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装修房产

【襄子老粗布】走进襄垣领略非遗之美,传承中国文化之根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源自文化遗产日,是中国文化建设重要主题之一。目的是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关注和保护文化遗产,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是“文物赋彩全面小康”。

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让我们一起走进襄垣,领略非遗的文化魅力。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襄垣鼓书

襄垣鼓书唱腔独特而丰富,属于板腔体裁。在艺术的表演和传承方面,鼓儿词、柳调两个系统各有侧重、各成体系。其音乐唱腔不仅具有快、慢、跺、抢等多样性的唱法,而且有着哭、悲、喜、怒等功能化的唱腔。并有起板、二性板、紧板、慢板、散板等多种板式,和十多种常用的器乐伴奏与闹场曲牌。在长期的发展流变中,它又逐渐吸收融汇了当地的地方小调、道士化缘调、民间叫卖调以及梆子、落子、秧歌等唱腔元素,成为当地民众喜爱的一种土腔土调。襄垣鼓书不仅保存了许多宋元“鼓儿词”的艺术基因,而且吸收了明清以来诸多当地民间相类艺术的诸多元素,说唱方式独特,唱腔曲调丰富,传统书目众多,具有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和学术价值。

襄垣秧歌

襄垣秧歌源于明末清初的民间社火活动,是一种充满乡土气息和生活意味的地方戏曲。它是在当地说唱艺术、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吸收社火挑高、地圪圈及西火秧歌、上党梆子等艺术成分,而逐渐成为行当唱腔齐备的舞台戏曲艺术。襄垣秧歌的唱腔音乐,既有高亢激越的曲调,又有悠扬婉转的旋律。角色上,早期以“三小”即小生、小旦、小丑为主,后在此基础上增加须生、青衣、花脸等行当。它的表演形式讲究唱工和做工,道白以当地方言为主,化妆、服装等方面具有简朴化和生活化的特色。襄垣秧歌剧目多从家庭、社会生活等方面提取素材。通过鲜活有趣的情节,质朴风趣的语言,生动形象的表演,展示普通民众的喜怒哀乐,深受民众喜爱,是山西地方戏曲中最具广泛影响力的小剧种之一,是山西戏曲艺术发展的鲜活标本,具有丰富多元的价值。

襄垣炕围画

中国炕围画的主产区在山西,关于炕围画这里素有“南垣(襄垣)北代(代县),原平不赖”之说。襄垣炕围画在内容、材料、绘画布局、结构等方面,独具风格,是深受壁画、年画、建筑彩绘等姊妹艺术影响的独特“乡土之花”,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襄垣炕围画是百姓日常生活实用需要和精神生活审美需求的综合产物,劳动人民为防止因炕围墙面脱落损坏,蹭脏衣服被褥,适应生存环境而创造的一种艺术装饰,它既保护了墙面,又美化了居室。集诗、书、画、印于一体的“全套型”组合式炕围画有别于其他区域。具有种类形式多样,色调明快艳丽,主题突出的特点。它是百姓整个民俗生活的一部分,具有鲜明的生活实用价值、审美艺术价值、德育教化功能和学术研究价值。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襄垣手工挂面制作技艺

据载,元大德年间襄垣手工挂面便已出现,后来更有“上党亭外三千铺,庶民饶食悬丝绪”之盛。襄垣手工挂面原料配方独特,制作工艺考究,历经和、压、卧、盘、架、分、醒、拉、晾、潮、裁、装等二十多道工序,耗时两天左右方可成型。受气候影响,它的生产周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制作配方随节令变化而不同,这也是其制作技艺上的特别之处。食时干、汤、荤、素、软、硬、浓、淡吃法多样,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饮食习俗。长期以来,之所以深受民众欢迎,除其口感柔嫩,绿色营养外,便于贮藏,保质时长,食用方便也是重要的因素。

上党连氏宗族信俗

中华连氏是一个姓源古老、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姓氏,距今已有两千七百余年的历史。上党连氏是中华连氏根祖,而上党连氏的祖居地在襄垣县。襄垣连氏在族裔家族管理方面有着许多独特的方式、方法,这些方式方法经过几千年传承,不断更新、完善,形成了今天在华夏民族中特有的一朵奇葩。传承宗族信俗对作为社会基本细胞的家族有着增强向心力、凝聚力的作用。正是由于上党连氏这一特有的民俗传承,海内外连氏族人虽然散居世界各地,但都遵从这一习俗。从而为增强民族亲和力、凝聚力、向心力,激发民族认同感、自豪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苇编制作技艺

民间编造者称蓆匠、柳编匠,是适用于人民生活需求,服务社会,且带有专业技术性的一种职业。襄垣的编造技术手工精良独特,技术领先、花式多样、品种齐全。以蓆匠为例,就是用芦苇、高粱秆、河草、麦秆等高茎植物表皮,通过选料、去杂、破苇、碾压、刮皮以及编造手法上的十多道工序制作成品。经过艺术加工编造出大小形状不同、花纹图案不同的炕蓆、床蓆、囤蓆、凉蓆、圆圪娄、草帽等图案花式多样,品种齐全的民众生活用品。

