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装修房产

【1纳米等于多少厘米】《"一光年等于多少纳米?″、"不与夏虫言冰″与易学》

一光年等于多少纳米?这似乎是有点蒙人的问题,因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少有"光年″和"纳米″长度的空间概念,我们更多的是米、千米、分米、厘米、毫米的空间长度概念。

其实,上过初中或有初中毕业文化的人都知道,光年是一个距离或长度的概念,它不是一个时间概念。光年是光在一年的时间中所产生的位移。即光年是光在一年时间所穿越空间的长度。根据上图,我们知道:

1光年=299792458x365x24x60x60ⅹ10的9次方纳米。

同样的,物体的状态分为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冰是我们人类生活中常见的水的三种状态之一。但是,对于一些生命周期很短的昆虫来说,有的昆虫春天出生春天就死亡了,有的昆虫春天出生夏季就死亡了,也有的昆虫春夏出生秋天就死亡了。总之,世界上是有很多昆虫,是终其一生、甚至世世代代都没有经历过冬天的严寒,它们是没有见过寒冬的冰雪的。

有这么一个故事,说是有一天,有一个绿衣人气乎乎的非要见孔子,结果走进院子后被孔子的学生颜回拦着。颜回问他什么事,他说他要去见孔子询问一个问题。颜回说"您有什么问题问我就行了,老师他正忙着呢!″绿衣人说,"很多人都说,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我觉得这些人都说错了,我明明只看到,一年三季春、夏、秋的,哪有什么冬天啊!这些人净骗人!″颜回听罢,说:"就是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啊,明明是您错了,您还非要说是别人是错的。″绿衣人听罢颜回的话,就与颜回大吵起来,并大声嚷嚷着说颜回不明事理,连一年三季春、夏、秋都不知道,说颜回真是白做孔子的出了名的弟子了,实在无知可笑,有辱孔子的名声。

一来二去,颜回与绿衣人争吵的越来越凶,二人几乎快到了动手动脚、推攘撕打的地步。此时,孔子听到颜回与外来陌生人争吵的不可开胶,于是从内屋走到院子当中。孔子问明颜回与绿衣人争吵的原因,之后回答了绿衣人的问题。说绿衣人说的是"一年三季,只有春、夏、秋天,没有冬天″是对的,孔子语气非常肯定地说颜回错了,并和颜悦色劝慰绿衣人不要生气。如此,绿衣人得到了孔子的认可和肯定后,非常自信地离开了。

绿衣人走后,这下子颜回气的脸红脖子粗的,直问孔子,"老师,明明一年就是春、夏、秋、冬四季,明明是绿衣人错了,您老人家为什么还非要说是我错了,而且还说绿衣人是对的?″

孔子等颜回的话说完后,顿了一顿、并向院子外边看了看,他确信刚才那个绿衣人走远后,才告诉颜回。孔子说,"颜回呀!你没有感觉、没有认出刚才那个人,是一只蚂蚱吗?一只蚂蚱又怎会可以看见过冬天呢?!你和一只从来没有见过冬天和冰雪的夏虫,你非要让它相信它从来不曾遇到过的冬天,这就是你还没有学会将心比心、没有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啊!换位思考,换位思考!学会换位思考很重要啊!″颜回也不愧为颜回,此时的颜回面带愧色,但心里却非常感谢孔老师的教诲。

以上所说,一种是人们因为不经常用到,生活中也很难有参照,所以普通人极难在大脑中形成光年和纳米到底是多长的一个空间长度概念。另一种,就是不能过夏、过秋的昆虫,它们是见不到冬天的,一生从来没有遇到过冬天的夏虫,它们当然也不会看到过寒冬的冰或雪。这就是不可与夏虫言冰的故事的由来。

上述两种情况及其引伸,近些年来又有了二季人和三季人的说法。二季人、三季人的意思,很象上面的没有见过秋天和没有见过冬天的春夏即死的昆虫,或者无法形成光年与纳米长度概念的普通人。我常常意识到自己,实际上正是上述二季人和三季人中的一员。因为,诺大诺复杂的宏观和超宏观宇宙,又面对诺小诺复杂的微观和超级微观世界,我们的上苍赋予我们普通凡的肉体凡胎,我们的视觉、听觉、嗅觉和我们的触觉,都是非常有限的,而且我们的一生所读、所见、所闻,我们的思想和认识,都是非要有限的,甚至于截至当今、全人类的科学认知和科学器具、仪器和科技水平等,也均还是有限的。因此,基于以上,我不得不承认自己100%、绝对的是一位三季人或者只是一个二季人。

最后,再说一下《易经》、易学。因为我们只有明确认清自我思维认知的基础上,我们才有可能较为客观地去面对身外所处的世界。蚂蚁、毛毛虫、蚂蚱、田鼠、牛羊、猴子,以及鱼、虾、螃蟹、鲸鱼,它们也都差不多可以感知很多这个世界。但是,从常识看,一切其它已知生物对这个宇宙的认知,普通动物们毕竟还远远无法与人类的知识、文化、科技、思维、认知所能相提并论。

《易经》的有关、相关的知识与内容,以及我国目前易学领域发展的现状,总体仍然还是学院派与江湖派这两个大方向或派系。特别地,这两个大的派系目前能用之与自然科学结合的提高上,这方面普通个人一般是没有评定、界入的资格的。但仅就已知一些大自然科学领域,确已获取巨大成就的人,他们当中,却又真是鲜有几个科学家高看或褒评《易经》与易学的。二十一世纪之后,很多领域都需要跨学科、搞结合进行研究。易学江湖派文化科技素养普遍偏低,易学学院派高级知识分子绝大多数坐而论道,科学家、科学界巨人又往往没有时间、精力去认真对待这一古老的传统文化。因此,古老传统文化《易经》、易学的发扬光大,特别是其在科技上的升华,恐怕仍将还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事。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