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交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是今年资本市场的头等大事。
各方戮力,推进神速;首批公司,挂牌在即。
粤企敢为人先,自然不会缺席。23家闯关,3家捷足先登。他们质地如何?核心竞争力何在?
今起,南都推出“走访广东科创板公司”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从天河体育中心向东驱车26公里左右,很容易找到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开源大道11号。绿树掩映之中,蓝底白字的“A5”十分醒目,由A5栋入口乘电梯上至六层,便是广州方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方邦股份)。
即将于7月22日挂牌上市的科创板首批25家公司中,方邦股份占得一席。早在2016年6月,方邦股份就向创业板发起冲击。22个月后功亏一篑:2018年4月24日上会被否。今年,卷土重来的方邦股份终于如愿以偿,搭上了科创板的头班车。
“全球第二、国内无敌”?
作为“广州科创板第一股”的方邦股份,是一家怎样的企业?
招股书显示,其现有产品包括电磁屏蔽膜、导电胶膜、极薄挠性覆铜板及超薄铜箔等,已应用于华为、小米、OPPO、VIVO、三星等知名终端品牌产品。
数据表明,电磁屏蔽膜是方邦股份主要收入来源,近三年电磁屏蔽膜销售收入占公司营收比重分别高达99.41%、99.23%和98.78%。
据方邦股份披露,根据测算,2018年中国和全球电磁屏蔽膜的用量分别为929.99万平方米和1859.98万平方米。该公司2018年在中国和全球电磁屏蔽膜的销量分别为310.78万平方米和364.5万平方米,市场占有率分别为33.42%、19.6%。
方邦股份认为,公司作为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二的电磁屏蔽膜生产厂商,主要竞争对手为两家日本上市公司:拓自达和东洋科美,在国内没有可比公司。2018年,方邦电磁屏蔽膜营收2.71亿元,测算拓自达电磁屏蔽膜营收9.48亿元,东洋科美未有公开披露数据。
不过,南都记者注意到,在创业板上市的深圳飞荣达也生产电磁屏蔽材料及器件。南都记者查阅年报发现,2018年飞荣达电磁屏蔽材料及器件的收入达6.47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为48.83%。飞荣达生产的电磁屏蔽材料与方邦股份在技术上有何差异?为何方邦股份不将其列为可比公司?
“飞荣达的主要产品及应用场景与公司有较大差异”,方邦股份相关负责人7月6日向南都记者这样表示,公司主营业务为高端电子材料的研发、生产及销售,专注于提供高端电子材料及应用解决方案;飞荣达主要从事电磁屏蔽材料及器件、导热材料及器件的研发、设计、生产与销售。
研发费用总额略增,占比下降
众所周知,科创板注重自主研发和科技创新,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是一项重要参考指标。南都记者注意到,在目前已受理的142家企业中,2018年研发费用占比超过10%的逾50家。
值得关注的是,近3年方邦股份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逐年降低,分别为9.69%、8.59%、7.88%。6月20日召开的上市委会议就此提出问询,要求说明原因。
对此,方邦股份相关负责人7月6日回复南都记者提问时表示,公司研发投入其实是逐年增加的。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19028.26万元、22625.45万元、27470.74万元,研发费用分别为1843.7万元、1943.97万元和2165.78万元。至于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呈下滑走势的原因,是营收的增速高于研发费用的增速。
竞争导向定价策略
在回复上交所审核问询时,方邦股份认为自己的竞争优势体现在核心技术、客户资源和成本上,具备较强的议价能力。
但南都记者注意到,近3年方邦股份主要产品电磁屏蔽膜的平均单价逐年走低,2018年的产品均价为74.44元/平方米,而主要竞争对手拓自达则是75-105元/平方米。这是否意味着公司在市场竞争中采取价格战的方式来获得市场份额?
对此,方邦股份相关负责人7月6日回应南都记者,相较于拓自达、东洋科美,公司属于电磁屏蔽膜行业的后进入者,且公司生产经营主要集中在中国境内,相对于日本企业等境外竞争对手,人力成本相对较低。公司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对于成熟产品,采用竞争导向定价策略,产品价格在竞争对手同类产品价格的基础上适当下浮;对于新开发的产品,刚刚进入市场时定价相对较高,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降低产品价格以进入价格较为敏感且需求量更为广阔的市场。公司将持续通过研发及规模效应的释放,降低成本、推出新品,加速抢占市场份额,以不断提高整体盈利能力。
仅两高管获股权激励
南都记者在梳理方邦股份的股权结构时发现,除了董事、监事、高管本人或配偶持有公司股份外,其他员工并未持有公司股份。
在股权激励方面,2015年12月22日,美智电子新增方邦股份两名高管高强、佘伟宏为合伙人。目前,高强、佘伟宏分别持有美智电子12.5%和8.33%的出资份额,而美智电子持有方邦电子12%股份。据方邦股份披露,此外不存在正在执行的股权激励情况。
企业上市前如何设置股权结构,外人无可厚非。但员工若无股权激励,会不会影响到团队的获得感和稳定性?
