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风感的全域风是什么黑科技?还只卖2799?云米空调Space-E 气流&温度&拆机评测
前言
最近这台上线众筹云米的AI全域风有空调全新的出风方式让人眼前一亮,我也抢先体验入手了一台。
这里也给大家前排拆机排雷了,测了气流和温度控制情况,下面分享给大家。
外观设计
先来看看外观和设计。
众筹上也给了长达10年的保修期,看样子云米对空调的掌控能力还是比较有信心的,比如去年的Milano用料口碑都非常不错。
产品名称:云米AI空调Space-E,Space是个新的系列,产品型号是KFRd-35G/Y2QX2-A1,1.5匹的功率,看起来会有几个不同的版本,E这个标号可能是系列中的基础款。
室内机分成主机和面板两个部分,第一次见到这种分体式的面板与室内机设计,显然出众的设计在面板上了,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出风问题,这里文章后面会进行风向测试来看具体表现。
新能效标识1级,全年能源消耗率5.26,这里算比较高的参数了,也是用料扎实的一种数据化的表现。
这里放个旧机器的能效标识……真是以前不懂,高价买了个很一般的大牌产品。
室内机和面板,面板可以挂上去,有磁铁固定位置,防呆设计了,避免安装师傅出错。
工作时下部出风口和面板会有多种不同的位置组合形式,实现对风向的控制,达到无风感的目的,这是这台空调最大的卖点了,其次这个面板的造型确实不错,在一众白色单调的空调里显得格外有造型感,有些类似钻石的切割工艺,不同角度的表面反射的光线不同,从而带来了明暗变化的层次感,有点艺术气息了。
空调的信息显示位置设计在了空调下部,用一个棱镜来展示信息,有比较强的科技感。
可以通过语音和遥控器以及手机来控制,日常其实只要开个AI模式就行了。
这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不妨碍上部整个面板的工作,开启全域风模式的时候整个面板是会有气流通过的,内部的不平滑以及障碍物都会对气流有一定的影响,比较考究了。
前面板右下角位置有个扬声器,这是语音交互控制的基本配置了。旁边还有个标注了“Sensor”字样的传感器,看起来像个红外温感摄像头?根据人体温度来实现风向、温度以及模式的切换,这是高端产品才有的功能了。
不过细看下感觉大概率只是个红外遥控接收器,但Sensor字样确实很可能是按照上述功能来设计的,Space-E这种基础定位的款式可能缺少这部分功能。
蒸发器,比较规整,外机这里是看不出什么了。
遥控器,比较眼熟的款式了,比较特殊的是中间有个全域风模式开关。
外机这里有根额外的控制线,功能不得而知了,可能是给高配置上新风功能预留的,其实Space这个系列一看就是云米想要打造高端产品的试水产品了,新风+AI+语音控制+全域风还外带艺术气息的造型,妥妥的高端空调标准配置了,不过这款Space-E并非满配,但全域风的基础配置还是比较香的。
拆机评测
下面就是拆机部分了,这应该是大家最关注的点。
核心位置是外机了,主要看配置和用料了,内机倒没啥看的。
这里冷凝器直接裸背了,没加防护网,使用的时候问题倒不大,只是安装的时候要小心别碰到冷凝器了,只要安装没问题其实加不加都无所谓。
铭牌,常规的1.5匹挂机参数。冷媒R32充注量0.66kg。
正面,还比较小巧的。
拆开顶盖有个控制板的接线示意图,维修用的了,外壳比较厚,算是扎实。
外壳拆开如图。用料主要看标注的几个部位。 冷凝器单排10对,换热面积足够大。
外机风扇的电机是广东威灵的ZKFN-30-8-16 30W直流电机,直流电机的噪音会比交流电机小一点。
压缩机是GMCC 美芝KSN98D64UFZ3单转子压缩机,排量为9.8cc。
美芝压缩机:美的占股60%,东芝开利占股40%,全球压缩机1/3是美芝产的,东芝转让的技术算是合资品牌了,美芝压缩机的噪音控制不错,空调上见得也比较多,美的系的基本都是用的美芝,很成熟的产品了。
四通阀,三花的SHF-4H-23U-P。
电子膨胀阀,三花的1.3C-01。
工艺细节,目测是机器完成的,比较成熟的生产线出来的产品了。
核心配置用料上没有缩水,在2799这个价格区间的空调中还算良心,不过这台空调加入了一个全域风技术,实际体验是会明显好于同价位产品的。 关于全域风,下文会进行测试。
