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冠秀
1971年,中国与多国建立外交,并恢复了联合国的合法地位,喜事连连,举国上下沸腾不已。12月一天,毛主席和一行人在中南海散步,正在聊着最近的喜报,恰巧遇到警卫员李耿成在执勤站岗。
主席停下步伐亲切和蔼地与他交谈:“小同志,参军几年了?”李耿成激动地回复:“三年了。”
“你的口音有些熟悉,是哪里人啊?”主席笑着问道。李耿成再次答道:“我是平山县的,我的奶奶是戎冠秀。”
在听到“戎冠秀”这个名字后,主席微笑道:“噢,戎冠秀同志啊,我认得的,是子弟兵的母亲。”
这位名叫“戎冠秀”的老妇是谁?为何她的名字会被毛主席记住?
滴水之恩铭记于心
1937年7月7日,这是一个全体中国人难以忘记的日子——中华民族全面抗战正式开始,敌人无情的硝烟迅速笼罩燕赵之地,当地百姓陷入无休止的痛苦与耻辱中。
河北平山县胡塔沟村在战争前,还是一个静谧和谐的小村庄,人人自得其所,安贫乐道,可谓是桃花源地。9岁就成为李家童养媳的戎冠秀,和家人在此固守一方田园安居乐业,日子过得甚是怡然自得。
再后来,敌人的炮弹席卷华北平原,战火燎原,惨象丛生,胡塔沟村百姓也流离失所,为躲避战乱携家带口逃往大山深处。战争虽被大山阻挡在外,但所有生计也被隔绝,填饱肚子成了难题,许多百姓口粮断尽,最终被活活饿死。
战争一打响,中共中央经决议后就立即成立晋察冀边区,派遣战士们冲向前线,同时向当地百姓伸出援手提供帮助,并发动群众力量保卫家园。此时的戎冠秀一家已经被饿得头晕眼花,眼睁睁看着乡亲们惨状,以为再也没有生还的希望,便一心等死。
哪知天无绝人之路,心怀善良之人终会被老天垂怜。一位八路军战士发现了她们,看到戎冠秀一家双眼无力,饿得说不出话,他立刻从自己的口粮中倒出一瓢黑豆递给她们,而他自己只剩个空荡荡的袋子。
这一举动打动了戎冠秀,直到临终前还在念叨:要不是这一瓢黑豆,俺和俺的孩子都得饿死。
古人云:一饭之德必偿。党无微不至的关怀、坚定的信念理想等等原因促使戎冠秀更加坚定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此时的戎冠秀已是不惑之年,年纪和大多小战士的母亲一般大,即便如此,她的思想觉悟一点也不掉队,甚至被委任下盘松村妇女救国会会长,宣传解放妇女、提高生产的口号。
她带头扯下裹脚布,剪去辫子,用实际行动告诉乡亲:抛弃封建礼教,恢复中华民族自信,所有中国人应该站起来,打破所有桎梏。
在戎冠秀的带领下,许多妇女大胆地迈出第一步,和旧社会反抗斗争,积极成为队伍的一份子,于是中国共产党的队伍里出现越来越多的新面孔,她们踏着前进的步伐,满腔热忱建设家园。
1941年,晋察冀边区再次被敌军扫荡,戎冠秀因表现优秀,心思细腻,被任交通转运站站长,担任传送情报和转运伤员的重要任务。
