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学习

将相和的主要内容看这里!何致文: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介绍及教学注意的问题

本文为2019年8月29日上午举行的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材网络培训讲义精要,报告人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何致文老师。


各位老师好,我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的何致文。今年秋季,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材正式与大家见面了,相信大家现在已经拿到了新教材。

大家一定很好奇,这本新教材“新”在哪里?是怎么编排的?有哪些特点?教学上要注意什么呢?

接下来,我将详细地给大家详细五年级上册教材的编排思路与教学建议。

一、教材的结构体系

通过目录页,我们可以看到五年级上册教材共编排了8个单元。包括21篇精读课文,6篇略读课文和2篇习作例文。8个单元中,6个是普通阅读单元,单元主题分别是“万物有灵”“民间故事”爱国情怀“舐犊情深”自然之趣和读书明智。

另两个是特殊单元,分别是第二单元阅读策略单元(提高阅读的速度)和第五单元习作单元(学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这是教材总体的结构。接下来我们来看单元内部是如何编排的。

五年级上册基本延续了中年级教材的结构体例

每个单元以导语页开篇,明示这个单元的主题和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分为两条,第一条是针对阅读提出的,第二条是针对习作提出的。

每个单元安排3~4篇课文,分为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

精读课文的课后题一般从朗读理解、积累运用、拓展实践三个维度进行设计。

略读课文只在文前安排了阅读提示,没有课后题,提倡学生自主阅读,将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进行迁移运用。

部分课后还会灵活安排小练笔、选做、阅读链接和资料袋栏目。“小练笔”引导学生由读学写,读写结合;“选做”设计语文实践活动,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阅读链接”由课文自然延伸,引导学生拓展阅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资料袋”提供阅读的补充材料,丰富学生对课文的认识。

每个单元还安排了口语交际、习作和语文园地。其中口语交际穿插安排,全册共出现4次。

语文园地中编排了“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 “书写提示” “日积月累”栏目,“交流平台”对本单元的学习重点进行归纳、梳理、总结。

“词句段运用” 安排语言实践活动,提升学生语用能力。“书写提示”穿插安排,全册共出现2次,提示学生书写时注意行款整齐,开始欣赏楷书书法作品。“日积月累”集中安排古诗词、名言警句等传统文化的经典内容,让学生诵读、积累。第三单元后面还安排快乐读书吧栏目,将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

相比于中年级,高年级教材体例上也有几处小变化,一是语文园地不再安排识字加油站栏目,二是除课文中的生字和见面字注音外,练习系统和助读系统中的生字不再注音,对学生自主识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总体编排特点

1. 选文以名家名作为主,内容更加丰富、有深度

五年级上册教材选取了一批古今中外经典作家的经典作品,既有传诵千百年的经典古诗文,如《论语》、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也有外国著名作家的代表作,如布封的《松鼠》、清少纳言的《四季之美》。

此外,教材还选取了包括巴金、郭沫若、闻一多、许地山、叶圣陶、冰心、吴冠中、贾平凹、冯骥才、梁晓声等众多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的名篇名作。这些选文语言典范,既便于学生学习和积累语言,又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启迪,情感上受到感染,满足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需求。

除了重视选文价值的经典性,五年级上册教材选文的广度也进一步拓展,不仅安排学生阅读历史故事、抒情散文等体裁丰富的文学作品,还安排了专门的单元让学生学习民间故事、学习说明文。

相比于中低年级的选文,高年级的选文也更加有深度。比如第六单元的选文情思细腻、含蓄,学生需要细细品读文本描写的场景、细节,才能体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深厚感情。

第四单元的选文,情思则更加厚重。如果说低中年级,我们让学生享受的是生活的阳光和灿烂,感受到那些积极、明亮的正向情感,从高年级开始,我们也让学生逐步开始感受“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圆明园的毁灭》把我们这个民族曾经经历的伤痛和劫难展示给孩子,我想,这就是一个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因为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不仅仅来自他的光荣,也来自他的苦难。

2. 根据年段特点,提升学生阅读与表达能力

五年级上册教材是高年级的起始册次,比中年级提出了更高的能力培养目标。同时为了防止学习的阶段性断层现象,教材也十分强调中高年级能力培养目标的有序提升。

比如,在阅读能力的培养上,逐渐由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过渡到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四年级我们学习了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如四年级上册通过“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四年级下册“学习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

同时,到四年级下册则开始过渡,让学生学习抓住关键词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到五年级上册,阅读能力培养的重点就完全过渡到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如第4单元让学生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第6单元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描写的细节、场景中蕴含的感情。

再来看一个表达的例子。在习作方面,五年级上册的要求由写清楚变成写具体,由写段落变成写篇章。比如同样是介绍类的习作,在三年级下册习作“我做了一项小实验”要求的是,把做小实验的经过写清楚,四年级上册“推荐一个好地方”中要求把推荐的地方介绍清楚,都还是停留在写清楚、写段落的层次。

到了五年级上册习作“介绍一种事物”,则要求介绍事物要“分段叙述,把重点部分写具体。”对学生的习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然,像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写具体等要求都是高年段的整体教学目标,学生刚刚升入五年级,处于中高年段的过渡期,在起步阶段时要求不宜过高,要逐步提升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避免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3. 练习设计活动化,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年级上册教材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加强了练习设计的活动性。

如第三单元让学生为《牛郎织女》的故事设计连环画,第四单元少年中国说的课后题让学生做一份关于百年来强国人物的手抄报,第七单元的词句段运用让学生设计元旦联欢会的海报。

通过创建这些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完成这类实践性与开放性很强的练习活动时,需要综合运用所学的内容去完成任务,从而有效提升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培养他们的审美创造能力。

三、阅读编排特点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五年级上册七个阅读单元的主题与语文要素的安排。本册的阅读教学有以下几个重点:第一个重点是在第二单元专门编排了一个阅读策略单元,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第二个重点是在第四单元和第六单元学习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不同方法,其中第四单元重在学习结合资料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第六单元则重点关注文中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

第三个重点是在第一单元、第七单元学习初步了解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其中第一单元学习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第七单元学习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下面我们来看看教材的阅读板块是如何围绕这三个重点进行编排的。

