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节温器,通俗点说就是一个阀门,用来控制发动机中冷却液的流动路径。日常车辆的使用中,节温器的工作状态和发动机的正常运行息息相关。节温器开启过早或开启延迟都会导致发动机不能正常工作:开启过早,会导致发动机在低温工况下迟迟不能升温,导致预热时间过长;开启延迟或因故障无法开启,导致发动机过热“发高烧”。
节温器其实是一种由感温组件组成的自动调温装置。它通过自身的膨胀或缩小来实现对冷却液循环流动的控制,也就是说节温器的工作依据来源于冷却液温度,然后又反作用来影响进入散热器的水量,改变冷却液的循环范围,进而实现对车辆冷却系统的调节。
如今汽车上装配使用的主流节温器是蜡式节温器,由其内部的石蜡实现热胀冷缩。当冷却液的温度过低时,节温器内部的石蜡呈固态状,节温器阀在弹簧的作用下将发动机与散热器之间的通道关闭,这样冷却液经水泵循环后不会进入散热器,而是重返发动机,如此往复几次温度即会上升达到设定值。
当冷却液温度达到设定值后,节温器内部的石蜡在高温下开始融化为液态,体积变大,对橡胶管产生压迫力使其收缩,橡胶管收缩对推杆产生向上的推力,推杆的反作用力作用于阀门,使阀门开启。阀门开启后冷却液就能进入散热器,实现散热器——水泵——发动机的大循环。
在大多数汽车上,设计之初为了简化结构,方便排出冷却系统中的气泡,节温器的位置都被安排在气缸盖的出水管路中。当然这样设计也有一定的缺点,那就是节温器在工作室经常开闭会产生振荡。
当发动机工作温度低于70℃时,在节温器的作用下通往散热器的通道就会关闭,这时候冷却液直接进入水泵,然后再进入发动机,即发动机——水泵——发动机的小循环。小循环会使发动机温度迅速升高。
当发动机温度达到80℃时,在节温器的作用下,通向水泵的通道被关闭,通向散热器的通道打开,冷却液从发动机流出后经过散热器散热后再经过水泵送回到发动机用于给发动机降温,即发动机——散热器——水泵——发动机的大循环。大循环可以有效防止发动机工作过热。
当温度出于70℃和80℃之间时,散热器通道和水泵通道同时开启,大小循环同时进行。
由此可知,节温器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控制大小循环的交替和开启,进而实现对发动机的升温、散热控制,保证发动机的正常工作。
说完了节温器的工作原理和故障,下面我们结合实践,来进一步了解一下节温器故障诊断和维修。
判断节温器是否故障,可以在冷却液温度达到100℃以后,关闭发动机。此时打开发动机盖,用手感受一下冷却液散热器的进水管和出水管温度。如果节温器正常工作,那么两根水管温差不会很大,当温差较大时就是节温器出现了故障。
一般当节温器出现故障,无非是以下两种情况:
1、节温器不能正常开启:此故障出现时发动机温度过高,会因为“发高烧”而熄火。与此同时因为高温的冷却液会同时产生高压,而水箱系统又被切断,所以有可能会对发动机水套中诸如水管、垫片、暖风机水箱等部件造成连带的损坏,检修时应注意检查。
2、节温器可以开启但无法正常关闭:此故障出现时水温不能提高,会产生连锁反应:水温低——水温传感器接收信号异常——传感器传递给ECU的信号异常——ECU发出错误控制指令——喷油嘴接收到的脉冲信号加宽——喷油量加大,油耗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