她带领女同志们给一线战士传递情报、送饭送水,看到伤员立刻转送。
战事紧急,有时伤员过多,她们也顾不上吃饭休息,忙得不可开交,但是大家都任劳任怨,深知当时中国的情况不容乐观,若有一人松懈,很可能引发后患。
就这样,戎冠秀和同志们艰苦抗争在一线,她从来没有想过,她只是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能让所有人都尊称她:妈妈。
化身戎妈妈
1942冬天,前线上照常运送伤员,一个名叫李栓栓的战士被人抬了过来,他浑身是血,脸上还沾着泥土,身上遍部伤口,其中几个较深的伤口还血流不止,其状惨不忍睹。
戎冠秀见状赶忙给他清理、包扎伤口,又端来热水热汤让他恢复体温,好是一阵忙碌。
也许是他意志力坚强,也许是他还未恢复意识,只见他半眯双眼,眉头紧皱,一声不吭,死咬着牙关躺在那儿。
戎冠秀看着年纪比自己儿子还小的李栓栓,心疼地哄着他:孩子,你要是疼就说出来。他朦胧间看见的只有一个头发斑白的身影,以为是看见了母亲,摇了摇头,喊道:娘!儿不疼。喊罢再次昏迷不醒,等他醒来已经是两天以后。
当他再次醒来,望着戎冠秀,激动地说:大娘,您就像我亲娘一样,俺常想这仗啥时候能打完,打完了就能回家……大娘,我能叫您一声“娘”吗?俺真的很想家,想念俺娘。
戎冠秀摸着他的头,看这个小战士身体虚弱,不知有多心疼,眼中含泪点了点头,从此小战士习惯性的喊她“娘”。
到了1943年间,平山地区又惨遭迫害,戎冠秀带领当地群众紧急转移,等把大家安置好后,她又原路返回,看看是否还有人没转移出来。
正当她躲避敌军时,突然发现有个士兵气喘吁吁地向这边跑过来,她定睛一看,原来是同志!
她连忙叫住此人,让战士赶紧跟她走,随后两人抄小路转向山路。山路崎岖坎坷不比马路,再加上这位战士惨中枪伤、身患疟疾,他们的行走十分困难,戎冠秀担心地说:同志,我背着你走吧。
可这位战士说什么也不肯,一再解释自己还能坚持,戎冠秀只得就此作罢。这时,敌军的搜查声在不远处响起,事态紧急,她赶忙让战士踩着肩膀躲进山洞,于是,伴随着歉意,战士踩住她的肩膀爬进山洞。
等情况好转,戎冠秀要带他去养伤,因怕时间耽搁和其他战友担心,他坚持回去寻找其他人,见他一再坚持,戎冠秀态度强硬要护送他,这位战士拗不过她,最后无奈妥协。
在路上,他说:大娘,您就像母亲一样,我真想叫您一声“妈妈。”您相信我,我一定会多杀几个敌人,一定会活着回来。
这个战士虽身负重伤,身体虚弱,但眼神坚毅,他就是戎马一生英勇杀敌、最终牺牲在朝鲜战争的邓仕均同志。
随着时间推移,戎冠秀救助的伤员数都数不清,在医疗条件还很苛刻的年代,她想尽办法救治伤员,细心照料。
有的伤员伤口和衣物粘连,还沾满沙砾泥土,她用消过毒的剪刀一点点剪开衣服,拿温开水冲洗创伤处,并亲自上山采药,捣成药泥敷在伤口上;有的伤员伤势过重,无法起身,她便为他们擦身喂饭,事无巨细。
