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柯桥的集市,在江南一带是颇有点声誉的。1961年、1981年的《人民画报》、《中国》画报,分别对这个水乡奇镇的集市(“常日市”)作过二次专题报道,而且版面之多(其中1981年的《人民画报》、《中国》画报以《柯桥小镇》为题,分别刊出了整整3个版面),这在全国同类型的小镇中是很难得见到的。而构成水乡集市盛况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店多,据民国25年(1936)绍兴县政府商业登记统计,柯桥有店铺672家。试想,一个地域面积不过1平方公里的小镇有这么多店家,其本身就是一大奇迹和一个奇观。
店多隆市,这经商的规律,在柯桥表现得淋漓尽致。因了地理优势,为了方便货物交易,柯桥的店铺大都依河而设:处在柯水段的上市头直街,中心街区的急水弄两岸,融光桥以北的下市头直街,官塘(运河)两岸的“四条街”(融光桥以东的东官塘上、下岸2条街;西官塘上、下岸2条街),寺岔河以北的外寺岔街,都是店铺的集聚区。这些店铺大都前店后场(前面是店后面是作坊)、亦店亦家(既是店又是家)。这些店铺的层高大都为2层,最高4层。其中保存完好的是长约300米、平均宽度仅4米许的下市头直街。她于上世纪20、30年代,开有店铺(作坊)65家。茶店、酒店、米店、药店、旧货店、铜匠店、皮鞋店、豆腐店、牙齿店、鞋帽店、车木店、打铁店、嫁妆店、塘坊店、染坊店、砖瓦店、诊所、当铺、炭行、木行、竹行、镬厂、袜厂、石膏厂、釉头厂、油车……下市头的居民自豪地称为“家住下市头,吃穿勿用愁”。
据民国二十四年(1935)纳税资料记载,柯桥的私营纳税商户多达45种行业,从业户数426户;据1950年的绍兴县柯桥镇商业同业公会筹备会资料显示,所参加的商户有27个行业,271家店肆。中心街市以及上市头、下市头、碑牌头的店肆更是密密麻麻一爿连着一爿,连桥头、弄口、河埠、岸边的空间都被商家占领了,加上“饭店门口施粥”的摊贩,留给行人的空间委实小得可怜。据老柯桥人、今年90高龄的章生泰先生回忆,民国后期,是柯桥集市最繁华的时候,光是经营长江以南地区盛产的糖果饼干、虾子鱼生、甜点茶食,腊肉腌货,干果海味等食品的南货店就有15家(不包括专营批发的南货行);正大、义大、承泰、惠通、永泰、孙茂记、裕泰、冯锦记、章兰记、永昌、震昇、洽昌、徐万源、昶兴、厚昌。在这些南货店中,其中规模最大的要数惠通。从“1955年柯桥集镇私营商业情况表”显示,合资经营、从业人员为5人的惠通排名第一,当年营业额达30479元;其次是章兰记,当年营业额为20625元。在一些行业中,排名前列的是棉布2家,当年营业额为97900元;油烛3家,当年营业额92900元;纸锭6家,当年营业额88700元;南货5家,当年营业额87400元。当然由于行业性质的不同、参加店肆数量的多寡,营业额没有一定的可比性。
又据“1956年2月柯桥镇上私营商业情况”表显示,在49个行业(大都是纯商业)、462户店家(其中摊贩258家)中,经营卷烟的有52家、水果41家、菜蔬33家、杂货23家、茶馆22家、零酒22家。这些行业,分类之细、类别之多,譬如有旧货、旧衣,土布、破布,新药、国药,百货、百杂。而饮食类行业则是更细至专门经营一个品种的,譬如糕团、馄饨、馒头、豆浆、油条及油氽货等。于是导致整个私营商业的从业人员之多,达800多人。这里还不包括理发、茶漆、炒货、碗店、米店及加工类的制面、制糖、粉丝、酱品、油车、米厂等。除了这,有的店家还同时设分号(分店),如凌元昌香糕店、杨万兴饭店;有的店家店名相同,为示区别,前面加一个“老”字,如老蒋元兴豆腐店。
据笔者20年前从民间收集到,柯桥的私营店家(行业),远不止上述这些。民国末年,柯桥的店家门类之全、品种之多,令人无法想象。这些店家,大致可列为近二十个门类、近百个“品种”。其中副食品类,有茶食店、香糕店、糖果店、糖店、炒货店、南货店。服务类,有茶店、剃头店、缝纫店。医药类,有牙科、伤科、喉科、外科、疮科、痔科、中医、西医、中药店、西药房、草药店、医院。饮食类,有面店、油条店、藕粥店、菜馆、馒头店、馄饨店、豆浆店、年糕店、饭店。百杂类,有鞋店、碗店、席店、广货店、杂货店、钟表店。烟酒类有,酒店、烟店、烟管店、烧酒行。肉食类,有猪肉店、羊肉店。禽兽类,有蛋行、彩蛋店、鸡鹅行。蔬果类,有水果店、蔬菜行。酱品类,有酒酱店、酱园。米业类,有米店、米行。水产类,有鱼行。文化类,有纸店、刻字店、文具店、裱画店、照相店、印刷店、古董店。棉布类,有布店、花布店、棉花店。百作类,有斗店、车木店、箍桶店、竹器店、棕绷店。生产类,有木行、坛行、砖瓦店、打铁店、铜器店、铁器店、磨坊、糖坊、钉头店、石灰店。工业类,有油车、镬厂、米厂、袜厂。除此,还有众多的“特种行业”,如瞎子店、锡箔店、油烛店、炭店、香店、轿店、嫁妆店、钱庄、当铺、银楼、寿坊店、破布店、旧衣店、茶漆店及加工类的如铜匠店、染坊等,不一而足。这些店家的类别,远比中小城市中的门类要广、分类要细,可见柯桥集市的繁华度。
