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的家长,平时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孩子粗心。这种情况不管是平时的练习还是考试都经常会出现,不管家长如何叮嘱,孩子似乎总是无法做到全对。于是乎,家长不得不给孩子打上一个标签:马虎。
孩子似乎也慢慢地把自己出错的原因归结为马虎。但是即便是孩子意识到自己马虎也无济于事,情况依然没有得到好转。再一次一次的“失利”之后,家长终于由耐心变成了“绝望”,真正有种无能为力的感觉。
当然,这还不是最糟糕的。等到了高年级,孩子另外的学习问题又浮现出来,比如理解力不足,解题思路僵化等等。这个时候的家长,会变得越发的焦虑,也会逐渐感觉到孩子和别的孩子差距越来越大。
那么,马虎的问题是如何产生的?应该如何调整呢?
首先,我们来看马虎到底是怎么来的?
马虎来源于错误的程序性知识,是潜意识的行为,几乎是自动运行的。
1、看错数字或者看漏数字,抄错数字
数字对于每个孩子都不陌生了,之所以出现错误,主要在于大脑在自动运作。因为看题的跳跃性,导致有模糊的部分存在,而大脑自动把它修补上了。
正确的程序应该是这样,当我们确认数字抄写对后,再进行计算。或者我们计算完之后,需要用另外一个计算方法来验算。这都是为了防止我们自动提取记忆时候的一些小错误。
2、思维固化
这种情况的产生,属于大脑的条件发生。比如在做计算题时,孩子经常弄错计算符号。我们通常会说:你怎么又看错符号啦?
实际上,孩子没有看错符号,ta可能根本就没有看,而是大脑直接自己设定了运算方式。比如:6+3=9,7+4=11,5+8=13,9-6=3。在连续做了几个加法之后,有部分孩子就会自动地认为这些题都是加法,结果出现了计算出错。
解决的办法是:把题目默读出来,这样可以一定程度上让孩子的注意力更集中。另外,检查也是很好的办法。特别在一二年级的时候,孩子的大脑还没有完全发育好,细心程度还不够,更需要通过检查或者放慢速度来提高准确率。记得我小时候考试几乎都是满分,但是如果没有全面的检查一遍,一般都会有一两个小错误。所以,给孩子一个检查的习惯很有必要。不少孩子着急着想把作业或者试题做完,没有耐心检查,这一点需要家长给孩子培养。
3、对知识点有模糊的地方
这是一个特别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我们经常会看到孩子对某类型的题,有时候对,有时候错。很多家长可能会认为孩子应该是马虎导致出错,实际上,有可能是孩子对知识的理解不够透彻导致的。
解决的办法:试着让孩子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你就能很快看出孩子到底有没有真正理解。
4、简单地套用知识,“老师是这么说的”
这种简单地记忆式学习,是非常常见的。孩子一般没有理解的情况下,都是会说:我们老师是这么说的。孩子是依靠记忆,而不是对知识的理解。孩子相信老师,自然是好事。但是如果自己出现了记忆错误,那么一系列的问题就会出现。学习好的学生更灵活,ta们更依赖于对题型的理解来解决问题,而不是简单地凭借记忆。
解决这一类问题,家长可以多让孩子说一说自己的思路。一般孩子如果做不好,你再让孩子给你说题,一方面ta会紧张,因为ta觉得你在考ta;另外一方面我们的孩子一般都不是很善于口头表达。怎么办?
家长可以做示范,边说边写;然后让孩子模仿着做一道类似的题,也是边说边写。家长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需要放平心态,让孩子觉得安全。如果是感觉自己辅导不了孩子的家长,可以采取“示弱”的策略,让孩子给你当小老师,这种方式可以让孩子更有成就感。需要注意的是,您需要留出足够的时间来陪孩子,让孩子在一个相对平静的状态下来做小老师。
5、喜欢心算,嫌动笔麻烦,或者是演算的时候写得很乱
很多成绩好的学生也是经常使用心算,但是前提是准确率高,而且大脑处理数据的能力强。对于经常犯错的孩子,需要运用笔来记录计算的过程,这样可以提高准确率,也更方便检查自己的计算过程。如果孩子书写太乱,一旦题目增多,就容易出现数字混在一起的情况。
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很多孩子数学出错率高,都是演算非常随性的。你去看这些孩子的考试演算纸,绝对是稀稀拉拉随便写,一般都是找到一个空白的地方就往上写。结果没写几个题,白纸就已经写满了。
这个问题跟孩子的性格有关,也很多程度上和生活中的习惯有关。正因为是习惯,所以可以通过训练来改正过来。
家长可以给孩子做示范,如何在演算纸上清晰地写出步骤。让孩子跟着模仿,一开始不需要很多的题目,否则孩子会畏难。我们可以先给孩子试着做30题,如果熟练了再增加题目。
而孩子喜欢用心算的方式,也是需要给孩子进行调整。这些孩子一方面想尽快完成任务,另外一方面还不怎么听劝。你如果跟ta说让ta多用笔算,ta往往会回应:某某同学都是心算的。
这就需要孩子增强正确率的意识,要注重准确,再求速度。家长需要给孩子做出示范,遇到计算题时,需要如何写,怎么做标记,如何利用演算纸。这些做法练多了,孩子就会形成习惯,以后就能快速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