后来,细心的戎冠秀发现战士的衣物鞋子小了、破了,于是号召全村妇女织布缝衣、裁样纳底。为了防止衣服穿起来不舒服,每件衣服、每双鞋她都要仔细检查,遇到不合格的马上拆了重新返工。
“当时农村条件不好,炎炎夏日,蚊虫肆虐,白天戎冠秀照顾伤员,晚上就在昏暗的油灯下做衣服、做军鞋。时间长了,手指上被磨出嫩肉,鲜血就冒了出来。”妇救会的一名同志回忆当时的情景仍连连感叹。
等这些伤员养好伤,十分感激她,都跪在地上亲切地喊她“戎妈妈”,戎冠秀连忙扶起他们,严肃道:好孩子快起来,咱八路军不兴这一套。
理虽如此,可大家都心存感激,这一称呼就保留了下来,后来提到“戎妈妈”,大家都尊敬又温暖地说:戎妈妈是所有子弟兵的母亲。
同一时期,抗敌剧社在当地编排话剧、舞蹈,向乡亲们宣传党的政策,展现军民一心革命精神,由于环境艰苦、根据地困难,很多社员吃不饱。一些百姓见状送了些吃的,但部队纪律严明,社员们只能忍着饥饿谢绝了。
戎冠秀看见大家忍受饥饿的样子十分心疼,吃饭的时候把自己碗中的饭菜分一些给社员;趁着午休,还给大家送来土豆山药——这些都是戎冠秀之间一点一点积攒的,她自己舍不得吃,却拿来分给别人吃。
1944年2月,晋察冀边区举办第一届群英大会,戎冠秀被授予“北岳区拥军模范——子弟兵的母亲”光荣称号。她没有骄傲,把给她的骡子和农具等奖励全部贡献出来,带领大家支援一线的大生产,由于表现出色,同年还被评为劳动模范、妇女模范。
队伍里有人做错事,她也不会偏袒,而是悉心教导严肃处理,人人都说:戎妈妈不仅像母亲一样温暖,还像良师益友般体贴。
除了对别的战士关怀对待,戎冠秀的后代也被教育得很好。
戎冠秀曾带头为儿子报名参军:“我有三个儿子,都报上名,验上哪个那个去!要是不嫌我老伴老,让他给咱八路军喂马。”
1951年,朝鲜战争打响,戎冠秀将小儿子李金兰送上战场,和之前救助过的邓仕均成为战友。邓仕俊壮烈牺牲后,当她得知这个消息时,十分难过,寝食难安,止不住地掉眼泪,本就双鬓发白的她一夜之间又苍老了许多。
实际上,戎冠秀的儿子李金兰也在朝鲜战场牺牲了,她没有给自己太多悲痛的时间,因为此时她身兼多职,既是识字班校长、村党支部副书记又是乡党委委员,任务繁多庞大,国家和人民更需要她。
即便如此,她从不后悔把孩子送去参军,她知道为了建设祖国事业牺牲是在所难免的,认为孩子为保家卫国而死,值得。
随后,刚长大成人的孙子李耿成也被她送到部队历练,后来表现突出,被调任中南海给毛主席当警卫员,这才有来最开始那一幕。
除了儿子、长孙,戎冠秀的后代中先后又有三个孙子、一个外孙和一个外孙女参军报国。
在她的影响下,乡亲们也踊跃地把孩子送去参军,下盘松村掀起参军热潮,此外,村民们在戎冠秀的带领下积极交粮,保证无糠皮、无坏米,就是怕部队战士们吃不饱吃不好影响打仗,当时人人都说:国家有难,咱当老百姓的也得出份力。
功成名就仍两袖清风
1948年,晋察冀边区许多百姓都在传颂戎妈妈的丰功伟绩。毛主席不禁有些好奇:这位戎妈妈是什么人?
