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装修房产

【北京木材市场】上海木文化博物馆:传统木材市场“脱胎换骨”的转型之旅

此次采访嘉宾:

豪(现任上海产业转型发展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市政府办公厅、市经委、宝山区政府工作过)

杨永军(市长/市场)

谢艺仁(上海福人集团董事长、上海木文化博物馆创始人)

谢欣(上海木文化博物馆馆长)

Q1:听说审计总是和木材交了半辈子,你是怎么去大长津建木材市场的?

沙耶:与木材市场的缘分可以追溯到1988年。从那时到1993年,他担任福建省宁德市智英县林业局副局长兼林场,因此与省林业厅有很多往来。

1992年正值浦东开发开放,为了抢占上海市场,林业厅在卢湾区设立了一个公司,想把福建的木材卖到上海来,谁知第一任总经理只干了一年,就亏得一塌糊涂。1993年林业厅就到处觅新的人选。当时厅领导考虑还是要找一个在基层干过的人,那年我29岁,最后选中了我。这样,就派我来接手上海这家木材公司。我接手后,公司发展不错,1995年公司扩大经营,就租了大场镇沪太路边上的20多亩地,后来扩大到近300亩,开始作为木材仓库,后来变成木材市场。

1997年,我出国参加了美国世界林业中心举办的一个专业会议,包括我在内,中国只去了三个代表。现场很多木材企业问我:“国际木材怎么才能卖到中国?”,我觉得这是个非常好商机,回来就给上面打报告,建议厅里投资搞国际木材交易中心,但厅里想法是把福建的木材卖到上海去,你怎么把国外的木材卖到国内来,不是加剧竞争嘛?所以没有同意,这样,我只能与其它企业合资合作,筹备木材交易市场。

原来沿沪太路而建的福人木材市场

1999年,我们的木材交易市场做出来了,正好赶上三个风口:一个是1998年长江发大水,朱总理说中国所有的林业不要砍,鼓励从国外进口林业资源,实施零关税政策;第二个是房地产市场兴起;第三个是上海贸易中心和航运中心建设。踩准了这三个风口,上海福人国际木材交易市场就成功了,比北京的木材交易市场还早了几年。这里集聚了200多家企业,经营来自世界100多个国家的300多个木材品种,包括红木、名贵原木、板材、地板坯料、木皮等,成为国内三大名贵木材交易市场之一。市场范围还曾一度扩大到500亩,当时中国最大的南浔地板市场,原材料就是从这个交易市场过去的。之后,又赶上国企改制,到2000年,林业厅在上海的这个公司改制也全部完成了,2004年,我退出了公务员身份,厅里还补偿了十几万元。

Q2:木材市场做得那么兴隆,为什么还要想到转型呢?

谢艺仁:要问为什么我们企业会主动转型升级,有几个因素:第一,经过十年的发展,在上海做实体型的木材市场巅峰期已过;第二,为迎接世博会,沪太路两边被划归为改造整治范围,2009年沪太路地铁七号线也要通车;第三,木材市场虽然交易不错,但也给地方带来了许多问题,如消防安全隐患、环境脏乱差、社会管理压力等等。所以,我们准备主动调整转型,做了好几个方案汇报给政府,镇里非常支持我们的转型提升。木材市场调整后做什么,其实争议是很大的,我们心里也没有底。因为我是白手起家,当时公司股东比较多,我们内部出了三个方案:分别是建材市场、商务办公和文创园。股东们比较倾向于做建材,因为这样租起来方便,效益也比较好。

上海木文化博览园,是集上海木文化博物馆、公园、休闲和办公的文创园区,AAA旅游景区。

记得2007年夏天,夏区专门来调研产业结构调整,看了这一片堆放木材的市场后告诉我:这样的业态是不可能长久在这里的,转型势在必行。但企业如果要转型,定位一定要有新高度。这话给我印象特别深。所以,既然要进行转型提升,一定得跟原来有比较大的不同,我坚持做文创园区。包括后来我决定做木文化博物馆,也遭到了股东的强烈反对,他们问我有什么商业模式,打算怎么赚钱,我回答不了怎样盈利,只能告诉大家为什么一定要做这个事,还表示如果有特别不看好的,我可以回购他们的股份,最后有30%的股东退出。就这样,2010年5月28日,木材市场转型项目——尊木汇园区正式开工,到2014年全部完工,园区内建成了40多栋风格不同的建筑和公园、艺术馆等。中间因为有个豆制品厂一直没动迁,所以我们没办法整体开工,只能一栋一栋的建造。

Q3:这个转型项目的各种关系好像比较复杂,当时是用什么模式、方法来做的呢?

