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调控155日后,经纪人终于再次开始忙碌起来。
“再这么下去,我们就没有饭吃了,还好最近比以前忙了。”在北京市通州区一家链家二手门店里,一位经纪人向《证券日报》直言,从“3·17”新政实施以来,整体来看,通州二手房房价已经回到2016年9月份时的水平,“平均每平方米下降了5000元-6000元”,尤其4月份以来,“以前热销的小区一个月仅能销售1套或2套”。
事实上,《证券日报》记者也注意到,上述链家的这个门店在新政之前每天几乎都很晚才锁门,记者多次经过,晚上10点以后还有经纪人在加班,甚至偶尔在小区穿行,还能看到经纪人带人看房,但自调控新政实施以来,几乎未见员工加班,在小区里也未曾见带人看房的经纪人出现。落地大玻璃窗内,几乎每个店员都安坐在电脑前,以前店门口不见车辆的停车处,如今都停满了电动车,没有什么“生意”上门,所以,经纪人也不需要出门了。
对此,伟业我爱我家集团副总裁胡景晖也向记者表示,从目前的交易数据看,8月上半月的市场活跃度较之前有所提高,有一定的触底企稳并逐步回升的迹象,但幅度较为有限。
通州二手房单价下跌逾5000元
据上述经纪人透露,今年4月份以来,华业东方玫瑰小区一共成交了10多套房,这意味着一个月平均仅3套左右的成交量。
该经纪人进一步称,以华业东方玫瑰小区为例,成交价最高时为今年一季度,成交均价高达5.8万元 平方米。今年3月下旬,有一套约90平方米两居室总价甚至高达566万元,单价高达6.2万元 平方米。据链家网显示,彼时,该小区成交价几乎都在6万元 平方米上下。
不过,从链家网最新数据显示,今年7月份,上述小区成交均价为5.37万元 平方米。由此可见,该小区房房价每平方米大概下降了约5000元。并且,该小区在7月份成交的房源中已经出现单价接近5.2万元 平方米的两居室房源。
进入8月份后,该小区房价进一步下跌。另有经纪人向本报记者透露,与7月份以总价485万元,单价5.4万元 平方米成交的一套两居室户型相同的房源,近日以总价460万元,单价5.1万元 平方米成交了。另有一套57平方米的一居室也以300万元现金成交,其单价仅5.2万元 平方米。
“单就华业东方玫瑰小区而言,单价下降超过6000元 平方米了。”上述经纪人向本报称,整体来看,通州二手房算是相对而言比较抗跌的,但预计成交均价也下跌了5000元 平方米左右。
事实上,《证券日报》记者在走访时也发现,在通州梨园、果园附近,DBC加州小镇、当代名筑、远洋东方公馆等小区,同户型或者相似户型的房源,成交价均有不同程度下跌,多则下跌6000元 平方米以上,少则4000元 平方米左右。以远洋东方公馆为例,180平方米左右户型的房源,成交总价从今年2月份的1300万元下跌至7月底的1100万元,每平方米下跌约7000元。
“二手房价格出现了相对比较大的跌幅后,部分刚需购房者入市,市场成交量下调趋势减缓,整体市场成交量已经逐渐探底。”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表示,从“3·17”调控开始,北京二手房价格跌幅已经超过10%,部分区域甚至超过15%接近20%,整体市场价格已经回到2016年年底水平,成交价格存在继续下行空间,但成交量将企稳。
成交量止跌企稳
事实上,相对于北京其它区域,通州二手房市场受调控限制时间更长,调控程度也最为严厉,甚至几度陷入住宅成交冰点期。但直至“3·17”新政实施以来,市场似乎才真正冻住,成交量骤降的背后,经纪人已经5个月几乎“没有饭吃了”。
但进入8月份后,市场似乎出现了一丝转机。
“最近这几天,业主虽报价很高,但实际成交价已经有 降到位 的迹象了,因此刚需和换房需求开始入市,我们也比以前更忙了,最近都是加班到晚上10点以后。”上述经纪人向本报记者表示,至于未来房价是否下跌还不好判断,但最近成交量开始上来了。
该经纪人进一步称,现在通州二手房市场上几乎没有投资客了。现在活跃在楼市上的买家,几乎都是刚需或者换房需求的客群。该人士坦言,最近来咨询房价和看房的客户多了;另一方面,议价空间也比较大了,业主如果确实想出手,这些“买家”观望情绪不再那么浓厚,出手决策时间缩短。
据伟业我爱我家市场研究院数据统计显示,8月上半月,我爱我家在北京区域的二手房新增合同签订量较7月上半月增长了18.6%,与7月下半月基本持平,交易热度有小幅回升,市场交易量的回升,实际交易量的逐渐增加,反映到网签量上来,估计要到8月下旬或9月份。
对此,胡景晖认为,“3·17新政”后,北京二手房市场热度骤降,各中介机构的实际交易量迅速触底,并持续冷清了数月。网签量虽因时间上的滞后性降势稍缓,但经过4月份、5月份、6月份的连续下降后也基本触底,进一步下降的空间已然不大。
但胡景晖也表示,但此轮政策将会长时间持续,不会像以前一样快速改变,楼市的走势也不会出现大反转,交易量也不会大幅上涨。至于价格,经历5月份-7月份的连续下跌后,北京二手房价仍有一定的回落空间。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