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爱车一族

长安sc6408d1.3排量

法门寺,

一座最富传奇色彩的寺院,

久负盛名的中国佛教圣地,

被誉为关中塔庙之祖。

1987年4月9日,

全世界的目光投向这里,

这一天,距离西安一百公里的

法门寺神秘的地宫轰然洞开,

几千件奇珍异宝光芒四射,

辉煌灿烂的大唐盛世文明震惊世界。

而更加石破天惊的消息是,

被奉为万世不朽圣骨的

佛陀真身舍利首现人间!

法门寺距西安120公里,相传建于汉代的桓帝和灵帝之间,最兴盛的时候是唐朝,六七次起迎佛祖舍利的故事都发生在法门寺。从中国的北魏开始我们就知道有佛的舍利和舍利子,最开始都是在地面的庙宇和宫廷里供奉,但是唐代时人们开始知道在地面供奉对于舍利子的保存效果不太好,所以慢慢地建立了地宫。

唐代的地宫大约是唐太宗的时候就开始建了,但那时候的地宫规模不知道有多大,只知道上面建了四级木塔,一般的塔都是奇数,但是法门寺的塔是偶数,这个木塔到明代的隆庆年间(也就是1567年)就倒塌了。

当时法门寺的一个僧人发愿:他要靠自己的力量集资把法门寺的塔重新盖起来。法门寺大殿上一个西蜀人写的一首词记录了这件事:“法门寺,成住坏,空中忽起痴僧债。百足铁锁挂肩筋,欲与如来增气概。增气概,尔母苦,好待当年计玄度。”

他用苦刑的办法,就是用很重的两个铁锁挂在一百只长铁链上,然后穿透锁骨、拖地而行到各地化缘。看到这样的场面,不少人感动不已,纷纷捐钱。但由于筹款数额有限,所以佛塔直到明代万历7年才开始修建,一直修到万历37年,前后整整花了30年。

1981年的8月24日中午,连绵的阴雨让历经了400多年风雨的法门寺明代砖塔轰然坍塌半壁。1986年12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决定重建法门寺真身宝塔。由于原来的塔基被地震、地下水破坏,建造新塔之前必须重打地基。省政府责成省文物局组成考古队,负责重建前的地基清理工作。

在清理法门寺塔基的残砖时,考古学者发现土坯上写有“今日塔上无米面”的字样,这可能是建塔的工人写的,既没有面又没有米,工人就发牢骚了。还有写着“赵村李四捐来水一担”,因为法门寺是高原区域,水都是很珍贵的,有人捐了一担水、一担柴,或者给了几块砖,都刻在砖上面,所以这个工程完成得非常困难。

吊装法门寺地宫文物

1987年4月1日,考古队挖到一个井口,挖到四五米以下的时候就发现一块方形的汉白玉石头。几位考古队员商量着,“咱们把这个石头撬起来看,如果石头里面有东西就申请资金继续挖,如果没东西的话工作就可以结束了。”

地宫后室遗物出土情况

当他们把明代的环形基槽挖出来了,将石块撬起来一看,全都傻眼了,里面全是金银器。经过相关专家的考研,在了解相关情况后,考古队就决定开始清理地宫的门。一直挖到第三天,发现了七块很大的石头把这个门堵上了,有个35厘米左右的锁锁住了门。

唐代认为迎佛骨对老百姓生计影响很大,“30年一开,开则岁丰人和”,所以门都是有锁的,钥匙肯定是掌握在主管宗教的人手里边,或者是在政府手里边。可是如今考古人员在开地宫时已经相隔了1113年,这把钥匙找不到了。

法门寺地宫(资料图)

在经过与当地文物局的汇报商讨后,考古队几经艰难将巨石门打开,根据里面两只立凤的羽毛形状属于盛唐的特征,考古专家断定这是盛唐的地宫,而且锁住石门的也是唐代的锁。石门被推开后,封闭了1000多年的地宫惊世洞开,地宫内整个隧道全部都是铜钱。当时封闭地宫时,那些善男信女都恨不得把自己的什么东西都掏出来,所以就把身上带的钱都撒在里面供奉。

神秘地宫面世,藏品空前丰富!

