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装修房产

【常州电地暖公司】议事苑 | 常州集中“智慧供暖”项目投运 科技减碳“孕育”800公顷阔叶林

一场大雪如期而至,让城市披上银装。风动寒重时,常州“智慧供暖”区域却让居民感到格外温暖,200多户入住居民率先“吃了螃蟹”!小编采访得知,常州“智慧供暖”项目“高大上”的地方就在于先问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中水“借热能”用于给居民供暖,再将中水送到常州新龙生态林进行自然降解。减少中水直排长江、降低污染、保护母亲河的同时,降低“碳排放”。据悉,项目全面建成达产后,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8万吨,无形间就相当于“增加”了800公顷的阔叶林,约1120个足球场这么大。为我国如期实现碳达峰目标贡献“常州力量”、贡献“央企担当”。

“智慧供暖”长三角规模之最

还被住建部列为“科技示范工程”

今冬,常州高铁新城智慧综合能源站开始正式供暖,常州高铁新城重点区域内新北区政府、湖滨壹号酒店和壹号天禧花园、北郡花园、光明府花园3个住宅小区第一批用户已经开始享受区域集中“智慧供暖”。

据中节能城市节能研究院有限公司新龙分公司负责人张益林介绍,常州高铁新城智慧综合能源站为长三角规模最大的区域集中供暖项目,规划总供暖面积达600多万平方米,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可满足常州高铁新城重点区域6平方公里全部新建建筑冬季供暖和夏季制冷要求,服务人群超20万人。该项目是新北区政府与中国节能合作的第一个示范项目,也是常州高铁新城打造“智慧生态城”的重要能源基础设施项目。该项目由常州市新北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推进实施,近期还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列为“科技示范工程”。

据了解,该项目与北方传统燃煤燃气采暖不同,燃煤燃气在采暖燃烧过程中会排放污染,热能的转化效率只有0.8至0.9。而水源热泵技术本质上是利用水体中所储藏的太阳能作为热源,是一种清洁可再生能源,对环境几乎没有影响,系统综合热效率达4.0,领先行业高效标准。

水源热泵向中水要 6℃助供暖

住户用手机就能控制室内冷热

屋外寒风凌冽屋内春意盎然!12月30日,在张益林的带领下,记者来到壹号天禧花园的唐先生家。“我们家12月19号搬进了新房,这些天使用智慧供暖系统下来,发现这个冬天很宜居!首先智慧供暖的温度控制比较均匀,能够很好保持在二十六七度样子。再来就是使用起来很方便。”唐先生说,他现在在手机APP上就可以设置开机和关机,每天下班回家前半小时,在手机上提前打开出风系统,等到家后,家里就非常暖和了。他用测温仪测过出风口,温度设置最高时候,能达到34℃还要高。

和唐先生一样,金科北郡花园的周女士也对这套智慧供暖系统赞不绝口。据居民们反馈,全年使用费用48元/平方米。以103平方米户型为例计算,全年使用费用约5000元,远比使用冬天用天然气地暖和夏天用空调省钱。

记者采访常州市新北区住建局副局长周甸旬了解到,常州高铁新城智慧综合能源站主要以长江边污水处理厂的中水和澡港河水源为主要冷热源,通过“热泵+蓄能(高温蓄热+动态蓄冰)”等主要创新技术形式,以“子、母站+蜂窝形输配网”等主要创新建设模式,利用能源站内国际先进的高效水源热泵机组从中水中提取6℃的能量,将低温热能转换成高品质的能源,通过地下敷设的专用供热管网将45℃左右的热水输送至各建筑用于户内采暖,可满足极寒气温下南方冬季取暖,可使室内温度达20℃以上。

简单的说,就是中水经过高效水源热泵机组取能近6℃后排向新龙生态林,而这部分低温热能被保留下来为居民供暖提供帮助。同理,夏天则是反过来的,中水经过高效水源热泵机带走制冷管道中的热能,实现热交换。

据了解,“中水”又叫再生水,是指废水或雨水经适当处理后,达到一定的水质指标,满足某种使用要求,可以进行有益使用的水。

预计年减少碳排放8万吨

为“碳达峰、碳中和”献力献策

常州高铁新城智慧能源站项目规划建设3座能源站,总装机容量235MW,敷设供热管网35公里,计划总投资10亿元,共分三期进行建设。项目按照“一次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进行建设,目前一期工程已经投运,惠及150万平方米的各类建筑。正在建设二期工程。

据张益林介绍,项目全部建成后,预计年减少碳排放8万吨,相当于在无形之中,造了800公顷的阔叶林,无论从环境保护价值、还是土地经济价值来考量,都意义非凡。唯一“缺点”就是投资回报周期太长,建成后最快也要15年回本。

据悉,项目采用了21项专有技术,9大技术创新,获得12项荣誉和奖励,并承担了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主要以可再生能源为主要技术形式,按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的原则建设多源协调、多网融合的区域能源网。

“该项目既是‘长江大保护’的实际行动,又是‘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典范。”张益林说,常州高铁新城智慧综合能源站项目的建成投运,将解决近2万户居民和1000余家企事业单位的供暖制冷问题,满足了常州广大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南方清洁供暖提供了经验途径。

作者 张斌

来源:扬子扬眼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