梁迎群:2002年我到大场镇当镇长,此时正值大场镇和祁连镇刚刚合并,那时祁连镇经济比较落后,我们想把这里的经济带上来,就准备以沪太路改造整治为切入点,汶水路沪太路区域做商业中心,引进了宜家、红星美凯龙等。商业中心建好以后,再向北延伸到沪太路两侧。

谢总的木材市场就在沪太路商业中心的北侧,占地200亩,市场内木材堆的乱七八糟,环境脏乱差,安全隐患也大,镇里调整的决心很大。当时考虑三个因素:一是市场入驻企业和农民工需要平稳安置好;二是要符合规划——沪太路沿线是绿化带;三是轨道7号确定要放在沪太路这里。怎么既保证好土地所有方持续的经济收益,又发挥租赁方转型的积极性,还符合规划生态绿化的要求,三者统筹协调好,争取打造成生态、生产、生活相融合的区域,这是转型要解决的问题。所以,从2008年起,我们支持谢总用两年时间主动配合规划进行调整,把原来的木材市场转型升级为文创园区;我们也支持村里将原有的建筑进行更新,在这里建设红木公园(后改名为尊木公园)和一批新的功能,将这里打造成另一个永不落幕的“世界木博园”。

木字偏旁的汉字有1020个,表明木与人类文明关系的源远流长,尊木即尊重自然。

因为这块地谢总是租赁的,要转型首先要理顺关系。原来有5家房东,分别是三个村(联东村、联西村、场中村)、一个化工厂和一个工业公司,以前谢总租赁很累,今天跟这家谈、明天跟那家谈,签的合同年限还都不一样,无法整体转型。后来,我们做了一个政策创新:一是把这5家合并成一个单独房东,以后企业只需和联东村签约即可;二是以前和不同单位签的时间是不一样的,有的8年、有的10年,联东村成为唯一的土地签约单位后,重新和企业签了20年,其它业主的时间也与其一致。如果没有统一的时间,就没有办法把一个项目的运作起来;三是以往合同的条款继续保留,新合同也承认老合同中协商好的规定;四是园区内的5万平方米老建筑通过“拆旧换旧”,全部由联东村投资建设,谢总他们企业来租赁运营。有了这4条政策创新,转型就能启动起来了。

另外,产业结构调整必须要平衡好利益诉求,否则根本做不下去。“土地性质不变、地面资产不变、使用权按照原有租赁合同进行使用”,我们当时跟村里协调,原有合同不变,增加的年限合理调高租金,从原来的一年400多万调整到1000多万,保障了当地老百姓的收益,所以村民的积极性很高。另外,结合轨道7号线动迁,镇里每个星期开一次会,来推进落实这件事。那时候区镇两级领导都非常重视,由于村里、企业的利益和诉求都得到了保证,项目的推进也就顺利许多。当然,谢总的压力很大,调整期间市场关了,年利润一千多万也没有了。

夏雨:要做成这个事情,几方面利益怎么平衡是需要智慧的。这个园区采取的合作方式是:企业做方案、村里来投资、企业来运营、镇里总协调,把各方面的优势都发挥出来。村里利益得到保证,企业能够转型升级,地区面貌焕然一新,大家都很满意。所以,原来我们有些事之所以做不成,很多时候就只考虑了单方面的利益。这个模式的智慧在于:如果只增加租期不增加租金,村民不会有这么高的积极性;如果不增加租赁时间,一开始就给企业涨租金,企业也承受不了;联东村是个比较穷的村子,镇里还提前支付了一笔绿化调整征地补偿费,使村里有了第一笔建设资金,把项目启动起来了。

Q4:那后来是怎么想到要做上海木文化博物馆的呢?

夏雨:2011年,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开港了,为了完善港区配套,想引进酒店投资者,当时湖州的月亮酒店建成不久,区里就组织去考察并与投资方接洽。在那里我们参观了附近的一家湖州古木博物馆,里面的展品非常奇特和震撼。我边看边问工作人员:你们的馆长在吗?对方挺热情地把我引到跟在参观人群后面的馆长。原来,这位叫吴晓红的老先生是位企业家,馆里只是他一部分的藏品,他曾经在长兴县驻沪办工作过,对上海很熟悉,世纪公园和海湾公园里的梅花园都出自于他之手。

回来后,我立即找到了谢总,跟他讲现在转型为尊木汇园区不错,里面的上海三名艺术馆也挺有特色,但文创园还是要有更吸引人的点睛之笔,湖州这个古木博物馆很有亮点,老吴的藏品还有一大半没地方展出,可否与他合作,在现有三名艺术馆的基础上,做一个上海木文化博物馆?谢总听了也很兴奋,连声说好,这样,我当即就与老吴联系,请他到上海与谢总商谈合作事宜。结果他们俩位也是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一块策划起上海木文化博物馆的事。

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中华之根千年树龄、近十米的直径,仅仅是半颗树根已是气势磅礴,从这侧面看过去它就像