根据统计,地宫里金银器一共121件、琉璃器20件、瓷器14件、珠宝等400件、杂器19项,所有的铜钱统计下来大约是3万多枚,还有差不多700多件丝绸,堪称唐代考古历史上空前的发现!其中,还包括被奉为万世不朽圣骨的佛陀真身舍利。

为什么这个唐代地宫有着如此丰厚的内藏呢?这还要归功于它和李唐的宗室的密切联系。法门寺曾是唐代皇家寺院,大唐皇帝曾多次迎奉佛骨舍利到京城长安供养,其中地宫所供奉的大量金银器、丝绸、琉璃器、瓷器等都是千挑万选的宝物。

“万世不朽”的佛陀舍利

法门寺的舍利在历史上一直存在确切记载,是世界上唯一有清楚详细脉络可循、可以证明的真身舍利,并且由唐朝皇室长期供奉。这次考古发掘中,一共找到了四枚佛指骨舍利。

图中左数第三枚是释迦牟尼佛真身灵骨,为左手中指,指节颜色微黄,有裂纹和斑点。据发掘者称,刚刚出土时,玉棺内有液体,灵骨因在液体中浸泡千年而骨质松软。 其余三枚是仿佛祖真身灵骨而造的“影骨”。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认为: “影骨非一亦非异,了如一月映三江”, 同灵骨的作用是同样的。一枚灵骨,三枚影骨。就像月亮和水中的影子。能分虚实,不分真假。

唐 鎏金四十五尊造像盝顶银宝函

长、宽、高均17厘米

重1612克

1987年扶风法门寺地宫秘龛出土

法门寺博物馆藏

第三枚佛真身指骨用五重宝函包装。第一重宝函为铁质,出土时已锈迹斑斑。铁函之外,还曾包裹着一层丝绸织物,因年代久远而朽坏殆尽,仅可从残片中识别出它原来的材质和纹样。第二重宝函紧套在第一重宝函之内的是一个精美的银质鎏金函,函身雕凿有四十五尊佛造像。第三重宝函是一银包角雕花檀香木函(已损)。

唐 嵌宝石水晶椁子

高7厘米 盖长10.5厘米 座长10.2厘米

重437克

1987年扶风法门寺地宫秘龛出土

法门寺博物馆藏

第四重宝函是一副水晶椁,椁顶嵌有黄、蓝宝石各一颗。第五重宝函是一个壸门座和田玉棺,棺盖雕刻普贤菩萨像,玉棺放在雕花棺床之上,供养的舍利是释迦牟尼佛真身。棺椁与和田玉都是有中国特色的元素,这也能说明佛教供奉形式在中国的本土化。

唐 鎏金如意轮观音盝顶纯金宝函

长、宽、高均13.5厘米 重973克

1987年扶风法门寺地宫后室出土

法门寺博物馆藏

唐 鎏金四天王盝顶银宝函

通高23.5厘米 边长20.2厘米 重2699克

1987年扶风法门寺地宫后室出土

法门寺博物馆藏

“无中生水”的秘色瓷

除了稀世罕见的舍利,地宫中14件瓷器的来头也不小。经专家核实考证,竟是消失世间千百年来世人苦苦寻觅的秘色瓷!法门寺“秘色瓷”的出土,解决了陶瓷界长期以来议论不休的问题,同时有力地说明了于“秘色瓷”晚唐时开始烧造,五代时达到高峰。

唐 五瓣葵口秘色瓷盘

高4.6厘米 口径25.3厘米 腹深3.4厘米

1987年扶风法门寺地宫中室出土

法门寺博物馆藏

“秘色”一词最早出自晚唐诗人陆龟蒙诗篇《秘色越器》,秘色瓷是中国古代越州名窑进贡朝廷的一种特制瓷器。据宋人说,五代吴越国王钱镠规定越窑专烧供奉用的瓷器,庶民不得使用,且釉药配方、制作工艺保密,故曰“秘色瓷”。“秘”意思是“机密”、“保密”,“色”的意思是“药粉配方”、“釉料配方”。故“秘色”即“保密的釉料配方”之意。

唐 越窑秘色瓷八棱净瓶

高21.5厘米 最大腹径11厘米 外口径2.3厘米

1987年扶风法门寺地宫中室出土

法门寺博物馆藏

秘色瓷最为神奇之处就是“无中生水”,因秘色瓷底部整体亮于腹壁,这样就很容易产生视觉差。又因底部光滑明快,釉层均匀,釉质莹润,近似一个“凸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光的亮度依次沿着瓷器底部表面很自然地逐层展开,直至碟子底部与腹壁相接处,使碟内有了波光粼粼之感,像盛着一泓清水,令人叹为观止!

