闰土来。母亲说,那豆腐西施的杨二嫂,自从我家收拾行李以来,本是每日必到的,前天伊从灰里,掏出十多个碗碟来,议论之后,便定说时闰土埋着的,他可以在运灰的时候,一齐搬回家里去。”这些碗碟到底是谁埋的?是杨二嫂埋的,嫁祸于闰土,还是闰土埋的,或者说是第三第四个人埋的。这是一个问题。当我一旦提出这个问题,对这个问题的解释就反映出不同人不同的阅读能力。有人是破案式的,就会通过文本细读,分析谁有作案动机和作案时机,这是一种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本身就是阅读能力,但这种能力不是最高明的。最高明的是从鲁迅角度来讲,鲁迅为什么要写这个细节。从鲁迅的角度来看怎么设置能够更深刻的表现出小说的主题。那么这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法。这两种思维方法代表一个人的阅读水平。我们把他叫有意识的理解能力。有意识的理解能力是聚焦一个东西,把他能够分析清楚、理解清楚,解释透彻,这叫有意识的理解能力。我讲的重点是所有有意识的理解能力都是以无意识的理解能力为前提的,这叫有声与无。我们的语文教材培养的是什么能力?我们的语文教材培养的是有意识的理解能力,比如说根据上下文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这是有意识的理解;比如说你要理解文章的主旨,比如你要对文章的主题进行鉴赏评价,那么所有这些训练都是有意识的理解能力。但是这些有意识的理解能力,必须以无意识的理解能力作为前提。请问,无意识的理解能力是什么?你迅速地读下来,你知道我刚来出示的文字讲的是什么意思,无需思考,不消耗你的判断力资源,不消耗你地注意力资源,读下来自动就理解了。如果我刚才讲的这些东西,你不能自动化理解,你就不能够更好地思考这些碗碟究竟是谁藏在灰里的。这种有意识的思考是以你刚才能够流利的阅读为前提的。如果找一个二三年级的孩子读《故乡》,他读不下来,他根本没有能力思考谁把碗碟藏在那里。问什么呢?因为他要读懂表面意思,《故乡》写了什么他都读不下来,他都很困难。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达到一种无意识的理解能力。这种无意识的理解能力强大程度,能够帮你节约认知资源。用庄子的话来讲“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这种无意识理解能力越强,他就会让有意识的思考变得更高效。那么,这种能力到底是一种什么能力?怎么增强呢?这个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把它定义为“自动化阅读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怎么定义“自动化阅读能力”,他是这么讲的——
“小学面临着许多重要任务,而其中占据首位的任务就是:要教会儿童学习。你主要操心的事情之一,就是要在儿童应当掌握的理论知识分量跟实际技能和技巧之间,确定一个正确的相互关系。”“在小学里,你要教会所有的儿童这样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必须使阅读能到到这样一种自动化程度,即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读材料的能力要大大地超过“出声读”的能力。前一种能力超过后一种能力的程度越大,学生在阅读时进行思考的能力就越精细——而这一点正是顺利地学习和整个智力发展的极为重要的条件。我坚定不移地相信,学生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能不能顺利地学习,首先就取决于他会不会有理解地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
当你在读书的时候,你同时要具备两种理解能力,一种理解能力是无意识或者潜意识的,你看到文字的时候看到的不是文字,你是把文字无意识的翻译为意义,就好像你看金庸小说的时候,你看的不是文字,你直接看到的是画面,这样一种转换能力就是一种理解能力。这种理解能力是你对情节进行深入思考的前提。我们语文教学主要研究的是有意识的理解能力,我们语文教学很少研究无意识的理解能力,无意识的理解能力,其实是通过儿童阅读来完成的。如果这种无意识的阅读能力比较弱,一定会影响到有意识的阅读理解能力,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意思,也是儿童阅读真正的重要性之所在。以写作为例,写作时候头脑里是想这个字怎么打,还是想写作内容本身?他一定要想他写作内容本身,而不要想这个字怎么打。这个字怎么打在他那里必须形成自动化,我根本不用思考,我潜意识里打字速度快到我根本不用想怎么打字,只要想我的写作内容就行了。一旦他的打字速度降下来了,他的写作就会受到影响,这就是两种能力,打字能力是无意识的阅读能力,对写作内容的聚焦就是有意识的阅读理解能力。开车、打字都如此。
