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琳的菜地。
“我们生活得太拥挤,互相干扰,彼此牵绊,因此我想,彼此缺乏敬意了。如果一英里只住一个人,像我这儿,那要好得多。”
——梭罗《瓦尔登湖》
2月11日,成都,难得的晴天。
像这样有太阳的日子,三圣乡照例是人来车往,一派繁忙景象。
东篱菊园附近的人家,大多搬出椅子,沏一杯茶,盆友围着,耍手机晒太阳。
江家晏社区8组,无名院落。湖南怀化来此隐居的周琳,正在收割栽种的油菜。以便清理出一片空地来,播种湖南带来的糁米。
在三圣乡区域内,像周琳这样从异地寻来,享受田园生活的人家很多,占隐居族的60%以上。
闻“闲味”而来,作家蒋蓝表示,回归田园,只是在寻找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城市呆久了,往往会产生田园幻觉,归隐不是过把“田园瘾”,心境归隐才是真的归隐。而社会学家胡光伟认为,归隐群居,这是一种田园味道的“小资范儿”,如果缺乏经济基础支撑,只会是一种短时热。
绘图罗乐
隐·逸
租个小院装满湖南的乡愁
“田园梦,从小就有。”2003年,周琳在华阳买了一套顶楼的房子,阳台上种花种菜,开辟自己的农耕梦想。
阳台上种菜,哪能过瘾?从那时起,有块地的梦想,悄悄滋生,不可收拾。“有一座院子、一亩三分地、春种秋收,自给自足。”
2011年,好不容易等到4个要好的朋友退休,周琳开始了他们的农耕追寻之旅。
最初,在平乐古镇寻找,觉得离成都太远,交通不便。也涉足过青城山,风景优美,就是潮湿。
2016年4月,终于在三圣乡找到一处理想的住所,两层小楼,周围有两块菜地。
到此,周琳和朋友们,终于有了家的感觉。如三毛说,“一个人至少拥有一个梦想,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
小楼租价一年16万,租期15年,“这个年限够长,可以完成自己想要的东西。”
为了留住湖南的乡愁,一切都是怀化的味道。厨师,从怀化请来,原来是铁路上的会计,来成都改行了。
笼舍里的鸡,怀化运来的鸡蛋孵化。“水土不服,运来200个鸡蛋,结果其中50个鸡蛋孵化了12只。”
菜种,怀化寄来的。周琳拿出一个玻璃瓶,里面装了大半瓶褐色的种子,“湖南糁米。”
周琳的周围,散居着两三户农家,平常交集很少,生活就体现出规律。早上八九点起床,打扫完卫生,就开始种菜喂鸡;下午,有朋友拜访,就得泡点功夫茶,为客人准备晚饭。
种菜的季节,周琳和朋友一起下地,除去周围的杂草,翻地,施肥、播种,就等青菜自由生长。红萝卜、红油菜、大青菜、莴笋、蒜苗,一地的葱葱郁郁,今年收成不错。
三圣乡隐居人家的竹林和船。(图由受访者提供)
隐·忧
社会学家胡光伟:
没有经济基础支撑隐居只会是一种短时热
四川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专家胡光伟认为,这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随着价值观的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城市向乡村迁徙,是时代变革的特征,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乡土文化,思考农业文明。
追寻乡村的美,乡村的宽阔,是一种田园味道的“小资范儿”。这个小众现象,不可能成为潮流。如果没有经济基础支撑,隐居,只会是一种短时热。
到乡村群居,可以认为是对抗城市生活的孤独和重压的一种方式,也是这个时代最富想象力的交往方式之一,它有效地省略了很多沟通上的麻烦,有助于情感的寄托和宣泄。
胡光伟认为,群居关系存在协调问题,处理不好,涉及利益纠纷,这种娱乐方式就会变得不可持续。
从目前隐居三圣乡的大部分情况来看,大多向往的是乌托邦式的田园生活,都以为像《瓦尔登湖》里那样的追求,做自然之子,与森林和飞鸟对话,在船上吹笛,在湖边钓鱼……现实之中,他们的行为并不是这样纯粹,返璞归真的隐逸精神,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体会。
值得警惕的是,三圣乡也在商业化,过度的商业化,会毁掉真正的田园,让居住于此的人无所适从。
隐·道
作家蒋蓝:
城市里呆久了往往会产生田园幻觉
摩托族回归田园,只是在寻找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处在时代的交流点,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向往这种方式。
喜欢成都,很多人喜欢这里的“闲味”,没有波澜,生活很实惠。朱自清在成都时,就论过成都的“承平风味”。“细雨成都路,微尘护落花。据门撑古木,绕屋噪栖鸦。入暮旋收市,凌晨即品茶。承平风味足,楚客独兴嗟。”住过成都的人该能够领略这首诗的妙处,它抓住了成都的闲味。
虽然朱自清一再疑问,这种“承平风味”战后还能“承”下去吗?在工业化的新中国里,成都这座大城该不能老是这么闲着罢。但是,70多年后,成都还是这么闲,而且闲到世界知名。
农村人有个城市梦、城市人有个田园梦,永远是互补的。城市里呆久了,往往会产生田园幻觉,构成缥缈的吸引力。归隐不是过把“田园瘾”,心境归隐才是真的归隐。
蒋蓝说,美国宾州有个小镇Amish(阿米希人居住的小镇),杜绝一切现代化,手机会被收缴,进镇换上粗麻布衣服,自己劈柴做饭,彻底回到自食其力的时代。当然,更别奢望有马桶可以使用。这种回到农耕的生活方式,在美国引起了震撼,人们慕名前来体验,很多人干脆定居在此。在这里,你可以理解为,这就是一座凌空搬来的终南山。(应采访者要求,文中周琳为化名)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仲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