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装修房产

【吊脚楼是哪个民族的】情迷湘西苗族“吊脚楼”

我是建筑学的“门外汉”,但也执着于建筑。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物,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这足以可见其魅力所在。就在大作家沈从文的家乡——湘西,矗立着一排排、一列列那样有巧夺天工的技艺展现、有特色的民族风情外露的建筑——苗族的吊脚楼。

在中国历史书上有“北人穴居,南人巢居”之说。南方从巢居发展为干栏式建筑,已发现的最早遗存是距今7000年前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湘西苗寨吊脚楼正是其先民传承下来的古老建筑工艺在适应山区新环境下经过逐步完善的重要体现。湘西苗族多居山区,山高林密,就地取材建造民居及为普遍。木屋房、青石墙、黄土墙、黑瓦房和古色古香的吊脚楼是湘西苗族民居的主要风格。

苗族为什么多住吊脚楼呢?

中国民俗学的开创者钟敬文先生在《民俗学概论》中说过,建筑是“客体化的人生”、是“空间化的社会生活”。也就是说,影响建筑特色的主要有两点:一是周围的自然环境;二是人文环境的影响。

湘西苗族大多居住在高寒地区,山高坡陡,开挖地基极不方便,再加上天气阴雨多变,潮湿多雾,砖屋底层地气很重,不宜起居。因而,苗族历来都选择依山傍水的地方,构筑这种通风性能好的干爽木楼,即是“吊脚楼”。

据建筑学家考证,苗族吊脚楼是干栏式建筑在山地条件下富有特色的创造,属于歇山式穿斗挑梁木架干栏式楼房。从历史来看,苗族的建筑文化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肇始于环太湖地区苗族祖先蚩尤所在的九黎部落集团,他们参与了环太湖地区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创造。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考古发现证实了苗族先民的民居就是干栏式建筑。

吊脚楼之间是否有区别呢?

当然是有的,在湘西苗族吊脚楼有“吊脚楼”和“吊脚半边楼”之分。

建在斜坡之上,把地基削成一个“厂”字形的土台,土台之下用长木柱支撑,按土台高度装上穿枋和横梁,与土台取平,横梁上垫上楼板,作为房屋的前厅,下为猪牛圈,或存放杂物。台上主房又分两层:第一层住人,上层装杂物。屋顶盖瓦或盖杉树皮,屋壁用木板或砖石装修。这类房屋台上台下浑然一体,非常美观,称为“吊脚楼”。

另一类是建在空阔、向阳、宽敞之地基上。多建在坡度较大的斜坡上,就坡面开成上下两级屋基,上级屋基竖较短柱,使前面半间的楼板与后半间的地基平行,形成半边楼;因最外一柱悬齐上层屋基处,故有“吊脚半边楼”之称。

苗族人建房为何不选平地呢?

这主要是出于两个原因:一是在山区平地最为珍贵,平地只能用于耕地,开垦稻田,有粮食才能生存;二是苗族民居多为木结构吊脚楼,房子的一半悬空在外面,一半靠在山岭斜坡上,这样修建的房子,既好看又给家庭生活带来许多方便,若在平地建房就显现不出吊脚楼的气势来。更何况山区雨雾多,地面潮湿,吊脚楼通风干燥,防潮,居之舒适,亦可防盗贼。所以,苗寨房屋都建在山坡上,从山脚开始,一座叠一座,重重叠叠,勾檐斗拱,紧密相连,直到半山腰。

今日湘西苗族吊脚楼又是何样呢?

在全民奔小康的今天,在新农村建设的当下,当然湘西的苗族同胞也紧跟时代的步伐,把他们的民族建筑艺术做到了更好、更美。好在哪里?美在何处?且听我慢慢介绍今日的吊脚楼。

现在大家都富裕了,家家吊脚楼都是青瓦盖顶,很少见杉木皮盖屋的了。还有经济条件好的人家将木板墙壁、木架层柱塗上桐油,刷上红漆,檐柱雕龙画凤,窗棂刻花雕鸟,装上闪光玻璃,处处彰显着民族特色与气派,大方得体,十分雅观。整个房屋建筑设计精巧,横屋和正屋配置合理方便,枋柱之间的衔接不用钉铆,只以木榫相扣。

吊脚楼一般分下楼、中楼、上楼、天楼四房,下楼用于圈养猪、牛、羊、鸡、鸭、鹅等家禽家畜,还用于堆放柴草和粪肥,厕所也设置在下层。现在新式吊脚楼每层都有卫生间,洗漱室,则在下层设置化粪池了。

中楼的正屋为堂屋(客厅)和后房,左侧为茶堂(又称火房、厨房),右侧为住房。

乐途旅游网与乐途灵感旅行家:朱七七 发布:2016.06.23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吊脚楼是哪个民族的”边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