儿童一旦不认识或不理解词语,就会把大部分的注意力集中在词语上,就没有办法更好的感知和理解材料内容。举个例子,就如我们正常人可以自如地说话,我们的注意力不会集中在语言发音上,而是集中在所要表达的思想上,当我跟您说一句话时,我不会想这句话咋说,发音应怎么发,怎么把语法链接起来,为什么呢?因为我口语早就自动化了,但是对一个严重结巴的人来讲,不得不把许多的精力放在语言表达上,保持语言表达的流畅,这个时候他的思想就受到了限制,自动化阅读能力的缺失就是一种智力上的结巴现象。培养学生自动化阅读能力,培养孩子无意识当中的阅读能力,是小学低段的主要任务,通常在中段结束以后必须完成。今天的小学教学走向了应试教育,最大的问题就在于牺牲了孩子的阅读量,牺牲了孩子的阅读量就是牺牲了孩子的语言感觉,语感,就是牺牲了孩子无意识的理解能力。牺牲了孩子无意识的阅读理解能力,就为孩子高段和中学的学习埋下了地雷。孩子到中学越学越累,原因就是小学本来不应该应试化,结果小学应试了,到中学真应试时,他的功底没了。他的底层建筑沙是送的,小学抓应试抓得越狠,阅对孩子伤害越大。你今天去看,能考上清华北大、985的孩子哪个阅读量少了?你阅读量少了,将来所有的东西都受损。很多家长在小学阶段还不明白这个道理,明白以后赶紧就要抓阅读。这一点苏霍姆林斯基做了一辈子教育,他非常明白。所以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里面,他有一个阅读量的建议“为了使学生学会有表情地、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使学生在阅读地时候不要去思考阅读过程而是思考所读的东西的内容,那就必须使学生在小学学习期间花在朗读上的时间不少于200小时(包括课内和课外),而花在默读、视读上的时间不少于2000小时。教师们把这件工作在时间上加以妥善分配。”
2000个小时意味着什么?2000个小时是个什么概念?当年甘老师在海南教小学做阅读的时候,海量阅读,我们三年级一千万字,四年级一千万字,有相当的孩子每年达到两千万字,他就觉得你在出牛,不可能的,孩子读不了那么多,但实际上你再看一下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中学,他给孩子提的要求,2000个小时是什么概念?在正常的阅读速度下达到自动化阅读能力的儿童可以在两个小时内读完十万字左右的中等水平的图书,你可以计算下这个量。而我们今天的课程标准要求1到9年级,孩子的阅读量不低于400万字,九年不低于400万字,这个量是根本没有办法帮孩子突破自动化阅读关的。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就以苏霍姆林斯基为例,我们来算,忽略小学一年级,孩子的阅读量不够,一学期是400小时,每年800小学,每学期按五个月计算,每个月是40小时,每天2个小时,把周末和寒暑假计算在内,平均阅读时间孩子每天也要在一个小时左右,阅读量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们在讲海量阅读时候,把海量阅读,主要集中在三四年级,每年的阅读量不少于1000万字,大约在100本书左右,两年下来以后,我们希望孩子读到2000万字以上,2000万到4000万之间,我们刚才讲1000万字的书假如都是极限, 你可能还觉得非常多了。如果孩子在三四年级的阅读量足够,自动化阅读就会过关。如果你说看动画片算阅读,就代表根本没有理解刚才讲的自动化阅读,因为自动化阅读是突破文字关的,动画片里面没有文字的。只有读文字书达到了这个数量,才叫什么呢?才叫真实的阅读量,如果三四年级阅读量足够,自动化阅读就会顺利过关,这个时候五六年级就没有必要再去追求阅读量,应该去追求阅读品质。比如五六年级就可以经典研读,甚至文言文学习,如果现今条件,你的孩子阅读量不够,那么五六年级就应该继续加强阅读量。这是第四个问题,人的阅读能力从哪里来。
第五个问题:海量阅读的原理与实践