我们先来看阅读编排的第一个特点,关注阅读速度提升的策略学习和方法实践。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在3-6年级上册各编排了一个阅读策略单元。三年级上册编排的是预测单元,四年级上册编排的是提问单元;五年级上册编排的是提高阅读速度单元,六年级上册编排的是有目的阅读单元。

关于五年级上册这个创新单元的安排,许多老师都非常关注。不少老师问我们,为什么要让学生关注阅读的速度?是不是提倡学生读什么都读得很快?在这里,我想简单介绍一下这方面的理论背景,让大家能了解这个单元的编排意图。

对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两者关系的认识,学界也曾经有不同的看法。近年的研究指出,阅读速度与理解的关系在儿童早期发展阶段会有正相关,就是说阅读速度越快,理解就越快,理解越快,阅读速度也就越快。

但阅读速度的发展不是无限的,到了一定阶段,阅读速度就固定下来了。所以如果是成年人来进行阅读速度的训练,可能意义不大,但对于儿童而言,教以方法,是比较行之有效的手段。

让小学生来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阅读速度,还可以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从总体上促进阅读能力的发展。所以,就这个单元设想而言,我们希望通过介绍一些通识的方法,让学生通过不断的阅读实践来提升阅读速度,从而提高阅读的理解能力,以应对现实生活中的阅读需求。

关于第二个问题,我们需要强调的是,“提高阅读速度”不等同于“快速阅读”,二者在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上有本质的区别。

本单元教授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目的在于理解,而非专注于速度本身,更不是要让学生以后读书就全部“一目十行”,从而失去了享受阅读的乐趣,失去了精读课文的技能。

我们让学生关注阅读的速度,教授提升阅读速度的方法,是想让学生具有“想快则快,想慢则慢”的能力。跟“速读”所提倡的理念,是两回事。所以要避免把本单元理解为“快速阅读的方法训练”单元,更不能把阅读课上成“速读方法”的机械训练课。

另外我们还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就是所谓“阅读策略”并不是一节课就可以教会的,学生从有所认知,到形成能力,再到养成习惯,最终形成素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学生阅读速度的提升,不仅需要方法的指导,也需要不断的阅读实践。所以我们期待的是,这个单元的学习仅仅是一个开始,学生在未来的阅读实践中,能够反复运用本单元学习的方法,逐渐达到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的双重提升。在达成这些基本的认识后,我们来看看这个单元具体的编排。

本单元安排了4篇课文,我们先以第一篇课文搭石为例,了解一下这个单元的编排体例。首先我们在课文前面安排了阅读提示,明确本课要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试着带着这种方法进行阅读实践,并根据要求记下阅读的时间。

课文后通过学习伙伴的交流,与文前的提示相照应,将阅读方法具体化,并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和收获,相互启发借鉴,其他课后题关注的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这里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要求记录的时间,不是眼睛扫过课文的时间,而是读懂课文的时间。学生要在确定自己理解课文内容后,再记下所用的时间,防止有的学生过分追求速度,而忽略了理解。

关于读后交流,无论学生阅读的情况如何,老师都要鼓励学生如实地交流。老师可以根据课堂上观察到的情况,请不同阅读时长的学生来汇报他们的完成情况,分享他们的阅读效果。

通过交流使学生初步体会到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之间的关系。通过学生的交流汇报,老师要发现学生阅读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本课理解的难点,再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每篇课文的具体编排

《搭石》一课的文前的阅读提示告诉学生阅读时要“集中注意力、不要回读”,让学生试着带着这种方法进行阅读实践,并根据要求记下阅读的时间。所谓集中注意力阅读,是要让学生尽可能地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排除周围环境对自己的干扰,一边读一边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提高阅读速度。

在学生阅读课文时,老师要尽可能营造相对安静的学习环境,阅读过程中不随便插话,不要配音乐。所谓不要回读,是指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不太理解的地方,不要停留太久,不要反复地读。

课后练习第一题让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情况。结合学生的阅读体会,重点指导学生如何集中注意力,明白什么是“不回读”。最后,让学生梳理总结“集中注意力”“不回读”的经验和方法,运用方法再读课文,更准确地把握课文内容。

课后练习第二题则通过提问考察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也提示学生阅读速度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的。既要提高速度,也要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老师还可以出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题目,以检测阅读效果。

第二篇课文是由《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历史故事《将相和》。这篇课文主要学习的是连读的方法。与第一篇课文一样,文前提示方法,课后第一、二题交流阅读体会,将方法具体化,并通过选做题训练连读。

老师可以结合课后选做题,课前就让学生提前准备写着词语或句子的卡片,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形式,在学生眼前逐个闪现词语和句子。

这些词语或句子出现的时间要很短,让学生不得不尽量一眼就看清楚整个词语或句子,从而体验到“连读”就是要尽量扩大视域,一眼看到更多的内容。然后让学生用这种方法阅读课文,在实践运用中感受方法训练带来的阅读效果。

课后第三题让学生根据提示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第四题让学生交流对廉颇、蔺相如的印象,考察的是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提示学生在提高阅读速度的基础上,还需要把握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

第三篇课文是一篇科普文《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这篇文章非常有特点,基本上每个段落都讲的是一种事物比另一种事物的运动速度更快,学生如果能把握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就能很快地抓住关键词句,提高阅读的速度。因此我们在这篇课文中,安排学生学习借助关键词句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与前两篇课文一样,文前提示方法,文后第一题交流阅读经验。通过学习伙伴的提示,告诉学生把握了文章表达上的特点,就可以抓住关键词句,加快阅读速度。课后题第二题让学生按运动速度的快慢给几种事物排序,考察学生在提升速度的同时是否能够抓住文中的关键信息。

课文中涉及的一些事物距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学生难免会有一些不懂的内容,或者某些课文内容激发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所以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后,可以结合课后第三题,引导学生就不懂的问题或者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交流。这不仅是对四年级提问策略的巩固与提升,同时也提示“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在教学中可以多次进行。