在这些繁杂的“品种”中,有店号的达200多家,用名姓代替的有100多家。在这林林总总的300多家(不包括小摊)的店铺中,尤以医药类居多。如药店就有公仁堂、惠安堂、天成堂、涵春堂、松年堂、傅和堂、春源震、寿康斋等,加上西医、中医、牙科、伤科、外科、医院等,共计30来家。其次是南货店25家。如惠通、成裕、永昌、义大、全裕等。再次是茶店,相传有23.5家。如清一室、浙一处、宋景裕、正哼、胜利、红云楼、云仙楼、三元楼等。还有蒋元兴、老蒋元兴、王恒裕、石恒裕、莫家裕、王常茂、丁万茂等大大小小水作店20多家、百杂店20家、面店10余家。从这些店铺中,让人们感受到了店名中浓浓的文化味,尤其凸显在药店、南货店、钱庄等行业中。
其中,更能代表柯桥市场繁荣、人民生活富裕的是发达的金融业——钱庄和当铺。民国期间,柯桥曾经出现过德泰、祥泰、泰源、和丰、永丰、衡通、同盛、同源等多家钱庄。鉴于如此优越的金融环境,浙江地方银行、绍兴县银行等也相继到柯桥设立办事处。在旧时,一个农村集镇有这么多的钱庄,这是比较罕见的。而当铺,在柯桥也不算少,有开设在寺岔内的同仁当、德风当,开设在下寺头的中和当,开设在老大街的恒源当,开设在西官塘下岸的通源当等。
除此之外,在柯桥的店家中,米行也很值得一提。民国二十一年(1932),柯桥以28家米行的气势雄踞在东官塘、西官塘下岸,他们以供酿酒作坊所需的糯米为特色,以批发零售外地大米,促成了柯桥米行的繁荣。在这其中,有万通那样的大米行(年营业额达7.1万元)、赵万春(年营业额达7万元)、万丰(年营业额达6万元),他们虽然以生意之大闻名镇内外,却乐施好善,但凡遇到修桥、补路、造庙、演戏之类的公益事,总是慷慨捐资、从不计较。
在柯桥的各类店家中,还不乏规模较大、品种繁多、特色明显、客流量大、文化味足的。除了上面说到的南货店、米行等,还有位于寺桥脚下,以专打文化品牌出名的宋景裕茶店。该店不仅营业面积大、茶香味浓郁,而且常年说大书、演莲花落不断,茶客们一面品茗饱口福,一面氤氲在精神享受中。此店,一度吸引了天南海北的聊天人,成了柯桥三教九流的汇聚地。杨万兴饭店,该店拥有6间店面房,层高4层,总用房面积达800平方米,用工20余人,高档菜肴常年齐备,这在柯桥的饮食行业内是极为少见的。生产著名柯桥豆腐干的老蒋元兴水作坊,用房6间,职工10余人,日用黄豆平均7石左右,日产柯桥豆腐干2万块。其销售地,除了周边地区的车舟码头、饭庄酒楼,更多的是外销,有专职贩销者数10人之多。上世纪40年代初,老蒋元兴见柯桥豆腐干在上海供不应求,还在那里开设了一家柯桥豆腐干作坊,前店后场,现做现卖,生意十分火爆。开设于柯桥新大街的景泰古玩店,由于经营渠道宽、品种多,加上有老关系,古玩店吸引了杭州、上海、苏州、南京、北京一些城市的收藏家和客商。其时因日寇已经占领绍兴,柯桥的日本特务机关就设在古玩店旁边,故日军长官常带翻译来店购买砚台、书画品之类的古董。而围护在融光桥两端(四侧)的店家,有的在沿河处设以走马楼,供顾客在购物、饮食的同时,得以观赏水乡风味、运河风光,成为柯桥的一处最佳观景之地。除此,柯桥还有如鲜洁滑溜的阿浪馄饨,爽心润肺的炎林荤粥,皮薄如纸的玉姑娘面巴巴,松脆香甜的凌源昌香糕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小吃和点心。
如若要追溯柯桥店多的原因,大概不外乎六个条件。
一是历史条件上乘。春秋战国时期越国大夫范蠡,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播下了生意的种子。特别是商德文化浓厚,店家一律的老小无欺、生熟无欺、远近无欺,因此很少有欺客、诈客、斩客等行为发生,这直接营造了柯桥良好的商业信誉。我们从100多年前出品的《徐同茂号》招贴纸上承诺的:“本号隐瞒骗卖硃油之货察出,议定受罚,恁凭退还,决无一言。货真价实,划一不二”之言中可以看出柯桥诚信经商的痕迹。还有旧时的柯桥镇上,一遇公益事、功德事之类,如修官塘、造桥梁、做戏文等,大多由商界出资或协理才能办成。
