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装修房产

【2012智能电视排行榜】看了乒乓混双银牌,原来我们都欠刘翔一个道歉

文 | 茱莉

女足王霜说过:“运动员拼到最后,其实拼的都是努力。”

不是一个人的努力,而是一群人的努力。

养育孩子的过程同样如此。

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乃至成功,背后都离不开父母、长辈的成就和托举,

下面这一个个奥运故事,

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01

孩子的梦想,等你点燃

昨天的奥运会场,

被下面这两个美少女slay全场。

左边的女孩叫张家齐,今年刚17岁。

右边的女孩叫陈芋汐,尚不满16。

她们漂亮地拿下女子双人10米台跳水决赛金牌,

连解说员都当即惊呼:

“下饺子的水花都比这大!”

然而,走下领奖台,

她们的表现却霸气全无,

萌化全网。

这是19年世锦赛夺冠后,

张家齐接受采访的一幕回放:

记者指着金牌问:

“他们一般喜欢咬这个,你不咬一下吗?”

张家齐乖乖地咬了一口。

记者问:“现在有没有想之后和教练要点儿什么奖品呀?”

张家齐答:“嗯……还没想好,可能还是芭比娃娃吧,因为我比较喜欢。”

网友大呼:

救命!好可爱!奶萌奶萌的!

芭比娃娃给她买!!!

好想生个这样的女儿……

张家齐的队友陈芋汐,

同样是个了不得的丫头!

面对记者采访,陈芋汐表示,

奥运梦的种子,3岁那年就在自己心里埋下了。

那是2008年,电视机里正热播北京奥运会的盛况。

每当有奥运冠军站上领奖台,

小小的陈芋汐都会昂首挺胸,亢奋地跟着唱国歌。

父母敏感发觉了女儿的独特之处。

于是3岁那年起,

身为体操运动员的陈爸爸,

开始带女儿练起了体操。

没多久,陈芋汐不干了。

她喜欢上了跳水。

爸爸和妈妈思虑了一番,

最后还是尊重了小家伙的意愿。

他们从未强求女儿未来一定要走职业运动员的路。

最常对女儿说的话是:“如果你觉得不行,我们就回来读书。”

每当女儿在训练中遭遇挫败,都会鼓励女儿:

“你和自己比就好!”

就是这样的陪伴和支持,

让陈芋汐很早明确了自己未来要走的路。

最终,她终于站到领奖台,实现了儿时的梦想!

张家齐走上跳水的路,同样有趣。

“一开始我太淘气了,

就是在家里的床上乱跳,

妈妈不让我跳,

我不听,还跳,

结果家里床的弹簧被蹦断了。

我妈看我太活泼了,就说找个地方发泄一下,

然后就找到了跳水俱乐部,

去练跳水了。”

张家齐对记者如是说。

不得不感叹,

现在的00后,真是了不起!

而她们霸气的故事背后,

离不开父母乃至整个家庭的支持和滋养。

因为父母愿意去听和看见孩子,

所以有机会了解孩子的天分所在;

因为父母能够花时间陪伴和引领孩子,

所以有机会在孩子遭遇困顿时给予力量和方向。

是否必须要有丰厚的经济能力,

才能给得到孩子这种支持?

不,不是的。

只要父母愿意,

普通人家也能给到孩子最强的支持,

在人生之初,点燃孩子的梦想跟希望!

02

因为赢过才输得起

通往峰顶的路,

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

就在前天,#许昕刘诗雯获混双银牌#引爆了热搜。

7月26日晚,

几乎全网都在等待乒乓球混双的结果。

但是,当得知冲金失败后,网友们的反应让我感慨。

几乎所有的声音都在说着类似下面这样温暖的话:

这样感人的言语,

在若干年前,

是想都不敢想的场面。

曾经,我们是多么疯狂!

赢了便奉上无数的赞美;

输了就直接冲运动员发泄愤怒,以至失态。

尤记得1988年汉城奥运会,

奥运三金获得者李宁,

在体操比赛中不幸失误,

被自己的同胞阴阳怪气讽刺:

“哪里不好摔,跑到那儿摔去了。”

尤记得2012年伦敦奥运会,

田径男子110米栏预赛中,

飞人刘翔旧伤复发摔倒,

最终单脚跳过终点,吻别赛场,

被全网骂“骗子”、“废人”……

神坛到深渊,咫尺之间。

不知何时起,这种境况就悄悄地变了。

有人开始反省:

我们欠刘翔一个道歉。

人们的观念,

也悄悄地在变化。

曾经的我们为何会那般焦虑、偏执,

容不得在外面的一丁点失败?