风火龙舞

“风火龙舞”是流传于襄垣虒亭地区的一种独特的大型民间社火活动,对于研究我国农耕文化以及民俗风情、意识形态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当地的龙灯按阴阳五行分为黄、红、绿、苍、乌五色龙。风火龙舞表演时以专门锣鼓乐器与鼓点曲牌并配合“火溜球”花样进行,主要伴奏乐器有龙鼓、草锣、钹、大镲、小镲等,其中龙鼓是整个活动的核心伴奏乐器,鼓声是整个表演的总指挥。风火龙舞表演内容多样,如神龙下界、老龙翻身、二龙戏珠、金龙盘柱、翻越龙门、盘龙卧海、四斗门、双驳花、龙吐须、龙喷火以及上龙凳,翻龙桌等多种阵法表演。

民居脊饰传统技艺

脊饰是安置在建筑房脊、房屋两边沿上或大门楼子上的一种艺术装饰品,其品种甚多,各有讲究。脊饰的制作沿用着传统泥塑工艺流程,一般修建在地表上,也有建设在半地下的。半地下的一般可以在工棚中保持良好的湿度,利于脊饰制作工程反复的镂刻又可以利用自然光照明。整个制作过程工序纯手工。历经选料、泡土、闷泥、制坯、制作空心胚、捏塑、刷水、镂刻、切割、阴干、装窑、烧制等工序。

襄子老粗布制作技艺

襄子老粗布,又名“老土布”,其主要原料是棉花,制作程序纯手工操作,整个生产过程不对环境产生任何污染。其历史悠久,工艺积淀厚重,对研究地方棉纺织业和服饰民俗演变有重要意义。传统的襄子老粗布织造工序复杂,步骤严格,工艺考究:选棉花、弹花、搓花卷、纺线、染线、络线、合线、径线、浆线、刷布、挂线、栓线、穿荇板、缠线、上棱、牵机、织布、下机、浆布、捶布等大大小小几十道工序,每道工序里还有诸多子工序,千丝万缕,环环相扣。除白布外,若织花格布则又需染色、煮线、晾线、合成等多道复杂程序才能成布。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韩州女红

女红(gōng),亦作“女工”、“女功”,或称“女事”,属于民间艺术的一环,多指女子所做针线活方面的工作。举凡妇女以手工制作出的传统技艺,纺织、编织、缝纫、刺绣、拼布、贴布绣、剪花、浆染、鞋帽、编结、面花、玩具等等,就称为“女红”。韩州女红历史悠久,史载,“按襄邑地本山陬,其俗颇好礼义。韩州女红艺术无论从其发生、发展、艺术形态、艺术功能,以及艺术符号和艺术内涵等方面,始终与女性群体的生活休戚相关,成为女性表达生活、寄托情感、祈求吉祥兴盛的重要载体,成为女性向自然、向理想同时也是向自身的鸣礼祝福。

叶雕

叶雕,顾名思义是在树叶上雕刻,取材于秋季成熟的叶子,经手工在风韵独具的叶子上精雕细琢。叶雕采用自然叶片的自然形态,巧借天然,突出意趣,使作品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制作叶雕作品工艺非常复杂,精选的叶子要经过清洗、浸泡、蒸煮、雕琢、漂白、熨烫等多道工序,这种精心制作的叶雕作品薄如蝉翼,色泽自然,耐酸碱,叶黄而不脆,筋脉弯曲而不断,具有收藏时间长,色泽保持不变等特点。

五彩挂笺

五彩挂笺,在襄垣民间有着多种叫法,年彩、彩吊、吊的、剜花大字等,在古代还称门花。挂笺是我国春节民间张贴的一个艺术品类,而襄垣五彩挂笺既不同于一般大红剪刻挂笺,又有别于各种单色彩纸剪刻图案的一般性挂笺,其最大特点是在结构、用料、制作方法上的与众不同,并将毛笔书法融入其间,色彩的自然晕合妙趣横生与书法艺术的书写自如融汇合壁,使得作品趣味性与观赏性大大突显,它以其独具的制做方法与异样的形制以及艳丽的色彩独领风骚,别具一格。

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韩山木雕

韩山木雕充分利用材质先天特点,或顺势而为,或大破大立。将山石的皴法、树法与之融合为一,这是别有意味的一种“构造”。作品风格,幽僻萧疏,荒寒冷漠,往往呈现的是一山,一树,一人,一舟等。

面塑

面塑,是一种制作简单但艺术性很高的中国民间工艺品。它以面粉、糯米粉为主要原料,再加上色彩、石蜡、蜂蜜等成分,经过防裂防霉处理,制成柔软的各色面团,用面粉加彩后捏成的各种小型人物与事物。面塑需掌握“一印、二捏、三镶、四滚”等技术,要做到形神兼备却并非易事。一团彩面,在面塑大师手中经过捏、搓、揉、刻、切、画后,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便呈现在眼前。

襄垣民间剪纸

剪纸艺术是最古老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一,作为一种镂空艺术,它能给人以视觉上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剪纸用剪刀将纸剪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如窗花、门笺、墙花、顶棚花、灯花等。每逢过节或喜庆日子,人们便将美丽鲜艳的剪纸贴在家中窗户、墙壁、门和灯笼上,节日的气氛也因此被烘托得更加热烈。

文化遗产

是中国人民的根,是中华民族的魂

山川古史皆情怀

每一处遗址,每一件艺术品

每一个传统民俗节日

都有它存在的独有意义

当你读懂它们,它们便熠熠生辉

当你走近它们,它们便不再孤单

当你正视它们,它们便能不断传承

……

(来源:襄垣 襄垣)

(责任编辑:张文卫)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