谢艺仁:为什么对做博物馆会一拍即合呢?因为我对木材很有感情。福建省林业全国排第一,当时,全省108个县只有我们县没有林场,就让我这个林业局长再兼林场场长,县里没一分钱,我就天天跑财政局等各个部门讨一点,最终花3年时间把4万亩的林场做出来了,现在我每年回老家还会去看看林场。后来做木材市场,全世界的好木材都能在我们这里能找到,但我觉得市场上很多人都对有生命的木材缺乏敬畏,每根好木材其实都要长个百甚至千年,虽然我做木材生意,但也不希望乱砍乱伐。当时世界野生动物协会说中国的木材消耗太大了,中国一年用掉二三万立方米的树木,相当于每天消灭了一个印尼小岛的木材。我和老吴聊过之后,大家都有在上海做博物馆的初心,希望对社会进行木文化的普及。我们有这样的共识:打造这座以木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是弘扬木文化,倡导尊生爱木、物尽其用、可持续发展的光荣使命;也是在生生不息的木精神之路上,能够做出的最感恩、最谦卑的报答。

Q5:上海木文化博物馆有哪些内容?运营情况怎么样?

谢鑫:上海木文化博物馆在2014年上海首届木文化节上正式揭幕,场馆面积13000平方米,由木文明展览馆、古木文化馆、台湾桧木博物馆、国家工艺美术大师馆、匠作教室及临展中心等六大板块构成。馆内有会议中心、体验区、礼品售卖区、咖啡餐饮等公共配套区,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上海市级专题性科普场馆,国家林业局濒危木材宣教基地等。博物馆集名木科普、木雕艺术、家具建筑、文化传播于一体,有机地将原生态名木文化与木雕工艺相融合,引导一种尊木爱木、木尽其用、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目前,博物馆正在规划增设上海木文化研究院以及木生活品牌文化馆中馆,例如贞观紫檀名木家居艺术馆、澄泉邮币卡文化馆等。

子孙满堂-孝顺竹(海南),树龄1000多年,在博物馆的古木文化馆内。

为丰富整个场馆的内容,我们开始是租赁、后来买断了一批湖州古木博物馆的珍藏,引进了一批中外名家的心血之作,还制作了一个宣传片《家园》,还在馆内开辟了中国濒危物种宣教培训基地、上海红木家具教育基地、台湾檜木博物馆等区域。同时,积极探索文化、科普、艺术三者的有机结合,开发了一系列体验项目,包括上海市工艺美术大师陈标等名师亲自教授的体验课,让人们通过科普教育、文化展览、互动体验等形式,对悠久中华木文化进行全方位的认识与了解。

博物馆建馆六年来,又做了三次大的提升改造。第一次改造主要丰富博物馆展陈内容。增加了二楼的古木展示馆及其中的30多件千百年,甚至上亿年的硅化木展品。第二次改造目的在于增加博物馆的互动和趣味性。分别增设了无处不在的科普展项内容,及可容纳100名游客的匠作教室,同时配套自主研发了30多门互动体验课程,如木与家具、木与音乐等。第三次改造主要着眼于行业及产业的专业性内容。增设了临展中心及展示家具及其工艺、材质,成品等内容的产业馆,还引进了王小慧艺术馆。去年,木文化博物馆接待客流量近25万人次,举办展览、讲座、体验等活动300余场。

围绕上海木文化博物馆,整个占地200亩的尊木公园也提升为上海木文化博览园,其中有足球场、篮球场等公共空间,还有陶琉工坊、相濡茶空间、品冈设计、初三影业、荣炫影视、ESTAR、RW、魔戈科技等100余家文化、科技企业和机构入驻。

Q6:最后,还是想请教夏老师,这个案例对其它传统行业转型升级有哪些启示和借鉴?

夏雨:从这个案例的成功可以看到,传统行业的转型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注意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要充分调动和依靠企业自身主动转型的内在动力。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它要生存要发展,对市场、对经济规律的认识和敏感性往往要比政府高得多。所以,政府如何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支持有眼光、有能力、有主动性的企业转型升级非常重要,这样,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要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形成共同推动转型的合力。在这点上,政府责无旁贷。而且,这种利益的协调往往不是依靠什么政策,而是通过方法创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使参与方找到一个最大公约数,利益诉求的结合点。这样,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克服不了的困难。

第三、要使转型方向和定位符合区域发展的需求。我曾在这个项目的开园仪式上讲,为什么大家这么关注木文化,是因为从“金木水火土”五行平衡看,宝山区这个地方有宝钢在不缺金;有三江交汇不缺水;有二次鸦片战争、二次淞沪抗战和解放上海战役不缺火;300平方公里当然也不缺土;唯独缺的是木。所以,吕民元书记在任时力推的吴淞口炮台湾公园、顾村公园等一大批绿化生态建设是很有道理的。同样,转型为上海木文化博物馆以及上海木文化博览园,对区域协调发展,自然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文转自上海转型发展研究院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北京木材市场”边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