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上大学以来,我走过了几个地方,虽然不多,但有些感情不能休假。
多的是漂泊的感觉,以至于习惯了这种漂泊。并不觉得孤单(偷偷告诉你,这句话是假的),只是相比最开始逃离家乡的热切渴望和来到更大世界的兴奋,出去之后才发现:多的是辛劳、舟车劳顿和重新寻找建立自己生活秩序的迫切感。
每次回到家乡后,都会有些不习惯。翻着熟悉的衣柜才发现里面放满了厚厚的衣物,是属于遥远的高中初中甚至小学时代,它们把整个衣柜占据完全,以至于我行李箱里符合如今审美趣味的衣服,一件都塞不进去。
见到过去的朋友,我们谈论起各自的生活,除了聆听,竟然发现插不上什么话题,听着熟悉的人用本地话开起了并不恼人的轻浮玩笑,只能回应笑,却不能体会到其中的幽默,更不能用相同的梗回应。
自从去外地读大学之后就再也没有回家乡长期生活过。我在那座遥远的城市生活了十几年,可后来那座北方小城却陌生了起来。疏离感是必然的,因为比起环境的更迭,人的更新迅速残忍,现在的我拥有了新的朋友圈子和工作。
然而“除了从小生长的地方,后来去过的哪里都不属于我。可那个遥远的故乡,却也回不去了。”
“故乡”是一个只存在于抒情诗句里的概念,唯有其落在了某人某物身上,才可感知。
“20岁之后,你得接受自己没有故乡。”是远行者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既然选择了离开一个地方以脱胎换骨,就得学会接受破碎和离别,学会和自己相依相存,成为自己的盟军,一个人也要像一支队伍。
对我而言,家乡不再是从小生长的地方,而是让我觉得有安全感的地方。
家,承载了遥远地方的梦想,因为有家在,我可以随时的降落。长大后最大的标志,我觉得是有一天发现自己真的开始想家了,这却没有任何的理由。
返程的列车上想起回家发生的种种事情。
在家的时候,我可以有任何小孩子脾气,但在拿着行李走的一瞬间,我要收起来了往日所有的模样,我要走了,去一个离家很远的地方,在那里我应该自己独挡一切,于是我把这一副面具收好,等下次回来再拿出来。
有人问“逢年过节,为什么中国人总要不远万里回家?”
网上有个高赞回答,只有一句话,却触动人心:
因为那是我的“家”呀,别的地方只能叫做“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