唐 越窑五瓣葵口圈足秘色瓷碗

高9.7厘米 口径22厘米 深7.8厘米

1987年扶风法门寺地宫中室出土

法门寺博物馆藏

“无中生水”的秘色瓷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器底部均为“凹底”。所谓“凹底”是相对于瓷器底部而言,由瓷器底部外侧向内侧凹进而出现一个窝状。相应地从瓷器口处观看,瓷器底部形成一个微小的弧面。相反,其他非凹底的侈口秘色瓷器则不具备器底凸面对光的发散效果,光线很难形成器底和器腹的层次感,所以水感很弱。

“伊斯兰国”的琉璃器

唐 素面淡黄色琉璃茶盏及茶托

茶盏口径12.6厘米 底径3.6厘米 腹深4厘米 高4.9厘米

茶托外径13.7厘米 足径4.6厘米 高3.8厘米

1987年扶风法门寺地宫后室出土

法门寺博物馆藏

更为巧合的是,地宫还同时出土了20件琉璃器。其中一件蓝色素面琉璃盘的造型与秘色瓷一般也是凹底。此盘通体蓝色,半透明,在光的照射下,也有着与凹底的秘色瓷同样的“无中生水”的美感,且水感很强。这也再次证明了设计巧妙的凹底器形是秘色瓷“无中生水”的真正原因。正如五代诗人徐夤(yín)对秘色瓷的描绘:“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

唐 淡黄色琉璃瓶

高21.3厘米,口径4.7厘米,腹径16厘米。

1987年扶风法门寺地宫后室出土

法门寺博物馆藏

除一套茶碗茶托是典型的中国器型外,其余的多数是早期伊斯兰琉璃器,还有少量东罗马琉璃器。这批完整的琉璃器在当今伊斯兰国家也很少发现,也是伊斯兰琉璃考古的重大发现。

素面淡黄色玻璃茶碗

“皇室贵族”的金银器

除瓷器和琉璃器外,法门寺地宫还出土了皇室金银器121件(组),它不仅数量大、品类多、等级高、制作精美,同时,大部分有详细的铭文记载,包括器物名称、重量、制作时间、产地、负责制作的官员、制作监工等,是研究唐代历史文化、佛教文化及制作工艺和唐代度量衡等的宝贵资料。

鎏金壶门座鸿雁纹五环银薰炉

鎏金双蜂团花纹缕空银香囊

鎏金壶门座婆罗子(放果品用)

鎏金卷荷叶圈足银碗

唐-捧真身菩萨-法门寺地宫

唐 毗那夜迦五足朵带铜香炉

通高48厘米 口径25厘米

重8470克

1987年扶风法门寺地宫中室出土

法门寺博物馆藏

唐 鎏金双狮纹菱花形圈足银盒

口径16.8厘米 足径13.9厘米 通高12厘米

1987年扶风法门寺地宫后室出土

法门寺博物馆藏

唐 鎏金羯摩三钴杵纹银阏伽瓶

通高19.8厘米 口径7.6厘米 腹径13.2厘米

底径10.9厘米 流口径1厘米 重659.5克

1987年扶风法门寺地宫后室出土

法门寺博物馆藏

唐 鎏金卧龟莲花纹五足朵带银熏炉及银炉台

盖径25.9厘米 内径24.8厘米 腹深7厘米

通高29.5厘米

重6408克

1987年扶风法门寺地宫后室出土

法门寺博物馆藏

“世界惟一”的茶器

由于茶文化在唐代的兴盛,各种质地材料的专用茶器具开始在长安城横空出世。饮茶之风也吹向了唐代僧院,佛教史料中皇帝赐茶与密教僧人的记载颇多。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一套唐代宫廷茶具,是唐僖宗李儇的供奉珍品。这是一套世界惟一的珍宝,也让我们看到了连陆羽也不曾看到的宫廷茶具。这批茶器以它本身明确的錾文和出土《物账牌》,成为我国茶文化考古上最齐全的一次茶器发现。

焙炙器


金银丝结条笼子



飞鸿毬路纹鎏纹银笼子


碾罗器


鎏金鸿雁纹云纹茶碾子



鎏金团花银锅轴


茶碾子组合造型如下


鎏金仙人驾鹤纹壶门茶罗子



鎏金飞鸿纹银则


贮茶器


鎏金银龟盒



鎏金双狮纹菱弧形圈足银盒


贮盐器


鎏金摩羯纹银盐台



鎏金伎乐纹银调达子


点茶器


系链银头箸



鎏金流云纹长柄银匙



鎏金十字折枝花小银碟


如今,法门寺地宫中出土的大唐珍宝陈列在法门寺博物馆,代表了大唐宫廷物质文化的最高成就,彰显了佛教与朝廷、神权与皇权的二元结构特色!在这绚丽多姿的展品中,希望能引发更多人对这段历史的关注。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曾说,

“法门寺地宫唐密曼荼罗的发现,

如同法门寺地宫考古发现一样,

是具有世界意义的重要发现!”

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曾指出,

“法门寺的每一种文物,

都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

“同敦煌学一样,研究法门寺文物,

将成为一门国际性学科。”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长安sc6408d1.3排量”边界阅读