第四篇课文《冀中的地道战》是一篇红色经典文章,提示学生带着问题读,边读边思考,也可以提高阅读速度。“带着问题”阅读,要求学生做一个积极主动的阅读者,能帮助他们更快地找到关键信息,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由此提高阅读速度。

课后第一题的学习伙伴交流阅读经验时,除了提示本课的阅读方法外,还回顾了上一课的方法,提示学生可以综合本单元所学的方法来提高阅读速度。课后第二题让学生说说地道战取得成功的关键是什么,要求学生在了解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涵。

这种是带着问题积极主动的阅读,关于带着什么问题读,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阅读之前,看到课文题目自己产生了哪些问题,带着这些问题阅读有没有提高阅读的速度。阅读后再说一说自己在阅读的过程中又产生了哪些新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阅读有没有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交流时,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哪些问题有助于自己更快地关注到课文的关键信息,哪些问题能帮助自己更快地把握课文的内容和主旨,将方法训练引向深入。

在学完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后,“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的学习收获,对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进行梳理总结。

第一个学习伙伴总结了连词成句地读(扩大视域)和不回读的方法。

第二个学习伙伴总结了带着问题读(寻读)和跳读的方法。

第三个学习伙伴总结要一边读一边想,圈画关键词句。(鉴别阅读)

第四个学习伙伴提示要不断练习才能将方法熟练运用。

语文园地中词句段运用的第一题还提示学生可以通过概括句意的方法提高阅读速度,学生在阅读中要概括和整合信息,这是一个比较高的要求,同样也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才能达成。

本单元的教学需要注意如下的问题:

第一点:教学时,要少“概念”多“实践”。学生阅读速度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学了方法就能运用自如的,需要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不断练习,才能逐步提高阅读的速度。所以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不仅要在本单元的学习中落实,还要鼓励学生将方法运用到自己平常的阅读实践中去。

老师在选择阅读的补充材料时,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选择难易适度的选文,从而激发学生使用方法的积极性,感受提高阅读速度带来的效果,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第二点:通过本单元练习设计的安排,我们能感受到,理解是速度的前提和基础,脱离了理解的阅读速度是没有意义的。所以课堂上也不建议采取竞赛的方式强化速度意识,教学中一定要防止学生为追求速度而囫囵吞枣式的阅读。要引导学生真实记录自己的阅读情况,以便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发现问题,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方法训练,切实提高阅读的效率。

第三点:在这个单元,不建议安排学生预习课文,识字也要尽量提前集中学习,以减少学生阅读过程中的障碍,保证阅读方法训练的流畅性。再者,本单元的课文都要求精读,既要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也要达成阅读理解的目标。

所以在讲完策略之后,还要让学生研读课文,完成课文学习的要求。但是“提高阅读速度”的意识要贯穿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无论是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还是深入研读课文,阅读都要讲求速度。

阅读编排的第二个特点是循序渐进地学习把握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

进入五年级上册,学习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成为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一方面这是课程标准针对高年级语文学习提出的新要求,另一方面步入高年级,选文的情感表达更加丰富、含蓄,学生要深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也需要一定的方法辅助。

五年级上册教材书共有两个单元涉及“把握文章的思想情感”的方法学习,明确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对于确定单元教学的起点与生长点是非常重要的。在四年级下册,学生已经学习了抓住关键词句,初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但是那个单元的课文相对简单,在方法学习上的要求也不高。

进入五年级上册,随着课文难度的提升,学生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需要学习新的方法指导。教材在阅读方法的编排上,一方面是将阅读教学向课文外部拓展,在第四单元重在学习结合资料体会课文思想感情,另一方面是将阅读教学向课文内部深入,在第六单元则重点关注文中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清楚了单元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教学时,就知道可以本单元教学的着力点在哪里。

我们先来看第四单元具体的编排。

第四单元以爱国之情为主题,编排的语文要素是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个单元的课文距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学生需要借助一定的外部资料,才能深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每篇课文的课后练习也围绕这一语文要素做了细致的编排。如古诗三首的课后题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少年中国说(节选)》的课后题引导学生结合资料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理解课文的意思,并通过查找资料,了解百年来中国人的强国梦想;《圆明园的毁灭》的课后题结合资料和阅读链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圆明园的历史、文化价值,感受作者的痛惜之情;《小岛》引导学生结合资料了解我国边防守岛部队的生活,感受海防战士的爱国情怀。学生在完成这些课后练习的过程中,能知道如何结合资料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结合材料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学生在中年级也已经学过了查找、整理资料的基本方法,所以在这个单元,要结合什么样的资料,怎么结合资料去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可能是教学的重点。老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学习的需要有目的地查找资料,有针对性地使用资料。

接下来,我们以《圆明园的毁灭》为例,看看如何结合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圆明园的毁灭课后题要求学生结合资料说说为什么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让学生借助资料,读懂课文第3~4 自然段的内容,了解圆明园在建筑艺术和文物收藏方面的重要价值。这两段文字蕴含了不少文化知识,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可以怎么引导学生去结合资料理解呢?

第3自然段概括说明了圆明园的建筑景观。可是圆明园的辉煌毕竟已成为了过去,单凭课文的文字描述要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生动的形象是比较困难的,教学时可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查找、利用资料,丰富对圆明园建筑及其价值的认识。如可以让学生看一看有关圆明园的纪录片,进入课文描绘的情境中,感受圆明园建筑的包容中外。还可以找一找有关安澜园、狮子林的图片资料,读一读与蓬岛瑶台、武陵春色有关的古诗文,引导他们进一步想象圆明园内的建筑景观。

教学第4自然段,可以让学生结合相关的新闻资料来介绍圆明园内收藏的历史文物,如,十二生肖的兽首铜像在国外被拍卖的新闻,借此深入体会“圆明园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这句话,以及这些文物被掠夺后的“不可估量的损失”。

总之,教学这个单元时,查找资料、使用资料一定要有针对性。查找资料要注意唤起学生的学习经历和生活体验,要能综合运用多种形式的资料来促进感悟和理解。使用资料要避免喧宾夺主,不能因此导致学生对课文的关注减少。