我们发现人的读写能力有一个逐渐进阶的过程。一个孩子在生下来以后,漫长的学前期,他首先要大量的听故事,通过倾听发展理解力,进而在倾听的背景下,学会意义识字。这是学前和小学低段的任务。低段识字朗读是重点。为什么中段默读是关键。低段朗读是关键,中段默读是关键,高段精读是关键。他的课程原理在哪里呢?低段朗读是关键,就是在语音、字形、意义之间建立关联。所以低段足够的朗读量和识字量是非常重要的。识字和朗读是学前和小学低段的关键任务。到了小学中段需要大量的阅读刺激,这个阅读刺激是为了发展无意识的理解能力,就是我们刚才讲的自动化阅读能力。这是小学阶段在智力方向的最重要的任务。这个任务过关后,我们才可以发展精细的有意识的加工水平,并不断地提升无意识的理解能力。有意识的理解能力必须以无意识的理解能力为前提。他是中高段尤其是高段的任务。我们把这两者组合起来,我们就有了课程意识。现在的问题在于我们的语文教学里面海量阅读从来没有存在过,我们存在的只有针对教材的精确学习。针对教材的精确学习能不能解决无意识的理解能力的提升呢?显然不能。为什么不能呢?举个例子,现在的语文学习,对多音字、错别字、病句、默写过分强调,最后演变为钻牛角尖似的学习。举个例子,为有几种读法,什么时候读二声,什么时候读四声;是心宽体pan呢,还是心宽体pang呢?还有很多平时并不太使用的字,因为容易错,所以经常考。我们的易错表当中绝大多数都是非常用的,哪怕常用字,我们读错字本来不妨碍理解,在加上一些容易读错的地名,我们孩子就学这些,考这些,几乎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而且这些字呢,错别字呀无关理解,往往只关乎记忆。再比如说病句练习,我们反复操练的就是十种左右的病句类型,什么双重否定不当啊,搭配啊、语气不当啊等等,结果是孩子在答题时很清楚套路,但是孩子在自己写作文时候,错别字本多,病句连天,他并没有通过病句训练解决语病的问题。我们还要区分是比喻还是拟人,是明喻还是暗喻,但孩子从来写不出生动的比喻。这就是语文教学,脱离了孩子生活当中的语言实践,所有我们的语文教学少慢掺费是普遍现象,新课程改革也改不掉。那么学了十二年语文,既培养不出良好的读写能力,也培养不出健康健全的人格,这个现象是怎么发生的?我们要考虑。原因很简单,我们没有解决自动化阅读问题,没有解决孩子输入量的问题,没有解决语感的问题,没有解决无意识的理解力的问题,这样这些训练变得非常抽象,而且难以理解。导致了大量训练但是没有收益,而在反复内卷。这个训练转化不了你的阅读理解能力,这就是我们今天面临的一种现状,我们语文老师是非常清楚的,所以导致一些问题。
第六个问题:儿童阅读的意义与困难
在这种背景下,儿童阅读的意义非常明显,有大量儿童阅读,培养了孩子语言感觉,无意识的完成了阅读自动化的工作,从而提升了儿童阅读自动化的水平。但是,儿童阅读这么好的事情却很难落实。我今天讲了也落实不了。为什么?首先,他跟应试教育有明显的冲突,这个冲突首先是时间上的冲突,儿童要读书,校长跟家长要成绩,你觉得老师会怎么办?老师会冒着降低成绩的风险抓阅读吗?而且抓阅读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哪怕你做了海量阅读,他的成果要显现,大概需要两到三年的周期,因为抓阅读是长期,不是今天我训练了我明天考试分数就提高了,抓阅读以后需要一个量,需要一个时间周期,需要一个转换过程。你即便抓了阅读,要三年以后成果显现出来。老师等不起,也活不到那个时候,这样学校抓阅读就成了面子工程。表面上抓阅读,给家长看的,实际上他要成绩。跟应试教育的冲突,就导致了这个事情很难落实,落实不符合经济学原理。
第二,儿童阅读和教材学习遵循不一样的教学逻辑。教材学习因为是精确学习,他的核心是训练加反馈。训练要严格,反馈要针对问题。但是儿童阅读能不能像语文学习那样去抓呢?儿童阅读不能像语文学习那样去抓,因为儿童阅读教学侧重套路跟语文教学是相反的。他的关键是数量加激励,刚好是相反的,前者是少而透,后者是数量优先,要有激励兴趣。当儿童阅读的时候,我们不能够总是负面评价,甚至不应该有负面评价。我们用儿童学习语文教材的方式,去教儿童语文课程,结果导致了儿童课程教材化,所以现在各个地方在做的整本书共读,我不好说风凉话,但根据蒲公英智库的调查,学生的阅读量逐年下降,为什么呢,学校抓什么,会什么。抓阅读,会阅读。为什么抓阅读会阅读,因为积累好词好句,写读后感,概括大意都涌到儿童阅读中来了。阅读的兴趣被丧失了。什么你今天读一本书让你写一个读后感,你受的了呀?你今天出去旅游,回来要写个游览记,你说算啦,我不出去了。因为他是反人性的。教材学习一定是反人性的,至少他有反人性的层面,因为教材学习本身就是刻意练习。但是儿童阅读不能反人性,儿童阅读反人性就有问题了。70后可喜欢读课外书了,老师逮着要撕,我们桌兜里面读,因为喜欢。现在一旦公开化,变成阅读课孩子不爱听了,我们确实要检讨。这是第二个,我们做儿童阅读做法是有问题的。
第三,家庭是抓阅读的主力军。这是我在老魏的咖啡馆里给家长讲的,不要太相信学校,一定要家庭自救。在这种情况下,家庭是阅读的主力军。为什么?因为家庭有动力。学校教育抓的是教育公平一个孩子的差异是家庭拉开的,家庭教育必须补学校教育的不足,你千万不能等学校教育去抓海量阅读,家庭要抓。我们后面在咖啡馆还会开一系列课程,包括讲整本书,将给家长,家长再讲给孩子,因为没那么难,读着特别有意思,家长也会很喜欢,这是跟孩子一起成长。
