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日报
酒钢宏兴不锈钢分公司冷轧作业区不锈钢钢卷产品。经济日报记者 赵 梅摄
从首艘中国造极地探险邮轮到石油管线、化学品船,再到生活中的洗衣机、微波炉等家用电器,以及抗菌不锈钢餐具、高端电动剃须刀用钢……这些产品都来自于甘肃省嘉峪关市的酒泉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所属的酒钢宏兴不锈钢分公司。
近年来,酒钢宏兴不锈钢分公司以差异化战略、创新驱动为发展方向,持续推进产品结构转型升级,走出了一条“人无我有”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产品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核电、食品加工、医疗、家电、汽车、建筑装饰等多个领域。
打破依赖进口局面
在酒钢宏兴不锈钢分公司陈列的产品展柜里,马氏体不锈钢分外醒目。这种马氏体高端手动剃须刀用钢的诞生,打破了我国大部分手动剃须刀用钢依赖进口的局面。酒钢宏兴不锈钢分公司成为国内首家且唯一一家能够采用不锈钢常规连铸工艺进行批量生产此宽幅钢种的企业。
2018年,酒钢宏兴不锈钢分公司瞄准了手动剃须刀用钢市场,成立了研发团队。但是,从技术论证、实验方案评估到产品开发、安全风险评估,再到现场轧制、工艺流程优化,每一步都困难重重。
“我们尝试冶炼第一炉钢的时候,虽然生产出了宽幅连铸钢坯,但却出现了铸坯裂纹、热轧边裂、酸洗线断带、冷轧断带等一系列没有预想到的问题,甚至出现了轧制作业无法正常开展的状况,每个工序的生产都举步维艰。”宏兴股份公司钢铁研究院不锈钢研究所热轧产品研究工程师魏海霞说。
无奈之下,手动剃须刀用钢试验被迫中断了两个月。在停止试验期间,研发团队大量翻阅国内外技术资料、反复推敲生产工艺的每一个环节,详细分析各项数据。2019年9月,第一批手动剃须刀用钢终于产出,产品交付客户测试后,虽然满足各项指标,成材率却不足50%。
随后,在反复试验中,各类技术问题依然层出不穷。顶着巨大的压力,研发团队咬紧牙关,分析各种问题产生的原因,制定针对性措施,一次次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完善生产技术和质量管控措施,接连解决了生产过程中的多项难题。2020年上半年,公司终于成功开发出此钢种的稳定生产工艺,并实现批量生产。
目前,酒钢手动剃须刀用钢的市场占有率达到80%以上,并呈逐步上升趋势。“我们率先在国内实现常规连铸工艺生产超高碳剃须刀用马氏体不锈钢,大幅缩短了工艺流程,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打破了长期依赖国外进口原材料的局面。”宏兴股份公司钢铁研究院院长、不锈钢研究所所长、不锈钢分公司总工程师潘吉祥说,只有研发“人无我有”的高端钢种,才能确保高质量发展。
坚持差异化发展
如今,不锈钢制品随处可见,并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酒钢宏兴不锈钢分公司坚持走差异化、多品种道路,研发出了具有抗菌、灭菌作用的不锈钢餐具。
“我们研发的含铜抗菌不锈钢,是合金型抗菌不锈钢的一种,当抗菌相裸露于不锈钢表面时,会与细菌的蛋白质相结合,使蛋白质变性,从而杀死细菌,达到抗菌抑菌的效果。”宏兴股份公司钢铁研究院不锈钢研究所责任工程师程云霞介绍说。
“这个不锈钢制品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等多个菌种抗菌率较高。”酒钢宏兴不锈钢分公司总经理秦俊山介绍说,经检测,这款酒钢自主研发的抗菌不锈钢产品,通过添加抗菌元素来实现杀灭或阻止细菌生长繁殖的目的,符合相关标准对含铜抗菌不锈钢的质量要求,不仅具有抗菌性,而且安全无毒。
“我们是第一次生产这类产品,前期没有经验,所以每走一步都非常谨慎。从热轧开始,每一个跟温度有关的环节,都要先取样,在实验室进行模拟试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后才会拿出一个最优的方案在生产中进行试用。”程云霞说,作为一款抗菌不锈钢产品,要兼顾产品的加工性能和抗菌性能。
去年6月,酒钢J430抗菌不锈钢产品完成了供货,首批产品已经应用到餐具生产企业。
持续开展科技创新
酒钢不锈钢是国内继宝钢、太钢之后,第三家拥有从炼钢、热轧到冷轧完整配套的全流程不锈钢生产企业。在其工艺流程图上可以看到,生产涉及诸多机组。
“酒钢地处西北,我们的不锈钢产品要远发到长三角、珠三角地区,需承担高额的运费,所以我们一直采用高品质、差异化、多品种、小批次的方式,生产差异化的高附加值产品,实现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培育拳头产品。”秦俊山说,酒钢宏兴不锈钢分公司的优势是有自己的镜铁山矿,有高纯铁水,可以生产特殊不锈钢产品。
酒钢宏兴不锈钢分公司坚持科技创新,2020年的科技创新投入超20%,科技项目创造经济效益超30%。
“科技创新给我们带来的变化是市场份额增加,企业品牌提升,公司竞争力增强。目前,企业可生产四大系列70多个钢种,是国内生产不锈钢钢种最多的企业之一。”秦俊山说。
同时,酒钢宏兴不锈钢分公司通过深入调研产品市场,掌握客户需求,分应用领域板块设立专门项目组进行产品生产、质量、市场开发跟踪维护,不断与标杆行业、企业产品进行对标对表,排查问题,持续优化工艺,明确产品发展方向。在加强自主创新的同时,公司还积极与行业专家开展技术交流,并与北京科技大学、兰州理工大学等高等院校保持密切合作关系,利用高校雄厚的科研理论和先进的科研设备,合作开发高品质、高附加值材料。(经济日报记者 赵 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