第六单元以“舐犊情深”为主题,编排了《慈母情深》《父爱之舟》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三篇课文。这些课文有的写了无私的母爱,有的写了深沉的父爱,还有的写了父母对孩子不同的爱的方式,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思考。

这几篇课文的字里行间蕴含着真挚充沛的情感,和学生的实际生活也联系比较紧密,学生理解起来其实不难,但是要能领悟其中情感的特殊与复杂之处,设身处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则需要从场景、细节中仔细地品读和琢磨。

教材围绕单元语文要素对课文的课后题进行了精心的编排。如慈母情深的课后题让学生说说从课文的哪些场景描写中感受到慈母情深,分析细节描写中蕴含的深情。父爱之舟的课后题中,让学生梳理文中出现的场景,品读关键语句中蕴含的感情。学生通过品读交流印象深刻的场景、细节,可以更深入地体会蕴含在其中的人物情感。

接下来,我们以《慈母情深》第16~19 自然段为例,看看如何引导学生体会场景、细节中蕴含的复杂感情。

这段文字写了“我”从发现母亲到最终确认母亲的场景。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其中的细节:

①第16自然段中“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凑到缝纫机板上”这句话,为什么不说“看见我的母亲弯曲着瘦弱的脊背,头凑到缝纫机板上”?

②为什么我要重复连喊两声“妈——”?

③母亲听到我的声音时,又是怎么反应的?从反复出现的“我的母亲”,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心情?

要让学生在品读、交流中体会到:课文详细地描述“我”的所见所感,是为了让读者更能感受到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因为“我”是在嘈杂、阴暗、极其压抑的环境中寻找母亲,因此需要不断地辨认。我不能确定,也不想相信那个弯曲着瘦弱脊背的女人就是我的妈妈,所以我才连喊两声妈。

文中反复出现的“我的母亲”,将母亲简单的动作像特写慢镜头一样分解、细化,虽然只是短短的一瞬间,画面却十分清晰,母亲弯曲的脊背、疲惫的眼神、肮脏的口罩,都让我震惊不已,我看到母亲在这样的环境里拼命工作,内心感到又怜惜又酸楚。

教学时,一定要让学生从这些具体的场景和细节中领悟到主人公内心复杂的心理变化,以及这份母爱的特殊之处,而不是慈母情深这种泛泛而论的感受。

本册安排的三次阅读链接,也都是围绕深入把握文章思想感情进行编排的。通过引导学生拓展阅读同一主题或作家的作品片段,让学生在对比阅读中加深对课文思想感情的理解。

如《圆明园的毁灭》课后拓展阅读闻一多的《七子之歌》和冯亦同的《和平宣言》,引导学生通过对比阅读和查找资料,体会课文和这两则阅读材料在表达感情上的相似之处,不仅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还能加深对课文思想感情的理解,进一步体会作者对家国之殇的痛惜之情。

琦君《桂花雨》、巴金《鸟的天堂》课后则安排了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阅读链接,让学生通过拓展阅读,理解琦君通过桂花雨传达的思乡之情,巴金对自然和生命由衷的赞美。

五年级上册教材希望通过这两个单元的学习,和阅读链接的拓展运用,为学生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提供一定的方法指导,并为后续册次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教学建议:

这两个单元有些课文的篇幅较长,表达的思想情感也更加含蓄、深刻。教学时,应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阅读,整体感知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时,要让学生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进行充分地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感受和看法,避免对课文的解读“标签化”。

这两个单元的一些课文都是原来就选入过教材的老课文,老师比较熟悉。但是在新教材中,由于课文的教学目标发生了变化。老师在教学时一定要突破思维定势。要结合单元的语文要素重新设计、安排教学,用新方法教老课文,把老课文上出新滋味。

阅读编排的第三个特点是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

从高年级开始,课程标准提出学生要能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五年级上册教材安排了两个单元落实这一要求,即第一单元“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第七单元“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这两个单元的课文都是名家名篇,具有作家独特的个性魅力,值得细细品味,同时它们在表达方法上又有共通之处,编排在一起,可以丰富学生的阅读经验,给学生习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把情感寄托在描述的事物中,是文章表达情感的常见方法。第一单元以“万物有灵”为主题,编排了精读课文《白鹭》《落花生》《桂花雨》和略读课文《珍珠鸟》,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白鹭》的课后题让学生说说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感受作者对白鹭的诗意描写,体会作者对白鹭的欣赏和赞美;《落花生》的课后题引导学生通过归纳花生的特点,理解作者“要做有用的人”的感悟;《桂花雨》的课后题让学生说说桂花带给作者的美好回忆,理解作者的思乡怀旧之情;《珍珠鸟》通过对小鸟从怕人到信赖人的描述,展现了作者与珍珠鸟之间的美好情谊。学生在完成课后题的过程中,对课文的表达方法会有更深刻的领悟与理解。

教学中老师会感到有难度的可能是白鹭这篇课文。这是郭沫若先生写的一篇寓情于物的散文诗,语言含蓄凝练,有些语句比较抽象,学生不好理解。在教学这样一篇课文时,我们要遵循“难文浅教”的原则。以课后题为抓手,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整体感知白鹭的美,感受白鹭与诗之间的共通点,从而体会到作者对白鹭的欣赏和赞美。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在课文主旨的理解上不需要做过细过深的挖掘,学生只要能体会到白鹭的诗意特征,以及作者对白鹭的赞美之情即可。

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七单元的编排。第七单元的主题是自然之趣,编排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这是教材第一次以单元编排的方式专门培养学生的文学品鉴能力。

本单元均有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但是每篇课文有充满每个作家独特的情趣和韵味,《四季之美》娴静委婉,《月迹》则清新雅致,体现出作家敏锐的感受力和超凡的语言驾驭能力。所以教学时一定要引导学生品读、积累课文语言,培养初步的文学品鉴能力。

