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手电筒射出的光,透过水与牛奶的混合液,出现了神奇的“人造彩虹”;一支激光笔的光束穿过狭小的指缝,产生了一束条纹……大学生志愿者一边耐心地向学生讲解光的衍射、三棱镜分光、丁达尔效应等科学知识,一边指导学生运用准备好的手电筒、水槽、平面镜等器材做了演示实验。
复旦大学物理学系辅导员陈晨表示,科普讲解是学校物理学系长期以来的传统服务,志愿团队开展的“明理课堂”是面向中小学生开设的科普系列课程,从2014年开展至今已积累了丰富的志愿服务经验。
而除了复旦大学物理学系志愿团队的“物理趣味科普实验”外,此次助力“双减”进校园试点还设置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趣味手作进校园和足球拓展提高课等课程。“我们筛选出资质优秀、专业匹配的志愿团队,根据学校的需求,量身定做服务课程。”团区委相关人士介绍说,比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课程,重在让学生了解人工智能对生活的影响,体验生活中的人工智能的场景应用,激发探究的热情和积极性。
浦东共青团探索助力“双减”进校园服务从本周开始,首先在3所中小学试点,通过跟踪授课情况,征询反馈满意程度,建立评估机制等方法,为整合社会教育资源、社会公益力量进校园,参与课后服务积累经验,探索建立一套切实有效的管理保障机制,助力“双减”工作顺利推行。
来源:浦东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