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四宝,在中国哪里的最好最出名
文/@成长新视点
笔墨纸砚,是古代人书房的必备四个物件,合称为“文房四宝”。文房四宝,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不同的产地,而最有名的,当属宋朝以来特指的湖笔(浙江省湖州)、徽墨(安徽省徽州)、宣纸(安徽省宣州)、端砚(广东省肇庆,古称端州)。
文房四宝
一、湖笔。
湖笔,也叫湖颖,被誉为“笔中之冠”。中国的毛笔,起源甚早,而“湖笔”之闻名于世,当在六、七百年以前的元朝。元以前,全国以宣笔为最有名气。苏东坡、柳公权都喜欢用宣州笔;元以后,宣笔逐渐为湖笔所取代。
湖笔,以兔毫为主,狼毛和羊毛较多,具有尖、齐、圆、健的特点。湖笔分羊毫、狼毫、兼毫、紫毫四大类;按大小规格,又可分为大楷、寸楷、中楷、小楷四种。
湖笔制作1
湖笔的故乡,在浙江湖州善琏镇,相传秦大将蒙恬“用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外衣)”发明了毛笔。后蒙恬曾居湖州善琏改良毛笔,采兔羊之毫,“纳颖于管”,制成后人所称之“湖笔”。改制湖笔成功后,便将技艺传给善琏百姓,使之当地几乎家家出笔工,户户会制笔。
2000多年的历史,汉、晋、隋、唐、宋、元时期及当代笔工各领风骚,湖笔已深深融入了这块土地。
湖笔制作2
湖笔的成名,与元朝大书画家赵孟頫有关,他对当地的湖笔制作技艺,十分关心和重视,据《湖州府志》记载:他曾要人替他制笔,即使一直不如意,即令拆裂重制,要求非常严格,这种严格的质量要求,一直流传至今。
二、徽墨。
墨给人的印象似稍嫌单一,但却是古代书写中必不可缺的。借助于这种独创的材料,中国书画奇幻美妙的艺术意境,才能得以实现。墨的世界并不乏味,而是内涵丰富。作为一种消耗品,墨能完好如初地呈现于今者,当十分珍贵。
徽墨制作1
徽墨,原产于安徽歙州,始造于唐末,它的墨色泽肥厚,质地沉重,再加上独具匠心的捣烟和胶方法,使得墨“光泽如漆,其里如玉”。
墨的制作非常讲究,选料纯正加工精细,上等的墨极为细腻、香醇。其细腻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加工时捣杵的次数,捣杵次数愈多愈细腻,据说一共捣杵有上十万次的。
传说,邢夷始制墨。有一天,邢夷在溪边洗手,看到水中漂游一块松炭,无意中随手捡起来,手上染了墨的颜色,于是带回家捣炭成灰,用水和之不凝,后用粥饭之类的东西拌和,效果很好。
徽墨制作2
从此以炭为墨,晋代以胶制墨。唐代奚超、奚廷父子在安徽歙县,以古松为原料,改进了捣松、和胶等技术,创制出了“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经久不褪、香味浓郁”的佳墨。南唐后主李煜,召奚廷担任墨务官,井赐给“国姓”奖励,于是徽墨闻名于世。
三、宣纸。
唐代始产于安徽泾县的宣城,因此得名。在宣城流传一故事,东汉安帝永宁三年蔡伦服毒自杀后,其徒弟孔丹在泾县以造纸为业,一直想造一种洁面如玉的上等纸,为其师画像修谱,以示怀念。
宣纸制作1
一天,他偶然发现一棵青檀倒在山溪流水之中,随着溪水涨落而长期受到水浸日晒,木质素腐烂变为洁白,他用这种原料反复试验达十年之久,终于造出洁白如玉的宣纸,宣纸素有“墨为五色”之称,具有松而不弛,紧而不实,淡而不深,光而不滑的特点。生宣适宜作山水人物的写意画和书法,熟宣适宜于传统工笔和书法。
所谓“墨分五色”,即一笔落成,深浅浓淡,纹理可见,墨韵清晰,层次分明,这是书画家利用宣纸的润墨性,控制了水墨比例,运笔疾徐有致而达到的一种艺术效果。再加上耐老化、不变色。少虫蛀,寿命长,故有“纸中之王、千年寿纸”的誉称。
宣纸制作2
宣纸除了题诗作画外,还是书写外交照会、保存高级档案和史料的最佳用纸。我国流传至今的大量古籍珍本、名家书画墨迹,大都用宣纸保存,依然如初。
十九世纪,宣纸在巴拿马国际纸张比赛会上获得金牌。
四、端砚。
端砚,产于广东肇庆端溪,为端石所制,细而不滑,坚而不燥。唐李贺有诗赞: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端石的地质年代为泥盆纪,距今四亿年,是一种泥质变质疑灰岩。
端砚制作
端砚颜色凝重端方,质地湿润细腻,花纹隐约深沉。苏东坡《咏砚小诗》写到:罗细无纹角浪平,米丸犀壁浦云泓。午窗睡起人初静,时听西风拉瑟声。对端砚的真伪和优劣判断,一般可以采用“看、掂、扣、按、呵”五步进行:
一看,即将砚洗净置于水中,看颜色分石品;
二掂,即是将砚拿起感觉分量,太轻或太沉重均可能为伪品。端石为沉积岩,轻重适中,石质细润、密实;
三扣,即将左手掌心朝上,五指分开托住砚台,右手扣击砚身,端砚发音较小、闷哑,如扣木之声。叩之声音脆响者非端砚;
武汉博物馆的端砚展品
四按,即用大拇指按砚堂,停留1秒钟,如端砚就会有“水气”形成的清晰指痕;
五为呵气,即靠近砚堂呵一口气,砚上就会凝聚一层水雾,用指一抹可见凝聚的水多寡。
归纳起来,如砚台具备上述五个方面的特点,就可以判断是端砚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