因为我们太迫切地要向外界证明自己可以。

随着国家日益强盛,

随着我国奥运健儿在外获奖次数越来越多,

奖牌越拿越多,

我们的自信和底气也一直在增长。

终于,走到今天,

我们不再需要别人、不需要一块奖牌,来证明自己!

白岩松在谈及女排精神时,有句话说得很好:

“为什么女排总能够宠辱不惊、逆境中翻盘?

因为她们赢过,而且赢过很多次。”

这段话放到整个中国奥运军团身上也非常贴切!

正所谓,赢得起,就不怕输。

当赢成为一种习惯,

当胜利成为一种记忆,

所有这些成功经验,

才能成为我们自信的真正源头。

体育比赛如此,

育儿中又何尝不是这样?

我们很多父母常常说,失败乃成功之母,

很多人甚至因此热衷于给孩子人为制造打击、挫折。

殊不知,更多时候,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过往的成功经验,是我们不易被击垮的底牌,

更是我们敢于夺回胜利的底气。

所以,要想养出自信的孩子,

请帮他们多多体验成功,

而不是想方设法让他们感受到挫败。

切记切记!

03

天才是可以被训练出来的

这几天,

短跑运动员苏炳添过往比赛的一个动图,

在网上热传:

网友感慨:

这不是在跑步,这就是平移吧!

我整个人傻了,这就是天才运动员跟普通人的壁垒吧……

提到顶级运动员,我们往往用一句“天赋”、

“人家生来就是不一样的”来粗略带过。

然而,苏炳添的经历却告诉我们,

天才其实是可以被训练出来的。

最初,其实没人看好苏炳添。

他的身体条件并不优越。

小时候在体校,甚至曾因身材矮小,

而遭遇教练劝他离开田径队。

2006年,在进入省队前,苏炳添跑出了10秒59的好成绩,

但是进入省队初期,他很难再有新突破。

此后参加了一系列比赛,成绩有了提升,但他依然不够自信。

2012年伦敦奥运会半决赛,苏炳添和博尔特并肩站在同一起跑线。

仅仅跑了30米后,博尔特就轻松把苏炳添远远甩在了身后。

当同队队友张培萌跑出了10秒整的佳绩时,苏炳添却依然原地踏步。

无力的苏炳添,一度想过放弃。

2014年仁川亚运会之后,苏炳添破釜沉舟,

做了一个极其冒险的决定:

他联系了美国一位教练,

着手改变自己的技术动作和奔跑节奏,

再给自己一次突破的机会。

新的训练方法,新的奔跑技巧,

意味着要整个地更改掉自己已然习惯多年的腿部肌肉记忆。

这是非常艰巨的挑战,但苏炳添去做了!

他换了一只脚起跑。

他开始训练弹跳。

他试着去研究跑动过程中的每一个节奏和每一个细微动作,

而不再像此前,单纯地听到枪响就凭一脑门热血往前冲。

队友张培萌回忆苏炳添时这样描述:

“生活三点一线,最有节制。做什么都有超出年龄的坚定。”

时间来到2015年5月,美国尤金,国际田联钻石联赛。

苏炳添跑了9秒99!终于!

从10秒59到9秒99,苏炳添用了整整9年。

他成为了第一个闯入百米10秒的黄种人。

2015年8月,北京世界田径锦标赛,

苏炳添和队友代表中国队,

拿下亚洲运动员在田径集体项目上获得的世界最好名次。

那一天,苏炳添正好26岁。

鸟巢的8万观众一起为他唱起了生日歌。

壮观的场面,让苏炳添热泪盈眶。

而今,32岁的他又再次出发,征战东京奥运会……

我们总以为天才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生来就是天才。

殊不知,那个在舞台上闪着光的人,

他在灰暗的角落遭受过多少寂寞,

付出了多少无人问津的努力,

又耐受了多少回脱胎换骨的自我蜕变。

养孩子的过程,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当孩子比不上“别人家孩子”的时候,

当你觉得孩子总是不尽如意的时候,

可曾想过,除了一味指责,

是不是更应该为孩子提供帮助和支持,

陪他寻找更多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譬如,试着把大目标拆解成小目标,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建立错题集,

改进写字速度……

总之,请相信,这世上没有毫无理由的成功,

不过是找准方向,然后不断努力罢了!

