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萌宠星球

【斑鰶】吃完潮菜的杂鱼鼎,就知道为什么古人要说“治大国若烹小鲜”了

“新鲜”是指近海捕获的小鱼,往往因为新鲜而好吃。

潮汕人吃食海鲜的总诀是这样说的:“一鲜二肥三当时”,这里“鲜”指新鲜,“肥”是肥美,“当时”即汛期。在这句食谚中,“肥”与“当时”往往是重叠在一起的,比如《南澳渔名歌》列出了一年各个月份的渔汛:

正月带鱼来看灯,

二月春只(黄姑鱼)假金龙。

三月黄只(雀)遍身肉,

四月巴浪(蓝圆鲹)身无鳞。

五月好鱼马鲛鲳,

六月沙尖(多鳞鱚)上战场。

七月赤棕(真鲷)穿红袄,

八月红鱼(鲱鲤)作新娘。

九月赤蟹一肚膏,

十月冬蠘脚无毛。

十一月墨斗收烟幕,

十二月龙虾持战刀……

在这些汛期捕获的鱼类肯定又肥又当时。但在其他不是汛期的月份也会捕到同一种鱼,这种鱼可能肥也可能不肥,那么就出现了个优先选择的问题。潮汕人经过比较,最后以俗谚的形式做了总结:新鲜是吃鱼的第一要素,其次是肥美,第三才是汛期。

杂鱼鼎的特别之处是同时兼备炊具和食器两种用途。

很多时候,大排档所卖的鱼虽然品种不少,但数量却不多,多数是潮汕人所谓的“杂鱼仔”或“抛溪仔”。一般来说,抛溪杂鱼是指用拗罾(罾网)、放莲(流刺网)或手钓等原始近海捕捞工具捕获的近海鱼类,有数量少品种多的特点,与拖网、围网等专门瞄着单一品种大鱼群的远洋捕鱼船所获往往不同。即使是在休渔的日子里,这种原始的捕捞方式也不在禁止之列。抛溪杂鱼都是捕获后随即就近上市,没有经过冰冻,因而特别新鲜,也是食家们的最爱。

仅左上方的鹦哥鱼就有三个品种。

老子《道德经》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汉·河上公注曰:“鲜,鱼。不去肠,不去鳞,不敢挠,恐其靡也。”因为怕鱼破碎,烹煮时不去肠去鳞,也不敢翻动。而这种做法也正好是潮菜烹制杂鱼的方法。

河上公接着又注释说:“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泽;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故曰:‘治大国者若烹小鲜’。“也就是施政时不能朝令夕改,要让人民休养生息。

潮汕人根据小鲜的特性,创制了杂鱼鼎这样一种特别的烹煮方式。潮州人的所谓“鼎”,也同样只是指一种两耳圆底的日常炊具而已。在现代汉语中,与其最近似的对应词汇应是“烧锅”或“镬”。在潮汕农村,被固定安放在灶台上的鼎是最重要的炊具,无论是炒菜还是煮饭都要用到鼎。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除了没有三足,潮州鼎的功能与汉代是很相近的。将这种鼎小型化,变成一种炊具和食器兼备的用具,在里面放上一些杂鱼,煮熟之后直接揣到餐桌上食用,就是俗称的“杂鱼鼎”了。 因此杂鱼鼎也可指用一种特制的小型化炒锅煮鱼。具体做法一般是先在里面摆放好要煮的杂鱼,接着在炉灶上煮熟,然后直接揣到餐桌上让客人享用,使一种器具同时兼备炊具和食器两种用途。

小贝壳和虾蟹也可同时加入烹煮。

有些大排档做杂鱼鼎时,经常将锅底的杂鱼煎至焦黄甚至焦黑,其实这样做法是错误的。正确做法要将杂鱼用盐水腌半小时至入味,煮时的火候控制应使汤汁在将干未干之间,因为太干会粘底,不干又乏味,最佳境界是只剩下一汤匙已变稠的汤汁,冷却之后汤汁刚好被煮熟的杂鱼附着吸收。

做杂鱼鼎时方法很重要,锅底不能烧焦。

相比起杂鱼鼎,我更喜欢用上汤来煮杂鱼。一是因为加了上汤从而增加了鱼的鲜味;二是能够更好的控制鱼的火候,吃起来更加美味。一些鱼类,比如本港油尖(多鳞鱚)和细鳞龙舌,火候刚好时肉质是脆嫩的,稍一过火即松烂下来。火候准确时鱼看上去会栩栩如生,胸鳍上翘,挟开后脊骨与肉分离但微带血丝。而用杂鱼鼎煮鱼,要控制的其实不是鱼肉的火候而是汤汁的浓度。

将杂鱼煮熟了装盘里,大概可以称为杂鱼盘了吧。

关于“杂鱼”,潮俗也有约定:第一必须是海水鱼,淡水鱼是没人用来做杂鱼鼎的;第二品种必须多样,最常用来做杂鱼鼎的鱼类品种有沙尖(多鳞鱚)、带鱼、油筷(蚓鳗)、红口(小黄花鱼)、黄墙(黄鳍鲷)、月鲫(刺鲳)、粉鲳、龙舌(舌鳎)、鸡腿鱼、狗母鱼、乌尖(棱鲻)、三黎(斑鰶)、凤尾(刀鱼或鲚鱼)等,甚至小沙虾、小螃蟹和小贝壳也常被加入,一般来说一鼎杂鱼要搭配3至5个品种;第三必须是小鱼仔,大鱼即使切成小块也不太适合放进鱼鼎中。

小鲜有数量少品种多的特点。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