安装过程
简单记录了一下安装过程,云米线下现在做得也不错了,各大城市都已经有了安装和售后网点,以前售后维修体验不佳的情况有了比较大的改善。
预约之后来了两个年轻小哥。
安装还是无压力,拆旧机也是免费的,收费的部分是额外加的管线。
抽真空,说明书上有至少抽15分钟的说明,这里也按要求抽了15分钟,同时看了压力表,确保抽到位了。
安装完成,安装体验还是不错的,与大牌安装没啥区别。
气流测试
直接来硬核的气流测试。
其实去年在犹豫期也差点入了大金的那款3D气流中央空调,只要能提升使用体验也是能接受七八千一台的价格的。不过最后放弃的主要因素并不是价格,而是大金的二联供地暖安装问题,毕竟空调这种产品怎么说都是十几而是年的寿命了,一步到位很重要。
目前空调确实就是商品界面里面说的这样的问题,要么效果不好,要么温度不均匀,严重的会导致各种空调病,这也是我老婆十分反对开空调的原因,每次一开就不舒服。
安排室内机的位置也十分考究,旧空调也由于出风方向的问题,风口位置特意避开了床头但下面的书桌遭殃了,尤其是夏季制冷的时候,凉飕飕的吹得头疼,而另一边的床的位置变化不大,温度在开机几个小时之后才逐渐平衡。
而冬季不直接对床吹效果差很多,同样堆在一个小角落,没有什么效果,这确实是空调气流方向问题造成的,不同的出风温度有着不同的吹风需求,解决了风向和均匀性问题可以带来非常大的体验提升。
无风感的空调设计目前也比较多,但云米这种是比较新颖的设计了,怎么评测?
商品界面的动图给了我思路,这不就是激光水平仪嘛,我也能测。
先来看看几个模式下机器导风罩是怎样变化的。
气流基本为上图几个模式,对出风的导向板和前面板有着不同的控制,单独看面板和出风口不太直观,这里用烟雾+激光水平仪来查看一下实际的出风气流情况。
动态混合气流,可以看到风向是对地面上下摆动的,可以搅动整个房间的空气,混合更均匀。
垂直气流,可以明显的看到贴着墙面垂直向下喷出的气流,在制暖模式下可以有效的将气流吹向地面,从脚部开始暖起来,符合我们日常的取暖需求,也避免了热空气堆积在顶部的问题,可以较好的让整个房间暖起来,也避免了热风直吹人体造成皮肤干燥的问题。
这个功能一些品牌叫瀑布流,原理是一致的,都是贴地贴墙吹风,需要较大的风量来实现,从烟雾喷射速度来看,这台Space-E的风量足够大,后面实测强劲模式下风口有4.0m/s的风速。
水平气流,可以看到出风口水平方向吹出的风,参数显示有12米的喷射距离,确实从烟雾分布来看基本都集中在了顶部水平方向,很少有向下吹的风。
在制冷模式下这样的出风形式可以让冷气均布在整个房间的上层,再通过冷空气自然下降的物理性质实现全房均匀平稳降温,冷风不直接吹人体,可以满足对老人和母婴的需求。
在距离2米的位置用手感受了一下水平气流,本人身高1.8m站在床上,抬手快触到天花板了,可以感受到的气流是在靠近天花板的位置,下方基本无风,当然也是无风感了,比较合理的气流方向控制。
四面环形气流,如图,是整个面板上下左右均在出风,增加了出风方向,循环面积更大,死角更少了。这是最大风量下的情况,实际上AI模式会在温度达到接近平衡的时候自动启动全域风模式,室内没有明显的风感,偶尔有些像微风拂面的感受,确实有比较舒适的体验。
从原理图上来看,全域风是通过前面板与导向片的共同作用来实现的,将一半的风量导向面板四周,从而实现整个面板出风。
这里我也用风速计沿着四周测试了一下风速并记录了一下曲线。
曲线可以很直观的看到全域风风口的风量变化,下风口风量最大3.70m/s,侧边风速稍小,在1.80m/s左右,顶部比侧边要稍大一点,在2.2m/s。整个前面板侧边区域确实都有风喷向四周,全域风没白叫。
气流方面确实表现不错,也有“戴森”空气动力学做背书,确实是值得追求的部分。
一改传统空调的出风口形式,通过整个面板出风增加了出风面积和风向,让整个房间的循环气流不再是风口直吹的一部分,而是整个空间内进行的全域空气循环,死角更少,温差更小,且无明显风感,可以说是做得比较极致的气流控制了,全域风确实是比值的地方,让空调的使用体验飙升,与我在大金中央空调展厅体验到的气流方向控制是一致的,但在Space-E上多出了四面环流,具有更好的空气循环效果。
同时制热时的垂直气流和制冷时的水平气流也很好的解决了空气温度不均匀时的温差问题,通过冷热空气的物理特性让气流交换更快更均匀,从而获得较高的舒适度。
