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商,剂量相同的药,一家药店卖62.4箱,另一家药店只卖30.4元,价格相差一倍多,市民李老师问:“价格为什么相差这么大?”疑惑地说。这样随便要价可以吗?“记者的调查显示,在此期间,如果制定对基本药物国家的指导价格,只要不超过限制价格,各药店就可以根据自己的进货渠道等调整价格。
今年6月1日起,大部分药品取消政府定价,药价由生产经营者自主制定,那么药品价格是否会大幅上涨呢?一些绝迹的廉价药是否会“重生”呢?记者对此展开了调查。疑惑
同样药价格差30多元
去年10月份,李先生16岁的女儿得了甲亢,医生推荐服用一种名为“抑亢丸”的药。“医院不提供,让我们自己去买。”李先生先后去了附近的三家药房,但全没有这种药物出售。
李先生来到位于大纺的一家药房,在这里终于找到了“抑亢丸”,“一盒78块钱,我一次买了10盒。 ”李先生说,一盒“抑亢丸”是两天的量,10盒药吃完后,他又到这家药房购买。李先生说,女儿需要长期服用这种药,这次他和药房讲了一下价,“对方同意给打八折,一盒62.4元。 ”
李先生说,之后的几个月时间里,他一直在这家药房买药,“一次买10盒,前后花了几千块钱。 ”李先生说,上个月女儿的药没剩多少了,他又到这家药房购买,结果药房暂时没货,“我交了10盒的钱,药房表示会尽快采购。 ”
李先生说,过了七八天,药房还是没有采购回来,而女儿又不能停药,无奈他又到其他药房购买,最终在山东路另外一家连锁药房找到了这种药,“价格要便宜很多,一盒只要30.4元,便宜了一半还多。 ”
进展:李先生说,这两家药房出售的“抑亢丸”,包装、厂家、剂量全都一模一样,为何价格会差这么多?随后他找到之前的那家药房,“营业员也说不清楚,后来在我们强烈要求下,对方把订购药品的钱给退了。 ”
解析
药同价不同普遍存在
昨日,记者走访市内多家大药店发现,“同药不同价”的确普遍存在,同一种药不同的药房售价大多不同,有些甚至差了几倍。记者注意到,竟然还存在同一种药物在连锁药房的不同门店价格不一致的情况。“药品有差价在大连各药房是很正常的事情。 ”某药厂业务员小王说,影响药品价格的因素很多,如进货渠道、店面租金、人工成本等。由于各药房的进货渠道、促销手段等不同,同一厂家生产的同一种药品,药品零售机构制定的售价自然有高低。
记者了解到,通常情况下,药厂大多在一个区域设一个医药代理,按理说零售机构进货渠道应该相同。但实际情况却是,有些零售机构从外地调货、个人通过关系拿货……各方因进货渠道不同,导致该药品的销售价格也就不同。
典型:而对于个别连锁药房价格不“连锁”的现象,有业内人士表示,实际上,即使是连锁药房价格管理模式也可能不一样。各门店经常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药品价格。
同药不同价有哪些原因
影响药品价格的因素很多,如进货渠道、店面租金、人工成本等。由于各药房的进货渠道、促销手段等不同,同一厂家生产的同一种药品,药品零售机构制定的售价自然有高低。
连锁店为啥同药不同价
有业内人士表示,实际上,即使是连锁药房价格管理模式也可能不一样。药房竞争也日趋白热化,大多数连锁药房走市场化经营路线,各门店经常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药品价格。
过去
药价不得超过相关限价
“药房可以随意制定药品价格吗? ”采访中李先生不禁发出这样的疑问。记者调查发现,根据国家药
品价格管理政策,此前我国药品价格分为政府定价和市场调节价两种形式。
政府定价药品的价格是由国家有关部门制定,以常用药利福平胶囊为例。此前,利福平胶囊实行的是28.6元最高零售价。
去年五月份,国家发改委宣布,取消包括利福平胶囊在内的283种低价西药和250种低价中成药的最高零售限价,生产企业可在西药日均费用不超过3元、中成药日均费用不超过5元的前提下自主定价。
同样以利福平胶囊为例,该药每瓶100粒,每粒0.15g,用于抗结核 治 疗 成 人 口 服 一 日0.45g-0.60g,按照日均3元的标准计算,只要每瓶售价不超过85.7元,都不属于违规。
现在
大部分药品取消政府定价