第七个问题:人文主题的问题
现在的教材学习对人文主题重视不够,一股脑都在讲语文要素。现在铺天盖地都是语文要素,实际上这就有一点走向了新工具论。我们回头想一想,统编版教材出来以后,我们在教哪一个单元的时候真真正正在人文主题上下过功夫,提升过学生的人文素养,或者关注过大主题?没有啊。把人文要素当成读写训练,孩子的读写能力又一次被架空了。举个例子,我们在讲统编本的时候,讲神话单元。我们很容易把人文主题,变成抽象的大道理。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些人文主题对孩子的人生本身具有指导力量。比如,我们在讲精卫填海,讲来将去是讲文言文,然后我们要学习精卫的精神。这就成讲道理了,但是从来没有人问过,为什么精卫填海是一种精神,而不是一种神经病呢?那么,这个问题不解决,对儿童来讲就是空洞的,这是儿童课程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那么是语文教材的复线,但我们在一线没有处理好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的问题,导致了儿童没有意义感。意义感,怎么做人,最终还得由儿童阅读来承担,还得由家庭来承担。
第八个问题:儿童阅读和语文教材各自承担着不同的功能。
儿童阅读是指向人的,本质上是教会儿童如何生活。儿童阅读有一个从属目的,儿童阅读的主要目的是指向人,一个在儿童文学里面浸润起来的儿童,他的情感是丰富的,他的精神是有弹性的,他的人格是健全的。除此之外,儿童阅读到达了一定的数量和速度,可以刺激儿童自动化能力的形成,换句话说他刺激了儿童智力的发展。所以阅读是小学最重要的事情。我以前讲,小学最重要的是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就是抓人格教育。第二重要的是抓阅读。有没有比抓阅读更重要的?没了,如果一定要有,就是身体锻炼有可能比他重要,再没了。
语文教材是反过来的,是指向知识的,是真正的知识与能力的训练。今天的语文教材离真正承载语文教材的功能还有漫长的距离。加入今天的语文教材,真正承载了语文教材的功能,他也无法取代儿童阅读的重要性。因为对一切语言学习来讲,输入量太重要了。这就是有人说的,学语文不一定学语文书,因此无论对教师还是家长来讲,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都是非常迫切的任务。这个任务,学校无法全部完成,限于刚才讲的种种情况,家庭要在这方面做一些补位,不要太在乎小学的语文成绩,这是我的观点。
我还想普及一个观点,有人讲抓了阅读以后考试成绩就上来了,怎么可能?因为阅读和考试训练是两套系统,一个孩子阅读量大,长远来讲对一个孩子的考试成绩确确实实有强有力的支撑作用,时间越久对成绩的提升越是正向的,但阅读不是直接作用于考试成绩的。相反,我们更容易看到的情况是抓了阅读成绩下来了,最后不得不一手抓阅读,一手抓练习。有的老师说,我抓了阅读以后成绩上来了了,那你的因果关系解释错了,是因为你抓了阅读,孩子喜欢语文了,喜欢你了,孩子愿意在语文上投入更多时间,成绩好了,并不是阅读自然而然带来的。我们一定要清楚,读书就像强身健体,你天天跑步,天天健身,身体有力量,爆发力强,跟一个练过跆拳道的人去对抗,你往往打不过他,为什么呢?因为你的体质好是练跆拳道的基础,但如果你缺乏技术指导,你的力量的转化率就非常低。你有内功还得有招数吧。所以,你很容易被体质不如你但经过专业训练的人击倒。最好的发展方式是什么呢?一个孩子越在早期,越注重发展力量,强调阅读,越到晚期越注重发展技巧,完成对力量的转换,这就是我们讲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越到早期,越抓体能训练,越到晚期越抓技巧,阅读跟考试是一样的,只有这样去做,完成比例,才能高素养高成绩。因此在整个小学阶段,我们在抓阅读和抓教材应该有个比例,理论上的比例用二八原则,小学阶段80%的时间应该用于阅读,20%的时间应该用于以教材为中心的精确训练。那么到初中阶段,仍然是二八原则,但是颠倒过来,80%的时间用于教材,20%的时间用于阅读。
小学阶段的三段也是一样的,小学阶段真真正正精确的训练应该在高段加强,在低段和中段,应更重视孩子的阅读和习惯培养,包括预习能力的培养,我们所讲的自学能力的培养等等。所有这些东西的重要性要远远高于你今天让孩子做的那几道题。
我写了篇文章《儿童课程与语文教学》大家把它和今天讲的参考着读,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