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學習情景,假理性和概念以生動的形象,呈現給學習者,令人在體悟之後,欣然收穫。
【文 / 应彩云《上海托幼》相约名师专栏作者】
对幼儿而言,主题活动的魅力在于将知识放置于某一话题的特定情景中,让幼儿带着情感学习。
那么,怎样的情景才算好的情景?
有一年秋天,我带中班孩子去森林公园玩落叶。孩子们在厚厚的落叶堆里玩累之后,坐在一旁静静地吃东西。这时我大声念出诗歌《秋叶》:“秋风啊秋风,不停地吹啊吹,树叶在天空中不停地飞啊飞,有的像……”大家听得很入迷。
没想到,回途中,孩子走在长长的公园小道上,也模仿我的样子吟起诗来,中班孩子居然能将诗句记得八九不离十。为什么孩子能轻松记住这么大段没有情节的诗句?想必,是因为森林公园里如诗般的秋叶飞舞的景象。
瞧,好的情景,可以激发孩子学习的热情,让孩子形象地学习。为了轻松而有效的教与学,我们要努力寻找生活中与教育内容相一致的情景。
绘本《跳舞吧,小雅》讲述了一个孩子追求梦想的故事:小雅喜欢跳舞,她羡慕会跳芭蕾舞的姐姐。可妈妈反对:“跳芭蕾很难!你还小。”小雅纳闷:跳芭蕾舞很难吗?可我喜欢啊!
这个故事引发了孩子们的共鸣:“是的!大人总不让我们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在绘本设置的情景中,我引导孩子开展了“阅读图像符号和描述形体动作”的学习活动,来促进孩子理解与表达能力的发展。
当读到“小雅觉得‘我喜欢芭蕾舞,我觉得芭蕾舞不难’,小雅依然悄悄地练习芭蕾舞动作”时,我出示了一组舞蹈动作简笔画。我对孩子们说:“你们看,这些舞蹈动作难吗?你看得懂吗?看懂了,请你做出来。”孩子们在音乐声中尝试着舞动起来。
接着,我又引发新的学习:“这组动作,我们都觉得不难。来!我们一起告诉小雅,这些舞蹈动作是怎么做的。只要你们把动作讲清楚,小雅一定觉得不难,因为她喜欢芭蕾舞。”
于是,大家玩起了“你尝试讲述动作、我尝试表达动作”的游戏。游戏规则是:讲述的人不能比画动作。
一开始,孩子自顾自地讲述着:“伸出这只手……朝那边……不对,脚这样……头抬高……”可以想象,犯规自然不断出现。随后,他们“左手……右边……”地沟通起来,却发现面对面左右方向相反给沟通带来不便。
最后,大家发现:以参照物为方位来沟通交流最有效。孩子开始这样描述:“靠窗的脚向窗那边伸出去,脚尖点地;靠门的手往上指向天,另一只手叉腰,腰往窗那边弯下。”语言已使动作形象生动起来。
这时,我介入发问:“你们觉得把话讲清楚,难吗?”孩子回答一致:“不难!”我回归故事主题:“对!因为你们喜欢帮助小雅,喜欢做的事情就不难。”孩子们连连点头。
丰富的生活给予我们多彩的教育背景,而绘本故事给予孩子更引人入胜的学习情景。在或假想或幻想的世界里,我们要捕捉与孩子当下成长相契合的情感世界,并发现他们可能发展的领域空间,确定教育教学目标,激发孩子在情景中主动地学习。
我还发现:一个相同的教学内容,放置于不同的情景中,孩子的学习状态和效果完全不同。
曾和中班孩子玩“谁的耳朵听得清”的游戏,回复是懒懒的“没听清”;也曾和大班孩子玩“说话接龙”的游戏,回应是事不关己的“接不下”。
我利用绘本《粽子里的故事》中“奶奶请大家吃粽子、讲故事”的情节,以“小动物吃了粽子、肚子里有了故事,可是讲不出故事”为情景,激发孩子“我来吃粽子讲故事”,并在检验自己“听、说”能力的前提下,完成了“听”和“说”的游戏。
学习,往往是理性而概念的,人们在无解或一知半解的状态下,难免产生抗拒情绪。而好的学习情景,假理性和概念以生动的形象,呈现给学习者,令人在体悟之后,欣然收获。
如此想来,教学活动设计的艺术,抑或就是情景创设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