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子燕青,是水浒中第一百伶百俐之人,罕见的文武全才,堪称实力派小鲜肉。
水浒原著第61回说燕青“更兼吹的、弹的、唱的、舞的、拆白道字、顶针续麻,无有不能,无有不会”。在这段描写中,“顶针续麻”作为燕青的一项常规技能,被着重提及。那么,“顶针续麻”到底是个什么大招?它于燕青又有何特殊意义?
顶针续麻源于古人做鞋,是纳鞋底的一个专业术语。有人就要问了,难道燕青还是一个鞋类批发商?当然不是。要弄懂“顶针续麻”的真正含义,首先还得从古人做鞋开始说起。
古人没有现在的皮鞋、旅游鞋,大多穿老式布鞋,又称“千层底”。这种鞋全靠女人手工制作而成,至今流传。
女人们纳鞋底时,通常会用锥子在鞋底上扎出一个个针眼儿,再把穿着麻绳的大针从针眼儿里穿过去拉紧。这时,就必须用到“顶针”这个小物件。
顶针是一个活口金属箍,类似峨眉派灭绝师太传给周芷若的掌门戒指。顶针上还分布有一个个小坑。顶针一般戴在右手无名指或中指的第一个关节上,用力顶住大针穿过鞋底,也对手指起保护作用。
说完了顶针,那续麻又是什么呢?
续麻,顾名思义是将两根麻绳儿续在一起。
纳鞋底时,麻绳儿不够怎么办?一般情况下,女人们不会直接用结疙瘩、挽扣儿的方法接麻绳儿。因为疙瘩结在鞋里硌脚,结在鞋底外又极易磨断。
这时,祖传下来连接麻绳儿的方法是,把麻绳的拧劲松开,续上麻坯子,再一绺一绺地续进去,边续边拧,可以打出十几米、甚至几十米长的麻绳儿。
这就是最原始的“顶针续麻”。那么,这个做鞋的专业术语,和风流倜傥的浪子燕青又有几毛钱的关系呢?
在诗词曲赋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种全新的写作手法,这种手法将第一句的尾,作为第二句的首,成首尾相连之势,看上去正如同续麻绳儿。富有想象力的中国文人,便将纳鞋底的“顶针续麻”,巧妙地用来命名这种写作手法,格外形象生动。久而久之,顶针续麻就成为了诗词曲赋创作中一种固定的修辞手法。
历代文学作品中,顶针续麻数不胜数。最简单的如《木兰辞》中“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三国演义》“群英会蒋干中计”,周瑜当场K歌:“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这段歌词也用到了顶针续麻。
元代马致远的《汉宫秋》中,也有一段“顶针续麻”的唱词:“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蜣;泣寒蜣,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这个唱段,通过首尾相接、回环相生的顶针续麻,让人物感情层层递进,并一步步把悲情推到了顶峰,读来感同身受。
还有一段妇孺皆知的绕口令,也属于顶针续麻。“八百标兵奔北坡,北坡炮兵并排跑,炮兵怕把标兵碰,标兵怕碰炮兵炮。”虽然不是很工整,但也俏皮幽默。
北宋年间,人们将顶针续麻的修辞手法又运用到文字游戏中。这种文字游戏在上流社会和文人墨客中相当盛行,类似于现在的成语接龙。
例如“也可以清心”5字,无论何字打头,都能成句。即“也可以清心”、“可以清心也”、“以清心也可”、“清心也可以”、“心也可以清”5句。在文化鼎盛的北宋年间,文人们将这种高雅的文字游戏玩得登峰造极,乐此不疲。
燕青的“顶针续麻”,与其说是他熟练掌握了文字游戏的规则,倒不如说他具备了相当深厚的文学造诣。这种造诣,绝非一朝一日之易,而是冰冻三尺之功。
在水浒原著第81回中,浪子燕青也将“顶针续麻”的文字功夫玩得炉火纯青。当时燕青利用李师师的关系,见到了宋徽宗。他当场作《减字木兰花》一曲:“听哀告,听哀告!贱躯流落谁知道,谁知道!极天罔地,罪恶难分颠倒。有人提出火坑中,肝胆常存忠孝,常存忠孝。有朝须把大恩人报!”
这首随机创作的词,可谓字字玑珠,委婉中流淌出奔放的激情,压迫中透露出似火的赤城,瞬间就深深打动了当时的文艺界泰斗宋徽宗,“天子失惊,便问:卿何故有此曲?”可以说,正因为燕青在关键时刻使出了“顶针续麻”的文学大招,这才触动了宋徽宗,最终促成了招安大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