与此同时,教材围绕单元语文要素对每篇课文的课后题进行了精心的编排。《四季之美》引导学生体会四季景物的动态之美,《鸟的天堂》让学生说说傍晚和早晨鸟的天堂有什么不同特点,在对比中感受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月迹》则让学生通过追寻月亮的足迹,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学生在完成课后题的过程中,对课文的表达方法会有初步的理解。如,《四季之美》的作者,描写了春天黎明时分天空颜色的变化、夏夜萤火虫翩翩飞舞的情景、还有秋天黄昏时大雁比翼而飞的景致,凸显了四时景物的动态美;《鸟的天堂》中,傍晚的大榕树是静谧的,早晨的大榕树则是热闹的,一静一动,特色鲜明;贾平凹的《月迹》一文,既有对月亮爬竹帘格儿的动态描写,也有对月光洒满院子的静态描写,在一群孩子对月迹的追逐之中,显示出明月神秘又慷慨的性格,对童心的描写更是既传神又逼真,营造出一种清新优美的艺术境界。

阅读这些饱含着情思又独特动人的课文,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写景类文章常用的表达方法,也可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趣味。

教学建议:

这两个单元的课文在表达方法上有相似之处,但更具有作家独特的个性魅力。所以教学时要避免对课文的解读概念化,一方面要注意落实单元语文要素,体现本单元的重点学习目标;另一方面也要基于课文的个性,挖掘有价值的学习内容,体现课文的个性特点。

教学这两个单元时,一定要注意语文要素中“初步”这个词。在教学时要在具体的阅读中去丰富学生的感受和认识,而在表达方法的学习上不宜提太高的要求,不要硬性灌输概念或者讲得过深过细,以免加重学生的认知负担。学生只要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初步课文的表达方法即可,如教学第七单元时不要求对动态描写、静态描写进行过细的分析,更不要让学生机械地区分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

这两个单元的课文语言风格都充满作家的个性魅力,教学时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朗读,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课文独特的韵味。对于优美的段落,可以引导学生熟读成诵,品味、积累。

接下来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第三单元、第八单元的编排情况。

本册第三单元也是非常有特色的单元,它以民间故事为主题,专门安排学生阅读民间故事,除了在课内阅读《猎人海力布》《牛郎织女》之外,还设置了快乐读书吧栏目,将阅读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这个单元安排的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教材围绕创造性复述安排的教学活动实践性非常强,比如在《猎人海力布》中让学生换人称讲述海力布的故事、在《牛郎织女1》中将简要的情节通过想象补白丰富充实起来、在《牛郎织女2》中为牛郎织女的故事设计连环画,在这些有趣的活动中落实方法训练。

为什么要在民间故事单元安排这样一个语文要素呢?我们知道,民间故事的内容是在口耳相传的过程中逐渐丰富、发展起来的,每个人既可以是听众,又可以是创作者,学生在创造性复述的过程中可以深切体会到民间故事的独特魅力。

本单元的快乐读书吧栏目也是围绕民间故事的主题进行编排的。以“从前有座山”为题,引导学生阅读中外经典的民间故事。快乐读书吧的结构与中年级的教材类似,由导语、“你读过吗”、小贴士和“相信你可以读更多”4 部分组成。

导语以从前有座山的故事为引子,激发学生阅读民间故事的兴趣。“你读过吗”和“相信你可以读更多”,通过展示精彩片段,推荐阅读中外经典的民间故事。小贴士介绍了民间故事在内容、主题及表现方法上的特点。通过课内外阅读的有机结合,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还鼓励让学生把课内学到的方法在课外阅读中实践运用。

教学建议:

教学创造性复述时,应以理解故事内容为基础,尊重故事的基本内容与价值取向。老师要发挥正面的价值导向作用,要引导学生找到合适的教学生发点,不能信马由缰,脱离文本。

本单元安排的练习活动性强,可以采用整合单元教学的思路,按照“读故事、讲故事”的线索灵活调整单元内各板块的内容,将本单元的教学组织成一个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如,快乐读书吧的教学可以提前,在进入本单元前就开始读民间故事,为口语交际“讲民间故事”作准备。教学《牛郎织女》课后第二题时,可以与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第二题相结合,给学生训练创造性复述提供具体的指导。

教学时,不要带着学生一句句分析文本,而要让学生多表达,多展示,多体验,为学生营造轻松的活动氛围,激发学生读民间故事、讲民间故事的兴趣。

快乐读书吧的教学活动要贯彻整个学期,以保证学生阅读的时间和容量。老师在开学之初就可以组织学生制订阅读计划,布置阅读任务,做好导读工作,促进学生主动阅读。在学期中,要定期分享阶段性的阅读体验,解决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在学期末要总结阅读收获,交流阅读感受,在班级里形成读书分享交流的良好氛围。

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快乐读书吧的阅读是一种非功利、无压力的阅读,所以教学时我们要以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交流为主,在理解、记忆等方面不做过多的要求。

我们再来看看第八单元的编排。第八单元的主题是读书明智,编排的要素是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前面提到,学生在四年级已经学习了从不同角度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基本方法,到五年级上册,我们要继续深入,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如读《忆读书》中要求梳理作者的读书经历,总结她认为的好书的标准;《我的长生果》中要梳理作者读过哪些类型的书,及她从读书、作文中悟出的道理。

相比于四年级的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本单元训练的提升之处在于学生要根据要求对课文的内容要点对信息进行提取、归纳和整理,要求不同,把握的内容要点就不同。

比如要完成忆读书的课后第一题,梳理作者读书的经历,就要知道作者读书的不同阶段、所读书目的名字,再通过她对这些书的感受或评价,梳理出她认为的好书的标准。梳理信息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圈画关键词、利用表格等,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梳理信息。关于作者“阅读感受或评价”的信息比较零散,学生很容易遗漏,可以让学生通过互相补充的方式将信息加以完善,概括总结出作者认为的好书标准。

通过这道题的设计可以看出,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和四年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有很大的区别。所以老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明确这个单元的学习要求,培养学生根据需要提取信息的能力,关注信息提取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到了六年级上册,学生还要继续深入,通过阅读策略单元学习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这个单元教学目标的达成,为后续册次的语文学习做好能力铺垫。

教学建议:

这个单元的所有内容都是围绕读书明智这个主题进行编排的,可以围绕“如何找书读——推荐好书——交流读书方法”这条主线,开展以“读书”为主题的单元整合教学。在本单元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用学到的读书方法进行阅读实践,读一读课文中作者提到的一些书籍。也可以在本单元学习之初,提前布置口语交际和习作的任务,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选择要介绍的人物形象和推荐的书籍,认真研读推荐的人物或书籍。让学生在活动中深入体会多读书、读好书带来的好处,交流实践读书方法带来的效果和作用。

本单元是本学期最后一个单元,所涉及的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学生根据要求梳理出来的信息,对他们的阅读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总结这一单元或这一学期的读书经验,并运用到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如,如何选择好书,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

四、习作的编排特点

五年级上册的习作内容非常丰富。有写人的,如漫画老师;写想象的,如二十年后的家乡;有说明类的,如介绍一种事物;有评论类的,如推荐一本书。

同时,习作的要求也比中年段有所提升,如写人要求写出特点,记事要求重点突出,写景要求写出变化,介绍事物能够用上恰当的方法,还要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这是五年级上册习作编排的一个基本面貌。

在这里还要跟各位老师强调的一点是,统编语文教材采取了读写分编,兼顾读写结合的编排方式。阅读和习作各拉出一条训练线索。所以教学时要注意不能将同一单元的习作和阅读生拉硬拽,强行建立联系。那么,五年级上册习作的编排特点是什么呢?

一、逐步培养学生写篇章、写具体的能力

进入到高年段,习作的要求由写段落过渡到写篇章,从写清楚过渡到写具体。五年级上册教材将列提纲、分段叙述、具体表达的要求分批分次落实在本册的习作中,培养学生将语篇内容进行结构和铺展的能力。

教材在第四单元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安排学习列提纲、分段表述。列提纲是一项重要的语文能力,列提纲和修改提纲的过程,就是理清思路、明确主旨、组织材料的过程。

因此教材要求学生仿照提纲样例规划自己的习作,想一想,习作要表达的中心是什么,内容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的顺序怎样安排,开头和结尾写什么。在此基础上,达成分段叙述、把重点部分写具体的习作目标。

教材在其他单元的习作中也提出了类似的要求,如在第五单元的习作“介绍一种事物”中,要求学生“分段介绍事物的不同方面”,在第八单元的习作“推荐一本书”中要求“分段写推荐的理由”。通过反复的训练,引导学生养成列提纲的习惯,和分段表达的能力。

与此同时,教材也强调学生的习作能力要从写清楚向写具体过渡。如第四单元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强调把重点部分写具体;第八单元习作“推荐一本书”要把重要的推荐理由写具体。学生要根据习作的要求,对材料有所选择,逐步形成把重要的内容写具体的能力。

语文园地的“词句段运用”中也有许多实践训练,为学生达成写具体的目标奠定基础。如第二单元第二题,让学生模仿例子,将成语所包含的动作、语言、心理等通过具体的情景呈现出来。第七单元第二题,则让学生仿照例句,将一个句子通过大胆的想象或细致的描绘写得更具体。

通过引导学生将凝练的成语、简单的句子尽可能场景化,充分开掘学生生发语言和铺展语言的能力。希望通过这些实践训练,逐步让学生学会写完整的篇章,并能把重要的内容写具体。

教学中要准确把握习作的目标要求,在起步阶段不宜要求过高,要通过反复的习作实践让学生逐步达成写篇章、写具体的能力,从而使中高年段的习作自然衔接、平稳过渡。

二、重视习作的过程性指导

教材重视习作过程的分解指导,通过各种方式,给学生提供习作的脚手架,从动笔前的观察和搜集资料,到习作时的组织材料,再到完成后的交流与修改,都根据不同话题的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能够较好地保证习作方法训练落到实处。

如第一单元习作“我的心爱之物”,通过举例的方式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思考自己的心爱之物究竟是什么,与选材提示相对应,教材还呈现了四幅充满童趣的插图,帮助学生勾连生活,建立起习作素材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教材还提供习作框架,让学生“想想它是什么样子的,你是怎么得到的,为什么会成为你的心爱之物”,围绕这几个问题结构文章,把自己的喜爱之情融入字里行间;写完后再办一期“我的心爱之物”习作专栏,还要贴上习作和图片,和同学交流分享,在互评的过程中感受习作乐趣。

第三单元的习作“缩写故事”。先明确缩写的方法:在整体把握故事内容的基础上,明确故事的主线,再进行适当的摘录、删减,改写、概括;然后提供了一个具体的缩写范例让学生直观感受缩写的效果;提示修改的原则,如缩写后故事情节是否前后连贯,语句是否通顺,从而明确修改的方向,提升习作的质量。

教材还在有的课文后灵活安排了小练笔,促进读写结合的同时,使其成为单元习作的基础。如,《落花生》课后的小练笔,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写写身边像花生一样默默无闻地做着贡献的人,引导学生仿照课文的表达方式进行练笔,为单元习作做铺垫。通过这些过程性的指导,希望能有效降低学生习作的难度,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习作任务,提升习作能力。

三、加强实用性文体的习作

教材重视实用性文体的习作,希望学生通过习作进行真实的社会交往,满足学生实际生活和学习的需要。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实用性习作在五年级上册教材中具体的安排。

五年级上册共安排了七次实用性文体的训练,这七次习作既有单元的大习作,也有课后的小练笔,还有词句段运用中的语言实践,形式多样。就内容来看,教材一方面加强应用文的学习与实践,如写海报、书信、介绍词,一方面要求学生写评论类、说明类的文章。

如第五单元习作“介绍一种事物”是写说明类文章,要求学生根据掌握的资料,用准确清楚的语言说明事物的特点。第八单元习作“推荐一本书”是写评论类的文章,鼓励学生向他人推荐一本好书,并将推荐的理由写具体。这些内容各异、形式丰富的实用性习作,既可以培养学生使用资料的能力,又可以增强学生习作时的对象意识,满足学生自我表达与未来发展的需要。

习作单元的设计更是凸显了统编教材对实用文习作的重视。整个单元通过一系列阅读和习作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习作单元也是本套教材的创新点,是在读写分编之外,另一个保障习作训练系统性和科学性的举措。