今年6月1日,号称中国药品定价历史上最大改革尘埃落定,大部分药品取消政府定价,价格由生产经营者自主制定。对此,不少市民担心药价会大幅上涨。
对此,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绝大部分药价不会上涨。目前进行药品价格改革的时机已成熟。我国取消药品政府定价,并不是放弃政府对药价的监管。有关部门将充分借鉴国际经验,采取综合监管措施,保证市场价格基本稳定。取消药品政府定价后,由于有招标采购机制的约束,医院销售的药品价格会保持基本稳定。但不排除部分药品价格因成本、市场供求变化等因素会有所变动。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大部分药品价格经营者可自行定价,但必须明码标价,消费者在购买时可货比三家,择优选择。
价格受限遭雪藏的老药有望“重生”
走访中,有业内人士认为,取消药价限制,曾经一度“消失”的低价药有望“重见天日”。据介绍,过去十几年中,由于价格主管部门对医保目录内药品和目录外特殊药品实行政府指导价(最高零售限价)管理,出现了一些由于政府限价而导致药品价格与临床价值还有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
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阿司匹林、四环素、氯霉素滴眼液……一些耳熟能详的廉价药,正从各大药房的柜台逐渐消失。这些效果好、销路不愁的药物,各家药厂本该争相生产,为何会沦落到“不受待见”的境地呢?
究其原因在于价格受限。据了解,廉价药大多是普通基本药物,属于政府统一定价范畴,药企无法自主定价,导致廉价药十多年身价不变,而原材料、人工等各方面成本飞涨,企业无利可图甚至亏损。以过去常用解痉药莨菪片为例,一瓶100片,市场售价仅为2元左右,算上材料成本和包装的费用,以及企业的经营成本等,药企可以说卖一瓶亏一瓶。
业内人士表示,药品价格放开后,这类被“雪藏”的廉价老药预计会重新投入生产,但零售价将有所提高。 半岛晨报、海力网记者佟亮(报料人:李先生;线索费:50元)本报有奖报料热线 82488888
药价放开不等于向患者“要价”
几年前,一种用于心脏外科手术的必需药库存紧张在全国范围内爆发,让很多人知道了“鱼精蛋白”这个药名。造成药品紧缺的原因之一是价格偏低,难获药企青睐而逐渐退出市场。
安痛定、胃舒平、黄连素……如果列一张清单,一串为人熟知的药品正悄然在人们视野中消失。
取消政府定价,市场调节药价,重新唤起药企的生产活力,这些“消失”的药品或许有望重新出现。从这一角度看,开放药品价格对于患者而言是一个福音。然而,人们也在担心,完全由市场调控的药价是否会变成向患者“要价”,药价水涨船高反而增加医疗负担。
药价放开基于招标采购机制、医保控费机制以及市场交易价格监测监管机制。从招标采购机制来看,招标方与投标方,一攻一守,在合理核算医疗成本、促进医疗产业发展的前提下,通过招标来控制药价是较为理想状态。同时,更需警惕“攻守同盟”,加强监管招标流程,防止暗箱操作、潜规则等问题的出现,将价格落到实处。
在目前现行的医保目录中,大约有2000多种药品,通过医保控费来调控药价意味着提升和完善医保水平应对药价开放将成为未来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市场调节药价的基础上,药价上下浮动或将成为常态,在此情况下,保障患者正常用药,同样需要医保机制作出相应的调整,不能让患者为药价开放后的市场行为埋单。
价格由市场调节,产品利润最大化无疑是生产企业和流通环节的主要诉求,那么在药品生产、流通等链条中,必须严厉打击价格联盟、哄抬药价的情况,不能以市场调控为由放松价格监管。同时,在取消定价后,私人诊所、药店等机构也将成为药价市场的行为主体之一,如何监管用药终端也将成为焦点问题,应该遵循哪些市场规则,对于搅乱市场秩序、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应如何处理,急需制定详细的监管措施和处罚措施,让药价更加透明公开,让患者购买良心药、放心药。 本报评论员王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