温度测试
看完了全域风和气流测试,其实最终的效果还是要看温度分布。
这里我根据气流的特性,设置了四个点来监测一下温度变化。
1.8m高度差不多就是我们头顶的温度,1.5m高度基本可以反映我们身体所感受到的温度。
16℃制冷
可以看到温度趋势基本一致,室温28℃,1h左右达到了设定的16℃。降温期间是垂直气流模式,在3h时曲线有个波动,且回风口温度趋势发生了变化,应该是风向发生了变化,开始了全域风模式。
出风口温度最低,不过风温不是非常低,1.8m处温度比其他要低,与我们常规的出风口并不太相同,显然是有特殊的气流控制,降温过程中使用了不同的气流方式进行混合,整个过程温度都十分均匀,没有极端温差出现,整体表现还是不错的。平衡状态下的全域风模式下几个高度不同的点位温度基本十分接近了,温差在2℃以内,均匀性不错。
最后用红外热成像看了一下房间温度分布,除了顶部墙体温度在20℃外(外界温度会通过墙体传导进入室内),室内家居和床上的温度都接近设置的16℃,温度均匀性很好,这是出风控制带来的优势了。
31℃制热
对比平顺的制冷曲线,制热这里波动就更大了。室温20℃,可以看到锯齿状的温度波动,不过1.5m处的温度波动较小,波动范围在2℃以内,满足人体舒适度要求。整体趋势是逐渐减少的,热风的控制相对来说更难,出风口和回风口的温度大部分时间都超过设置温度了,但1.5m高度的温度居然是合适的。
我心里一惊,难道用了红外温感?想说这是比较神奇的控制方式了,控制判断依据似乎并不是回风口的风温,而更像是“红外温感”的形式,通过探测整个房间的温度来进行控制的。
不过仔细分析了一下曲线,看到每个波谷都是基本上四线重合的状态
可以推测出控制方式:每隔20-30分钟使用动态混合气流把整个房间的空气搅动均匀,再以均匀状态下的回风口风温进行控制,按趋势最后的曲线会逐渐减小波动,像个喇叭口一样收紧,最终达到贴合的状态。
不过这里由于现在已经立夏了,室温就能达到26-28℃目标温度温差较小,没有启动垂直气流,应该只有冬季室温温差大的时候下才会启动直吹地面的垂直气流了。
AI模式
AI模式是个一键智能程序,温控目标是26℃,最适合人体且省电的温度。
刚运行完制热,可以看到曲线是先降温后升温,在经过了一个短暂的温度控制之后室温维持在了26℃,几乎是紧贴的直线,且四线重合,温差确实小于0.2℃,且完全无波动,此时采用的是全域风模式,很好的混合了室内空气,无风感且各个位置风温均匀。1.5m高度曲线温度更加平滑,此时人体体感是比较舒适的,不冷也不热。
AI模式是日常使用最多的模式了,确实有比较科学的控制方式,避免我们日常使用空调是时过冷过热或者温度变化需要频繁调节的问题,结合全域风可以达到直线段的控制。
从温度监测来看,Space-E的表现不错,控制形式组合较多且按照出风温度不同会有一定的控制机制,结合几种出风气流可以有效的混合整个房间的空气,而且不止是空气混合上更加有效,也同时具备风速、功率方面的控制,这是比较有意义的升级了。
前面说到单排冷凝器够不够用的问题,从整个温度监测来看,楼主坐标长沙,室外温度26-28℃,16℃制冷和31℃制热达到平衡的时间都在1小时以内,长沙夏季也是可能会到42℃以上的高温,不过从制冷模式28℃降到16℃的温差上大体可以判断单排10对的冷凝器在南方地区都是满足需求的。
总结
总的来说,这款云米Space-E最突出的是全域风设计和具备艺术气息的面板造型,虽然到手这款是基础配置,但性价比确实非常高,能在2799这个价位享受到与大金中央空调7000室内机加上3D气流面板一样的均匀控温舒适无风感的最佳空调体验,可以说是比较值了。
拆机看到的美芝的压缩机、三花四通阀、电子膨胀阀等配置比较良心,冷凝器单排10对尚有提升空间,换成双排或者1.6排冷凝器就比较完美了,当然可能价格也会更高,相较而言2799这个定价还是更具性价比。
另外可以设计上看到有预留新风配置的影子,加上新风后也算是目前高端空调的标配了,价格如果也能像这样给力,那就更香了,期待后续的新风款式了。
云米的全屋家电也是比较值得关注的,AI+语音再加上全场景联动,是当下的发展方向,全屋智能化也是另一种不错的生活体验。
好了就到这了,下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