首先要明确的是,习作单元的板块构成和阅读单元不一样。这个单元没有安排语文园地和口语交际栏目,另外设计了初试身手和习作例文栏目。各个栏目的功能也和阅读单元不一样。

精读课文主要学习表达方法——“交流平台”梳理总结表达方法——“初试身手”初步尝试运用表达方法——“习作例文”进一步感悟、积累经验——单元“习作”呈现本单元的学习成果。这几个板块的内容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形成习作单元的完整结构。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它具体是怎么编排的。

和普通单元的精读课文不同,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强调从阅读中学习表达的方法,让学生体会说明性文章的基本特点,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

第一篇精读课文太阳是一篇一般性说明文,采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介绍了太阳的特点以及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课后第一题,让学生学习阅读说明文的方法:能准确提取信息,把握课文内容。学生从这道题中,可以明白说明文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事物,获取知识。

课后第二题,重在引导学生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体会使用说明方法的好处。教学时应以理解为主,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概念,更不要把概念作为知识点去考查。

第二篇精读课文《松鼠》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通过对松鼠形象化的直接描述,介绍了松鼠的外形和生活习性。

课后第一题:要求学生在阅读后能准确提取文中的信息,并分条列举。

课后第二题:呈现大百科全书中的一段文字,让学生体会文艺性说明文与一般性说明文在语言风格上的差别。

两篇精读课文在方法上各有侧重,组合在一起则可以形成互补,在学习基本的说明方法方面给学生一个较为完整的概念。

两篇精读课文后安排的是“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

“交流平台”对两篇精读课文的说明方法进行了总结,并对比了两篇课文的语言特色,使学生对基本的说明方法有较为清晰的认识。

“初试身手”则是单元习作前的练笔,其作用主要是进行习作“热身”训练,既是课文学习的自然延伸,又是对“交流平台”中归纳方法的具体实践。这里设计了两道题目。

第一题以电视塔为例,提示学生说明同一个事物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再让学生试着选择身边的一个事物,运用多种方法说明它的特征;第二题要求学生将课文《白鹭》2-5自然段改写成说明性的文章,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说明性文章的表达风格,为学生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打下基础。

之后是两篇习作例文,均配有旁批,在典型的地方加以批注,分别从不同角度启发学生如何运用说明方法,领悟说明方法带来的效果。

《鲸》的批注从用词准确、分类介绍、形象描写等角度,指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如何运用说明方法把事物的特点介绍清楚。

《风向袋的制作》的批注扩展了说明的特点和角度,让学生了解如何有条理地表达,把制作过程说完整、说清楚。

大习作“介绍一种事物”是本单元学习成效的最终体现,重点是让学生能够运用说明方法写清楚事物的特点。

单元习作第一部分以表格的形式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以拓宽习作的思路。表格的第一栏,提示学生可以从动物、植物等不同方面想开去。表格中的题目引导学生在选取说明对象时,可以选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或者是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如火星的秘密等;还可以选择对某类事物的某一个部位进行介绍,如动物的尾巴;也可以是介绍某一种事物的制作或使用方法,如溜溜球的玩法;甚至可以模拟事物的口吻来介绍,如袋鼠的自述。让学生对说明文有新的认识,使说明文习作更加活泼。

第二部分从写之前、写之时、写之后三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写说明文之前,要做好观察、搜集好资料,对事物有充分的了解,并且对要介绍的内容有构思。

习作时的指导,结合说明性文章的特点,从内容、方法和篇章布局三方面提出具体的要求,其中“试着用上恰当的说明方法”是本次习作的重点。

习作完成后,建议学生交流分享,把能激发他人的兴趣、获得相关知识作为评价标准之一,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说明性文章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建议:

要准确把握习作单元的编排意图,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这条主线开展教学。无论是精读课文的练习,还是交流平台的总结,再到习作例文的批注,教学目标都集中在说明文表达方法的学习上,所以教学时要找准习作单元中精读课文、习作例文的定位,不必在课文内容理解上做过多过细的分析,以提高教学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交流平台是整个习作单元的核心,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教学时,要以它为总抓手把握习作单元的教学,将方法指导有机融入整个单元教学。

本单元中的初试身手和大习作,都要在学生观察和搜集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在单元学习之初,可以提前布置观察和搜集资料的任务。要引导学生做好资料的搜集、梳理和筛选的工作,提醒学生习作时注意恰当使用资料,不能大段照抄资料。

要针对学生的练笔及习作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指导。老师可以借助“初试身手”的练笔,及时发现学生习作的问题,利用精读课文和习作例文进行指导,引导学生关注说明性文章的特点,避免习作时写成记叙文。习作完成后,围绕是否写清楚事物的主要特点、是否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是否分段介绍事物的不同方面、是否能让读者产生兴趣等进行评价,让习作指导有针对性。

可以根据习作教学的需要,灵活处理各板块的内容。如,可以在学习完课文《太阳》并初步了解说明方法后,结合“初试身手”第一题,选择身边的事物进行介绍。也可以提前布置单元习作,让学生先确定好要介绍的对象,列好习作提纲,有针对性地查找资料,在“初试身手”第一题中选一两段来练笔,进而完成大习作。

五、口语交际的编排特点

为了解决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提高口语交际教学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教材给出了每次的交际要点,这些要点以小贴士的形式呈现在页面的右下角,可以让老师、学生明确教学目标,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口语交际活动。

五年级上册安排了4次口语交际,每次的交际话题和交际要点都呈现在这个表格中,可以让老师们对本册口语交际的内容形成一个初步的印象。那么,本册口语交际的编排特点是什么呢?