对此,长期专注于公司和资本市场法律研究的律师、企业上市法商研究院创办人杨莹毅向南都记者表示,现有法律并没有规定上市公司一定要做股权激励,这是由企业自己决定的。企业对员工的激励方式有多种,比如内部文化、增加薪酬等,也能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股权激励不是唯一方式。
方邦股份相关负责人回复南都记者时也表示,公司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下,建立一系列人才激励政策,如物质激励、福利激励、股权激励、晋升激励等,充分发挥员工的创新性和积极性。
神秘股东IPO前夕清仓转让股份
不过,南都记者注意到,方邦股份申报科创板前夕的两次股份转让受到上交所和证监会的关注,在审核、注册环节均被问询。
方邦股份的前身为成立于2010年12月15日的广州方邦电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方邦有限)。南都记者查阅招股书发现,2011年10月8日,方邦有限原股东张洪华将原占公司注册资本5%的股权(实缴出资0元)以5000元转让给刘军。在随后的增资中,刘军实缴出资125万元,持有方邦有限5%股份。
2014年9月,方邦有限再次增资:新股东美智电子以现金出资624万元,认缴新增注册资本383.3523万元,溢价240.6477万元计入公司资本公积;新股东松禾创投以现金出资3000万元,认缴新增注册资本311.2501万元,溢价2688.7499万元计入公司资本公积。
本次增资完成后,刘军持股比例降至3.91%。2015年12月23日,方邦有限整体变更为股份公司(总股份6000万股)时,刘军仍持有方邦电子3.91%的股份,持股数为234.771万股。
2019年1月22日,就在方邦股份科创板IPO前,刘军以25元/股将上述股份全部卖给了两家私募基金。其中,2%(合计120万股)以3000万元转让给黄埔斐君,1.91%(合计114.771万股)以2869.275万元转让给嘉兴永彦。黄埔斐君(成立于2018年12月27日)和嘉兴永彦(成立于2018年9月11日)的执行事务合伙人均为上海斐君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
南都记者注意到,刘军持有这批股权7年3个多月,如按125.5万元的出资成本计算,其收益为5743.775万元。
刘军为什么会在方邦股份申报科创板前夕选择清仓变现?
南都记者注意到,上交所在首轮审核问询中的第一个问题,就提及这笔股权转让。
方邦股份在回复中说明了这笔交易的原由:刘军因经营其它产业急需筹措资金,因此转让其持有的公司股份以获取资金。黄埔斐君、嘉兴永彦因看好公司未来发展前景而通过受让刘军所持的公司股份的方式投资公司。
但方邦股份在招股书和回复审核问询函时,均没有披露刘军的身份。截至发稿时,也未答复南都记者。
追问:小米基金突击入股有无利益输送
无独有偶。就在方邦股份申报科创板获受理(4月10日)的前两周,小米基金突击入股。这个举动在证监会注册环节引起注意。
从方邦股份7月2日回复证监会、上交所关于《发行注册环节反馈意见落实函》中可以看到,提问相当直白:方邦股份前十大客户中80%的客户最终应用手机品牌包括小米,而小米基金在方邦股份申报科创板前夕入股,是否存在直接或间接利益输送安排?
南都记者查阅招股书发现,3月26日,持股7.83%的方邦股份股东叶勇(监事赵亚萍的配偶),将其持有的3.33%股份合计200万股以5000万元的总价格(25元/股)转让给小米基金。
方邦股份认为,本次股份转让系私募基金小米基金因看好公司未来发展前景而通过受让叶勇所持的公司股份的方式投资公司,叶勇因自身资金需求而转让其持有的公司部分股份以获取资金。
方邦股份在回复中表示,小米基金为主要从事股权投资活动的私募基金,其通过投资决策委员会自主决策投资活动,以受让公司股东叶勇所持公司股份的方式成为公司股东,与公司不存在直接或间接利益输送安排的情况。
采写:南都记者 谢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