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响禹州郏县的赵家高门楼,曾香甜了我的过往‖老家许昌
文·图‖赵俊领
鸠山镇位于禹州市西部,西与汝州搭界,北与登封为邻,南与磨街乡接壤,在鸠山镇通往磨街、郏县的公路上有一古老的村庄——赵沟村,因赵氏祖先在明代中期迁居于此而得名。
村庄位于天王山黄柏岭末端,坐北朝南,抬头即可瞻望官山(官山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因盛产无烟煤而响彻许昌大地)。一条生机盎然且亘古不息的小河自西向东穿村而过(明嘉靖钧州志载记“赵家河”,源流于磨窝山),山泉带着甘甜,带着山里人的淳朴与善良,带着赵氏族人的美好愿望蜿蜒徐缓向东流去。
这里山川秀丽,土地肥沃、钟灵毓秀、水源充足,伟壮的天王山和温润的赵家河蕴育了族人的聪慧丽质、勤劳勇敢,在明清时期曾出过进士、贡生、廪生等。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村庄上自西向东耸立着一排清末民初时期的四合院,已有上百年历史的院落整齐划一,坐北朝南。宅院的最大特点是都有一个高大宏伟的门楼,我的童年基本上就是在其中一座四合院中度过。
四合院的东、西、南、北四面都建有房屋,构成一个“口”字形,以南北纵轴对称布置和封闭独立的院落为基本特征,硬山式灰瓦盖顶,形成“一进二”或“一进三”的院落。四合院的高门楼(大门)开在正南方的东南方向,院之东南,不与正方相对,据说是八卦的方位。
我家的宅院依据北高南低的地势而建,为了趁平院子,门楼就显的特别高,在下方观之足有七八米高。
大门东边十几米处是通往郏县的公路,“赵家高门楼”的名气响遍南乡磨街及郏县一带。
如想进到院子需沿台阶拾级而上,约有九个台阶,台阶由两米多长、九十公分宽、三十公分厚的青石锻造而成,靠近门楼屋檐的一个台阶有房檐雨水滴落而成的水痕浅坑儿,足以说明房屋历史久远。
门楼下面的大门用厚厚的木板制成,大门上镶有铮铮发亮的铜钉,木门处于石墩之上,上下都在轴心里,关开闭合时发出“吱”的声音。门槛高尺许,抬头仰望门楼上方,均以厚实的木板棚之,木板上方的阁楼空间可放杂物。
大门的顶部以筒瓦收垄,在两坡瓦垄交汇处,以兽镇脊,既有装饰美,又有护脊之实效。
四合院以青砖灰瓦,砖木结合混合构建而成,整体建筑呈青灰色调,给人以古朴端庄的印象。
房屋以木构为主体,每间房屋的四个角均以直径三四十公分的木材立之,中间墙体填充青砖、白灰或泥巴,房顶以横梁、檩条棚之,夹层覆上荆梢、油毡、泥巴,白灰混合而成的灰背,上面再铺上灰瓦罩盖,重量较轻。如遇地震,无论多大震级也不害怕,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墙倒屋不塌”。
四合院除四面房屋外,房屋间隙均以高七尺许的墙体合而围之,朝外的墙壁皆少留窗子,表现出了一种防御性能。进入门楼迎面看见一个垒砌精致的影壁墙,左拐十米处有一垂花门,我们称之为“二门”,其上方种植有花草,由此进入中心院落。
院落宽绰舒朗,院落中配置有花草树木。院子的北屋和东屋多居长者,西屋、南屋多居年幼或辈分较低者,在北屋与西厢房交接处有一上百年的枣树,它枝叶繁茂,树冠硕大。
每到秋风吹过的季节,一个个鲜红的大枣像玛瑙一样在枝头随风摇曳,看上去令人垂涎欲滴。一竿子打下去,红枣像冰雹一样滚落下来,捡起一颗放进嘴里,脆甜脆甜的,满口生香,甜在了心里。
全家人在四合院里十分安适,晚上关闭大门,非常安静。那个时候在院落里居住的还有近门的三伯、三母,他们俩是一对慈祥的老人,在那尚还有些饥荒的岁月,每当放学后,总想寻点儿吃的,家里大人有时又不在家,他们总是喊着我的乳名递给我一盒红薯叶菜馍或者一根红薯,以慰藉我的食不果腹。
以家族为中心的团聚生活,四合院充满了亲情、友情和互帮互助的和谐气氛,同时也有一种安全稳定感和归属亲切感。白天花草树木在院里争相绽放,夜里花香四溢,空气清新,家人坐在一起乘凉,唠家常、其乐融融。
小时候总觉得这四合院神圣而宏大,渐渐长大后,它逐渐褪去了那外在的光环,回归到质朴简陋的模样。然而四合院曾给过我的那份亲切与温暖,时隔经年,未曾有过丝毫改变。
时光如尘,日夜堆积,四合院已完成了它的使命,在历史的长河中它已是徒有其名,不过它永远不会在我的记忆里抹去,哪怕还有一段残垣断壁,几块砖,历史就不会空白,填充的是过往的故事。
【作者简介】赵俊领,禹州市作家协会会员,供职于神垕镇人民政府。喜欢读书和写作。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场。
2、文图无关。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摄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本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
3、“老家许昌”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hnxc126@126.com 。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