1. 强调交际话题的现实指导意义,重视方法学习

进入高年级,教材充分关照各种类型的交际话题,既有侧重发展口语表达能力,特别是当众表达能力的独白类话题,如“讲民间故事”“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也有侧重培养学生交流讨论能力的交互类话题,如“制定班级公约”“父母之爱”。

口语交际话题的选择和情境的设置,或来源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如“制定班级公约”“父母之爱”;或与单元学习密切相关,让学生有话可说,如“讲民间故事”“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同时,教材也十分重视在交际过程中的方法学习,让学生在每次口语交际活动中都要学习新的方法策略。

以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口语交际“制定班级公约”为例,教材创设这一真实具体的情境,指导学生如何通过讨论、投票的方式制定规则、达成共识。小组讨论的过程和讨论后的小结是本次口语交际的重点,学生在交际过程中要注意倾听、思考,“听”能抓住重点,“说”能归纳总结,条理清晰,同时发言时要有时间意识。

再如第六单元口语交际“父母之爱”,与本单元主题联系紧密。通过对事例中父母的行为发表看法,提高学生围绕观点选取材料的能力和讨论时的应对能力,同时通过本次口语交际活动,创造机会让学生客观理性地看待父母之爱,以便更好地和父母相处。

学生在这些真实的交际情境中完成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学习可以迁移运用的交际方法,对提升其口语交际能力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2. 重视能力培养的有序提升

进入高年级,口语交际在能力训练的目标上也有所提升。五年级上册教材的编排也充分体现能力的梯度发展,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倾听、表达、讨论能力。

首先,教材在表达能力的培养方面形成了一个目标梯度。在三年级要求学生说清楚看法和理由,并能够运用合适的方法来讲述;四年级要求学生能够围绕话题发表看法,不跑题,不遗漏主要信息;到了五年级上册,要求在陈述观点时要有依据、有条理。既要在表达之前搜集整理材料,选择合适的材料支持自己的观点,又要按照一定顺序分条讲述,说清楚理由。讲故事的时候要更加生动和灵活,能够丰富故事的细节,配上相应的动作和表情。说明高年级口语交际更加强调表达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材在倾听能力的培养方面也形成了一个目标梯度。三年级教材要求学生能了解讲话的内容,边听边思考;四年级要求学生能够判断别人说的话是否与话题相关;根据讨论的目的记录重要信息听清要点。都是处于听懂的层次上。五年级上册则要求学生在交流时用心倾听,能听出重点和不同。比如:听人说话能抓住重点。既能总结大家的共同意见,也能说明不同意见。倾听的要求从听懂到能边听边记,到做好归纳。

在讨论能力的培养上,三年级要求汇总小组意见,尽可能反映每个人的想法。四年级要求判断别人说的话是否与话题有关。同时要分类整理小组意见,有条理地汇报。到五年级,要求发言时能控制时间,并作小结。要求从不跑题上升到做归纳和梳理。

进入五年级,对学生的交际素养的培养也逐步深入。三四年级着重培养学生的对象意识和场合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比如三年级要求有礼貌地回应和耐心听,四年级要求注意说话的音量,并根据对象和目的选择交际内容。

到五年级上册,在场合意识、对象意识的基础上,还要求学生尊重规则。如,“制定班级公约”中建议学生发言时要控制时间,讨论时尊重大家的共同决定。“父母之爱”中要求尊重别人的观点,都是在培养讲话人的规则意识,这是在场合意识、对象意识基础上对交际素养要求的进一步提升。

这些口语交际中习得的交际要点可以迁移运用于不同的交际情境,帮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提高与他人交流的实效性。

3. 注重与单元其他版块的相互促进作用

五年级上册中大多数口语交际的编排,都与单元的阅读、习作等板块设计有着紧密的联系,有的是方法上的联系,如第三单元的讲民间故事;有的是内容上的联系,如第六单元的父母之爱。

教学时可以进行整合性的教学,比如第八单元的口语交际“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编排上注重活动性,能够与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相结合,让学生迁移运用所学的方法,通过填写表格来梳理人物信息,理清人物特点,分条表述,突出重点。

口语交际中交流的内容,也可以作为习作的素材进一步利用。第三单元的口语交际“讲民间故事”,可以与本单元“创造性复述”的训练相勾连,让学生讲故事能更加具体生动;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将“快乐读书吧”中读到的民间故事在这里进行交流展示,使交际的内容更加丰富。

教学时可以充分发挥口语交际与单元其他板块的相互促进作用,减少重复的环节,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教学建议:

1. 重视课前准备,重视成段表达。要上好口语交际,需要学生对交际的话题作好参与的准备。比如,“讲民间故事”,需要学生课前阅读民间故事,熟悉故事情节;“推荐一本书”,需要学生提前准备好相关的材料进行展示。

所以要上好口语交际课,首先要让学生做好课前的准备。另外,教学时老师还要重视引导学生成段表达,避免对生活场景的简单重复,从而培养学生口语表达的逻辑性、条理性和丰富性,实现其表达能力的提升。

2. 教材中口语交际的策略方法,可以迁移运用于不同的交际场合和交际对象,为了加强学生对交际策略的运用能力,教学时要创设不同的交际情境,让学生学习在不同情境下实现交际目标,发展口语表达能力,不断增强交际的勇气和自信心。

除了专门的口语交际课,还要重视日常教学中无处不在的口语交际活动,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的方法,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比如,可以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述,让所有学生都有表达机会;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老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口语表达情况,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运用口语交际课中的学习成果。

3. 老师要熟悉教材,重视话题的前后关联,明确每次交际的能力提升点。类似的交际话题,在不同的年段有不同的方法策略。如二年级下册口语交际讨论制定班级“图书借阅公约”,与本册的“制定班级公约”在活动的形式上是类似的。但是能力要求上是有差别的。

再比如,教材的口语交际中多次训练学生讲故事,比如四年级上册让学生讲历史故事、五年级上册让学生讲民间故事。每次的方法策略是什么?与前面的学习有什么区别和练习?这都是需要老师去研究的。要学会了解交际话题和方法策略的前后关联,才能更好地把握教学。

结语:

统编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在接受采访时曾说,大家在比较新旧教材的异同时,不但要关注有哪些不同,更要关注变化之中所体现的观念、意图和方法,在思考和探究中去用好新教材。通过新教材的使用,去创新教学的理念,改进教学的方法,推进语文教学的提升。

专家简介

何致文,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高级编辑,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编写组成员。主要从事小学语文教材和教学的研究工作。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将相和的主要内容,将相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将相和的主要内容简短30字,将相和的主要内容50字”边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