于是找来聂荣臻了解情况,聂荣臻自豪道:这位“戎妈妈”就是戎冠秀同志,她年纪大却不怕艰苦,无私奉献,人人都喊她“妈妈”。
聂荣臻
毛主席连声称赞,十分赞赏戎冠秀,1949年举行开国大典前,将戎冠秀同志邀请到北京参加典礼。
当戎冠秀接到电报,不敢置信地揉了揉双眼,声音发抖:这是让俺参加开国大典?可是,俺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呀。
在场的同志激动地点点头,擦着眼泪道:戎妈妈,您是咱们人民子弟兵的妈妈,毛主席邀请您参加开国大典,是对您的肯定。
戎冠秀又激动又开心,一时之间喜悦之情难以言表,一路小跑回家把好消息分享给乡亲们。
得知消息后,村里炸开了锅,大家都开始忙碌起来:先是给她准备辆驴车,车子收拾得干干净净。接着大家伙烙饼炒面,生怕她在路上吃不好。后来又跟着戎冠秀做新衣裳,让她一展风采。
过了不久,戎冠秀在乡亲们的护送下离开了村子,临行前,大家争先恐后地说:戎妈妈,记得帮我给主席问声好。
1949年10月1日,戎冠秀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听见礼炮声接连响起,看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永远也忘不了这一天。
典礼结束后,毛主席慰问支前代表,戎冠秀也在其中。当主席握着她的手,亲切地问:“这位同志,你叫什么名字呀?”她激动又略带紧张地答道:“俺叫戎冠秀。”
毛主席欣慰地称赞:“这个名字我只闻其名不见其人,我听说过很多你的事迹。戎冠秀同志,你是人民子弟兵的母亲,你对革命贡献相当大。”
戎冠秀听罢高兴得眼泪快要流下来,知道主席亲近人民,爱护百姓,没想到主席能够一一记住在场的每个人的事迹,她更加坚定心中的信念:跟着党走,永远没错。
等回到村子里,戎冠秀没有因此骄傲,而是比以往更加认真,以高标准严格要求每项工作,每件事亲力亲行,此后还陆续接受毛主席13次接见。
年逾花甲的她,把自己的房子让给村里的小学,还常常参加集体劳动,时常慰问部队,看看战士们是否吃饱穿暖。
她的孙子李耿成回忆起当年,感慨道:有次我探亲回家,祖母还在山上种树,天太冷他们回不来,就吃玉米饼子,以雪止渴。
有人劝她说:您都劳累了一辈子,也该歇歇了。她摆摆手,总是说:“不够,俺做得还不够。”
随着年纪增加,戎冠秀的身体大不如从前,一些体力活再也干不动,她就趁着身体状态好的时候,缝补衣服,捡捡废品,换来的钱一分不留全部交给组织。
回忆起当年的往事,戎冠秀的二儿媳梁山花说:她生前从不为家里谋私利,也不往家里拿东西,只是教育后代要爱国为公。
1987年7月,建军60周年,时年91岁的戎冠秀想起聂荣臻将军和子弟兵并肩作战的烽火岁月,仍旧激动不已。
她从箱底找到一双布鞋,找人代笔给聂帅写了一封信:我和平山百姓都很想您,给您寄去一双当年您爱穿的布鞋,不知合脚不。
后来聂帅很快来信,信中这样回复:收到鞋子,我非常感动,一下又让我回忆起革命老区的日子。这双鞋是军民鱼水情的结晶,我将永远保留。
1988年春天,戎冠秀老人身体突然垮了,大家劝她住院治疗,她却说:俺老了,不能给国家添麻烦啊。
同时,还悄悄为自己做寿衣,里子是旧粗布还打着补丁。一位部队的首长发现了这件寿衣,捧着它流着泪说:戎妈妈,您一辈子都把心血用在别人身上,就是想不到自己啊。
同年6月,聂荣臻元帅得知她生病住院,专门托人去探望,并将一束“勿忘我”花送到床前,戎妈妈激动得连声说“谢谢聂司令员”,并嘱托女儿也给聂帅送去一束“勿忘我”花。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昏迷,1989年8月,九旬高龄的她离开人世。聂帅得知此事,闻知猛然一惊,心痛地拍了下轮椅的扶手,在沉默几分钟后立即让工作人员给平山县委发去唁电:
“惊悉著名子弟兵母亲戎冠秀同志不幸病逝,深为悲痛。战争年代,戎冠秀同志的英雄业绩鼓舞了晋察冀边区的千千万万的人民和人民子弟兵,我也深为她的精神所感动……”
戎冠秀去世前,她嘱托家人:丧事从简,不许大办,不许告诉别人,不要违背党的纪律。
戎冠秀离世后,家人听从她的要求,一切从简。消息却不胫而走,200多个单位送来花圈,她曾经帮助过的800余人,闻声后都赶来参加遗体告别仪式,大家都想送一送这位无私奉献、亲切和蔼的母亲。
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这是戎冠秀的理想箴言,她是党的女儿,也是所有人民子弟兵的母亲。如同诗人田间创作的《戎冠秀赞歌》中的描述:她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革命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