二是气候条件温和。柯桥属于平原地带,海拔6.5米,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在17.3ºC,气温适中、阳光充足、雨量充沛、空气湿润,加之河网如织,灌溉排涝功能齐全,因此一直来极少地震、洪涝、干旱之类的天灾祸害,这给外埠商贾的加盟与定居带来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因而吸引了一批来自萧山、临浦、诸暨、宁波、安徽、江西等地的经商者。
三是地域条件优厚。柯桥老街开市于明弘治七年,此后商贸日见兴隆;20世纪初年,柯桥成为附近三县(萧山、诸暨、上虞)八区(柯桥、鉴湖、钱清、漓渚、齐贤、夏履、枫桥、临浦)的主要货物集散中心,加上四周被众多的乡村(管墅、阮社、双梅、柯岩、华舍、型塘、湖塘)所包围,形成了(县、区、村)三级赶集的民众。
四是居民生活富庶。由于柯桥处于水乡,水产资源丰富、水上交易便捷;又是丘陵地带,山产资源丰厚、山货买卖旺盛,是“上到山头,下到海头”的中心之地。加上柯桥镇上手工业、纺织业、酿造业发达,致居民生活水平较高。
五是水上交通发达。因了河湖纵横,给船只有了用武之地,“枫桥有千支扁担,柯桥有千支撑竿”的俗语,就是船多的写照。其时古运河、柯水段两岸撑竿林立、蔚为大观,这是静景;小划船、袒板船、埠船、乌篷船、抲鱼船、打鸟船、鸬鹚船、夜航船……川流不息,这是动景。据老船头脑回忆,迟至上世纪80年代初,柯桥镇上光是载客的乌篷船就多达800余只,成为水乡柯桥的一大奇特的风景。
六是业界有序管理。如此之众多的店家,如此之庞大的经商队伍,需要有一个管理有序的组织。为此业界组织成立了管理机构,如镇商会、工商联、执监委员会(镇商会下属)、同业公会(镇商会下属)等。其中创设于民国纪元前七年(1905)的柯桥镇商会,于民国元年(1912)改名为“绍兴商会柯桥分事所”,民国十七年(1928)改组为“绍兴县柯桥商会”,民国二十年(1931)正式成立柯桥镇商会。她的工作职能除了收发省、县机关、上级商会的文件,配合中心工作,通知、组织、督促各商号执行,保护商人合法权益,收集上传商民意见要求外,还随时协调商号之间发生的矛盾、登记新开设的商号、查实注销停业倒闭的商号、开给商号外出采购货源物资的证明、集资建设公益事业的经费,分行业实行价格管理等。除此,商会还利用自身的房屋资源,为商户及民众免费提供结婚场地。有效地促进了以商促商、以商兴商的良好范围。为了实现行业自治,在镇商会的组织领导下,相继成立了钱业、箔业、南货业、米业、烟业、嫁妆业、油业、杂货业、茶食业、油烛业、鲜肉业、水果业、五金杂货业等10多个公会。
因了这些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柯桥商贸业的长盛不衰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庙建赤乌二年,市开弘治七载”。这显示柯桥历史文化的楹联虽说不是十分靠谱,但是从当年《康熙皇帝南巡图》中城隍庙前的人山人海,就可以看出柯桥的集市早在这时已经十分的火爆了,相信绘画大师王翚是断不会欺骗康熙老儿的。而更能说明问题的是,从留存下来的许多老照片中可以看出,上市之际的柯桥街市上人头挤挤黑压压一片,那是名副其实的“实况录像”,没有摆拍的痕迹,是谁人都无可置疑的。而这照片,尽管已是新中国建立初期的柯桥集市,远不及民国后期的繁盛,但是柯桥人创始出“推背走”(由于街市上人挨着人,所以只好推着前人的背脊走)现象依然清晰可见,这恐怕是江南甚至全国的一大特色了。
在柯桥还有这样一句谚语,叫做“富不上十万,贵不过二榜”。意思是说柯桥历代没有“上十万”的富翁,也没有“过二榜”的大官。但是因为这里有一个商业繁荣、生意兴隆的天然经商之地,才给了柯桥人殷实富足的家庭环境。他们宁愿成为这个集市中的一个“成员国”去合力打造柯桥的繁华,他们宁愿钉在这块商气冲天的地方自得其乐地做些小本生意,也许这就是柯桥人求稳求实的心态,很少有升官发财的“野心思”的一个主要原因。 (改写于2020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