顶级运动员如此。

我们的孩子更如此。

04

找到孩子的亮点,一个就够了

这届奥运会,

还有一个特别的人,

吸引了人们的关注,

他就是来自英国的跳水神童,托马斯·戴利。

赛前,男子双人10米跳板项目,

中国跳水队的陈艾森、曹缘其实是夺冠唯一热门。

戴利此次的目标,则是在铜牌的基础上再进一步。

现年27岁的戴利,算是奥运会上的老将了。

2008年,他首次在北京奥运亮相,排名第七。

2012年和2016年,他在伦敦奥运和里约奥运上各拿一枚铜牌。

陪跑13年,没人看好他。

但是,这届奥运会,

他却和队友爆冷,

拿了金牌。

站在领奖台上,他哭了。

这些年,

他那些一言难尽的经历,

都在眼泪里了。

一切还要从2008年说起。

在北京奥运上崭露头角后,戴利成为全国知名的小红人。

但是他回到学校,却意外遭遇了严重的校园霸凌。

同学们嘲笑他,排挤他,称他为穿泳裤的小个子。

正值内心敏感的年纪,

一向支持他、疼他的父亲却又过世了!

是什么支撑着他走过了如此灰暗的十余年时光呢?

是跳水。是父亲坚决支持和鼓励他从事的这项运动,

给他带来自信心和逆风而行的力量,

让他不至于在坎坷的路上沉沦,

直至引领他通向人生的巅峰。

跳水运动就像那一点星星之火,

点亮了戴利的整个人生。

想起一位父亲曾分享的自己的育儿经验:

他儿子小时候留守在老家,

以至于回到父母身边后,依然怯懦、孤僻,走路都是低着头、靠边走。

孩子父亲做了一件事:他陪着儿子开始踢足球。

半年后,孩子明显变强壮,话多了,能抬头走路,目视前方。

一年后,孩子不再需要父亲的陪伴,自己就能约着和其他同龄小孩踢球玩了。

更有意思的是,小男孩在学习上的状态也更好了。

上课发言积极,学习情绪良好,每一个科目都在进步。

这些故事说明了什么?

人要变得更优秀、更强大,必须先要感受到“我行;我可以”。

也许只是在跳水方面,感觉我可以。

也许只是在足球方面,感觉我可以。

这些宝贵的“我可以”,则会迁移到孩子生活的其他领域,

帮孩子克服现实的重重困难,

带给他们力量和滋养。

简单说,想要唤醒一个孩子的内在信心和力量,

就请帮孩子找到他的兴趣所在,

找到孩子的亮点,

不需多,

一个就够了!

05

永远做无条件给孩子托底的那个人

在奥运会的这几天,还有很多细节令人感动。

北京时间7月26日,廖秋云拿下奥运会举重女子55公斤级比赛银牌。

这位姑娘来自湖南。

这是她的父亲。

关于女儿的成绩,廖爸爸如数家珍。

提到每一枚金牌背后的意义,

廖爸爸忍不住流下骄傲又心疼的眼泪。

这一次,廖秋云拿到银牌后,父母直接通过媒体喊话女儿:

“我们下次再战,廖秋云,你是最棒的!”

而在乒乓球混双冲金失败后,

刘诗雯妈妈则上了热搜。

她替自己的女儿向所有人深鞠躬,

既是感谢,也带有歉意。

网友看了这样一幕都大呼“心疼!”

而我却为刘诗雯高兴。

那个为女儿发声的母亲,其实是在说:

孩子,不管结果如何,

妈妈都是你坚实的后盾。

无论你是不是冠军,

回到家,你都只是妈妈的孩子。

运动员的苦,谁不知?

没有娱乐。没有假日。日复一日苦练。落得满身伤病。

最关键的是,付出那么多,也不一定能够登顶。

正是来自父母的支持、接纳和爱,

让这些年轻的运动员们获得源源不断的供给。

来自父母的爱与接纳,能消除运动员的压力,

让他们可以全然地享受到自己的运动项目中。

而当一个人能够享受一个活动时,

才更容易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

何止运动员呢?

这种无条件的接纳,每个孩子都需要。

06

这些天,好几位奥运健儿都流泪了。

廖秋云哭着说,实力远不止于此;

曹缘抠手道歉,是自己失误太大影响了队友;

刘诗雯哭着说,对不起大家;

许昕黯然说,没给自己一个好的结局。

真的很不想看运动员哭,更不忍听他们道歉。

因为他们没对不起任何人。

竞技比赛,本就有输有赢。

酸甜苦痛是人生,百般磨难是成长。

如郎平所说:

“什么是成功?

不是拿到世界冠军就是成功,

尽最大的努力,做到最好的就是成功。”

何止是运动员呢?

孩子的成长,其实也是一场奥林匹克,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巅峰,也都会有自己的低谷,

愿只愿,每个小孩高光之时都有人见证,

落寞之日亦有人鼓掌。

最后,网友的一段话送给所有奥运健儿,

也送给每一个亲爱的你:

当胜利只有一种颜色,我希望是红色;

当有一种声音成为永恒,我希望是国歌;

当泪水划过脸庞,我希望它和微笑相连。

借此文,祝中国全体奥运健儿,愈战愈勇!

——End——

作者:茱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二孩妈妈,凯叔讲故事资深主笔。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